雷軍現在的煩心事挺多。先是車禍,然後是輿論說小米出事率高,接下來是退訂風波,保險槓變形。
這些煩惱都是表象,表象之下,源頭都在小米造車的根本思路。某種程度上,小米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網上傳小米高管說,退訂會直接造成小米汽車崩塌。當然,小米的這位高管隨後否認了這個說法。

一、
先從退訂說起。
4.2萬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僅具裝飾性,數百名車主要求退車。
曾經給某地做輿情點評,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因為質量問題要求退房的事件,但明眼人都知道,根本原因是因為房價降了。車主要求退車,或是一種談判的策略,但也有可能,這些小米車主後悔了,不想要車了。這背後,是市場對小米的設計思路的反饋,從一開始的驚豔,到如今的無感甚至負面情緒。
傳統燃油車上,前蓋的風道,是為發動機、渦輪、剎車降溫;利用風力產生下壓力,防止車輛漂移。然而,這些功能對電車而言,並無實際意義。電車沒有發動機,不會產生高熱;電車重量大於燃油車,無需額外下壓力;若需為剎車降溫,直接在車輪前開孔即可,無需在前蓋上開孔,以免影響發動機艙設計。這才是電動車的合理設計思路。
因此,這些風道不管是真是假,對一輛電車而言,註定就是裝飾。所以,說起來,這些小米車主也是奇怪的:註定是裝飾的東西,有不有實際用處,又有什麼關係呢?
車主想要這個裝飾,其實是出於一種“觀念延遲”。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風道常出現在高效能、昂貴的車型上。即便作為裝飾,傳統燃油車廠商,也不會隨意下放,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產品線,每個檔次的產品都有其獨特的設計語言,不會輕易破壞產品體系。久而久之,風道逐漸成為豪車的象徵。

但對小米來說,沒有這個顧慮,小米沒有完整的產品體系,入局已經晚了,所以會想盡一切辦法,吸引客戶,比如利用“有風道即豪車”的觀念。雖然電車並不需要這個孔,但在觀念延遲效應下,這個孔有一種虛榮意義。
這就是小米“觀念延遲“紅利。
二、
這個風道,具體而微地反映了小米su7的整個產品思路。觀念延遲的另一個例子,是電車的加速效能。
由於工作原理限制,傳統燃油車要把加速效能做到3秒內,需要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輪胎、剎車等整體效能的提升,價格昂貴。久而久之,“超級加速”就成為一個訊號機制,代表車裡有複雜的機械,車價更貴,以及最重要的:車裡坐了一個有錢人。
電動機天然扭矩大,可以低成本做強加速效能。但觀念變化沒那麼快,於是,在“加速好”等於“好車”的觀念影響下,小米對市場,特別對一些年輕人,就有溢價。這就是所謂的,同樣20萬的車,但只有小米才能吸引女孩子。那麼,小米自然就賣得好。
電車都會宣傳加速,但作為一種固有特性,各品牌並未過分強調。一般是在沙發、冰箱、智慧化這些新賣點,或解決電動車續航,這類痛點上下功夫。小米入局晚,差異化空間有限,因此就走了捷徑,全力利用觀念延遲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模仿傳統燃油豪華車的外觀和聲音。
三、
實際上,利用電油差異的觀念延遲的產品不止電動車。一些電瓶車也利用了摩托車時代的觀念,聲稱零百加速在6秒內,甚至5秒內。但在這一點上,小米陷得特別深,擁抱觀念延遲式的方法論,貫穿於整個產品。
觀念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本身是能動的,有生命力的,它會在組織層面,形成一種區域性事實,區域性文化,困住其中的人。幾年前,各個平臺都充斥著一種內部樂觀,做著長遠的消費升級戰略。待到有人說,中國還有6億人月入1000,才驚覺內部被困在一個虛幻的事實中。小米,雷軍也陷在“觀念延遲的紅利”裡。
比如Yu7車頭車身比,達到了三分之一。燃油車,這樣的車頭車身比,是為了放下更大的發動機,把發動機縱置,佈置更復雜的懸架,總之,都很貴。久而久之,長車頭,在觀念中,就變得好看了。如果發動機都放在尾部,那長尾巴就好看。這和聲浪、加速一樣,根本上是因為它是貴的外在訊號。
這種內部文化,發展到極致,就是小米做了“模仿氣浪聲”。同樣是雷軍式的話語:小米聲浪產品技術團隊在搭載自研演算法的超效能平臺上,邀請 36 位車手及中德專家共同調校,打造出扣人心絃的運動聲浪。小米工程師們還對操縱層面的真實感、美學層面的愉悅感、聲學層面的品質感進行精細打磨。“106 軌多層次聲音設計”,讓運動聲浪層次豐富,變化無窮。

