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最後的洋垃圾-8年前的C422ITX裝機

CHH ID:不可思議

先上最終圖:





對C422的折騰最早還要在2020年,那時候有一批w-2150B洋垃圾處理器入境,iMac Pro拆機,10核心3.0G的規格,單核睿頻4.5Ghz,4通道記憶體,效能接近八代i7的兩倍,但是價格卻低於它的一半。

單看規格就很有吸引力,更何況他還可以用廉價的REG ECC,記憶體價效比拉滿;但是洋垃圾遵循著板U守恆定律,C422的板子基本在兩千以上,加起來的總價價效比並不高。

後來無意間在淘寶上看到了聯想P520c的工程主機板,C422晶片組,MATX,價格三位數,但是有部分問題(特殊的電源插口,睿頻不能全速,不能更新BIOS,風扇全速等)考慮後還是入手了這套平臺,到手後折騰了一段時間基本解決了這塊板子的所有問題,當時釋出過一篇記錄帖。一併附上了ME報錯的通用解決辦法,但是很可惜已經被歸檔無法訪問,錯過了移出歸檔的時間。

之後這塊板子在我的客廳遊戲主機裡一直工作到現在,從win7到win11、1080Ti到3060,從COD15、2077、到現在的黑猴,兢兢業業不曾掉過鏈子,48條PCIe+4通道+支援REG著實很香,記憶體便宜,M.2硬碟隨便插,平臺基本不拖後腿。

但我最終嚮往的還是ITX,小鋼炮才吸引人,當時蒐羅了市面上的C422 ITX主機板,只有永擎和超微家兩款,價格都奔3000去了,華擎使用的筆記本形式ECC記憶體價格更是不洋垃圾,所以最終就只有超微的一款主機板可選,流著口水看著價格,默默的加到了購物車,期望後續能降價,但是在等待了半年?左右,望著基本不變的價格還是斷了這條念想,從購物車裡移出了,心裡想著這套平臺也是這樣了,湊合用吧,就這樣度過了疫情後的幾年,I家從8代到了14代,N家從1080Ti到了4090Ti。

當然接下來迎來了轉機。

最近半年工作不忙,上班時間摸魚的次數越來越多,無意間在某魚看到了有人出這塊主機板,恍惚之間都忘了為什麼這麼熟悉,仔細一看,瞬間曾經心裡的悸動又回來了,C422的ITX,價格只要三位數還送一顆處理器,到手就可拆分成兩套平臺,保留家裡的遊戲主機又可替換掉公司的ESXI主機;但我開始糾結,這麼老的平臺還要不要在折騰一次。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最後還是下單買入;
下面開始正文,請出今天的主1,超微X11SRI-IF:



ITX版型 C422晶片組、最高支援165wCPU、4通道記憶體、兩個Oculink、背部一個M.2、2個i210網絡卡、IPMI,純12v輸入,自帶PMBus;




兩個Oculink介面,其中一個相容SATA*4,SATA我是用不到了,最有用的可能就是內轉U.2線直接連結U.2硬碟,其次是外接顯示卡擴充套件塢,但是他的位置不是在IO背板,還是需要一個延長線來引出,這裡暫時用不到;




i210雙網絡卡,非必需,聊勝於無;




PCIe16x,3.0版本,好在支援拆分,用作ESXI的主機,加一張拆分卡擴充套件成4個M.2作為儲存空間;




AST2500+超微最新的IPMI系統,有獨立網絡卡,也可以和i210共享,支援HTML5的控制檯,折騰必備,當然更好的還是能在ESXI中看到各項溫度和風扇轉速;




給4*SATA硬碟供電的XH2.54插頭,我用萬用表點了下,他的12v是透過一個40A的mos連結到了輸入插頭,也就意味著這兩個端子能實現較大功率的供電,XH2.54端子限制3A,那也就是能提供72w的供電,能為別的配件提供額外供電;




電源輸入是純12v,走線友好。後續發現帶有PMBus,可以監測各項電壓電流和輸出功率,插頭是CPU的EPS8Pin,但是這個插頭的位置不好,線和插頭會擋住一部分CPU進風,後面在嘉立創打了一塊轉接板來緩解這點。




好了主機板介紹完畢,接下來說選用配件;