沒人任何產品、品牌,會如此高調的宣揚自己只是一個“仿品”。
但在對觀念延遲紅利的執念中,在企業內部虛幻的區域性事實中,這個產品就真的做出來了,雷軍就真的大聲說出來了。這就像有一個造奢侈品的人說,“經過72位鍊金術士,在美學層面,我們終於模仿出了愛馬仕的黃金釦子,色澤、觸感和黃金完全一致。”
四、
捷徑很好走,小米賣得很好,連餘承東都羨慕。但正如那句話所說,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這饋贈來得快,消失得也會很快。
觀念延遲,本就只能打一個時間差,隨著技術普及,就會消失。這裡的悖論是,賣的越好,觀念延遲紅利就會消失得越多。如果小米持續熱銷,其他車企跟進同樣思路,市場上將出現各種高加速車。同類車多了,高加速性,就不再是賣點。
在觀念的延遲背後,是監管延遲。在燃油車的時代,擁有高加速效能的車輛數量稀少,高昂的成本讓駕駛者謹慎駕駛,這降低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在燃油車時代,由加速效能引發的風險並未成為立法的焦點,立法僅將注意力集中在速度上,而非加速度。
但到了電車時代,當高加速性車,不再是幾百輛,而是幾十萬輛,必然會持續出現“使用超級加速效能”造成的悲劇性事件,監管必然跟進。
實際上,小米的最新政策,要求上賽道考核,才能解鎖效能,本質上就是對監管的預先應對。但這使得小米的功能出現了一個折損。小米的動力性賣點,在出事後,迅速地貶值了。
出事、輿論,都加速了觀念延遲的消失。最終,公眾會認識到,一輛具有高加速效能的電車裡,坐的不再是一個有錢人,而可能只是一個年入10萬,正在月供3000元車貸的年輕人。
這時,扣人心絃的運動聲浪,也成為一種諷刺。一句“發動機都沒有,那麼大聲幹嘛”,“那麼長的車頭,無非是個殼子”,絕不會是小米車主想聽到的。所有那些利用觀念錯位的產品設計,不僅不能成為賣點,帶來溢價,反而會變為一種諷刺與羞恥。那些要求退訂得車主,未必能清晰的說出來,但內心可能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直覺。所以才堅持退車。
小米過高地估計了觀念延遲的維持時間,並且,沒有重視產品的公共性,忽略了產品的負外部性。當這些負面因素在社會輿論層面發酵,就會加速觀念延遲紅利的消失。
不過,高加速效能的電車並非沒有出路。

人類對速度的激情是真實存在的。既然加速度的成本已經下降,那麼,賽車、速度娛樂的普遍化,也是一個新興市場,而且,相關產業鏈、生態更加龐大。現在各地文旅都在發力,這種可持續的,高消費的行業,遠超燒烤、一般網紅。
在我看來,相關車企可以聯合起來,投資行業,進行公共遊說,聯合各地政府、產業生態,建立賽道,共建生態,給高加速電車一個合法的使用加速效能的空間。當追求速度的激情被釋放後,公共道路也更加安全,高效能車也有了出路。這也才是小米su系車的根本出路。


央視網、第一財經、光明日報、騰訊大家、南方週末、新京報、南方都市報、FT中文網、澎湃等特約作家,多家智庫研究員。
關注時政、財經、科技話題,以深度、專業、理性的態度,去掘現象背後的事實。
騰訊大家年度作家獎;
新浪最有價值專欄作家獎;
紅辣椒評論年度佳作獎;
第28屆北京新聞獎一等獎;
第34屆中國經濟新聞獎,評論一等獎
推薦閱讀: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您的關注是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