處理器就是老驥w-2150B,這顆是Apple找Intel定製的w-2155 TDP-down版本,主頻降低了0.2G,TDP由原來的140w變為了120w,10核3.0G,單核睿頻4.5G,全核睿頻3.8G,如果BIOS關閉2個核心則是全核睿頻4.0G。這顆處理器的功耗限制的非常死,發熱很好壓制,全核滿睿頻狀態下電壓只有1.00幾v,之前測試單烤處理器,12cm單塔+1500rpm低速扇就可以壓制到60度,除顯示卡外整個平臺無論怎麼烤機永遠不超過160w,放在這個機箱裡散熱應該可以;



這臺主機裝起來最終目的是用ESXI部署虛擬機器,蹭公司的寬頻跑一些服務,所以記憶體就大些,REG有伺服器拆機,便宜又大碗,128G直接拉滿;
4條32G的 DDR4 2666 REG RCC才¥600出頭,插滿4通道,洋垃圾+1;



接下來就是機箱,這個也是考慮了好久,首選是DC供電,w-2150B整機功耗我測試過不管怎麼烤都不超過160w,電源不需要SFX或者1U,那就要儘可能的小,可以外接DC或者內建LOP;
其次,需要至少一個擴充套件卡位來插PCIe轉M.2拆分卡;
再其次我不喜歡上面板和側面板開孔,這主機板是前後風道,不裝顯示卡其他完全沒有必要開孔。這樣選擇了好久,發現沒有合適的機箱,大部分小體積的都是獨顯機箱,側板開孔這個要求最難滿足,因為較薄的核顯機箱背部都是無法出風的,要靠下壓式風扇從側板出風,而且較薄的體積不能容納PCIe擴充套件,可以容納獨顯的機箱大部分又需要1U電源,畢竟有效能獨顯都是需要外接供電,就這樣篩選了很久,最終找到了一個接近完美符合需求的機箱;

現在請出本文的主2,LP-P2mini:



213*212*92的三維,4.1L,前進風,側面儘量保留了較少的開孔,保留了雙槽半高PCIe位;




這個前面板應該是最有辨識度的,他家的機箱就是這樣的設計;




前面板厚度接近12mm,擋風的部分多銑薄了一些緩解了進風遮擋。風扇位是雙8025,下面剩餘空間可以放2個4025但是不好固定,前面板有LOP電源固定架位置,可以捨棄雙8cm風扇換為單6cm來固定LOP電源;




兩側面板對應的PCIe區域和底部有開孔,沒辦法十全十美了,這個開孔我還算能結構,等賣家年後加工下一批次機箱,看能不能讓幫忙加工一塊不開孔的側板;




背部有DC固定口,開機按鈕在頂部,但作為ESXI主機我不喜歡誤觸的開機按鈕,所以我選擇拆了,用DC固定座裝開機按鈕;




一個品字座槽位用於交流電源輸入;




拆解圖,這裡少放了一塊側板,不過兩側側板都是一個樣子;




進風風扇選擇的是三洋9S0812P4F*2,汕頭拆機扇,自己拆洗更換了軸承,最高轉速2800rpm,同轉速比B8風量大,聲音還行,洋垃圾再+1;




8cm尼龍網濾塵網*2,正壓風道的好處就在灰塵容易清理,定時戴森吸一下過濾網就可以了,不用麻煩的拆機,但是低速風扇+高密過濾網對進風有很大的影響,具體能不能滿足散熱後面再試;




主機板CPU是2066長方形底座(和2011長方形相同),機箱限制高度7cm,那目前可選的基本上就是2U伺服器散熱,帶風扇的主動散熱基本都為6cm風扇擔心聲音會比較大,我看前機箱風扇離得很近,而且之前試過這個處理器發熱很好控制,所以就選了被動散熱,標準的伺服器2U被動散熱器,4熱管低密度鰭片,¥10塊包郵,洋垃圾再再+1;




純12V供電這個優勢當然少不了LOP電源,明緯的LOP-300,額定功率300w,450w下能保持3秒,最大紋波低於120mv,20%負載以上效率就超過90%了,最高效率94%,換算到ATX都快到鈦金牌了,高轉換效率就意味低發熱,對散熱要求較低。




配件介紹完畢,開始裝機;




主機板左上角螺絲孔為了避讓記憶體做了偏移,所以3D列印了一個部件來偏移機箱銅柱;




因為這塊主機板IO並不是很多,所以自己畫圖搞了個開孔的IO擋板以實現更多的出風,這裡暫時用3D列印件,年後工廠開工再換成鋁件;






為了保留前置的雙8cm風扇,3D列印一塊支撐板用來固定LOP電源,同時機箱上部的風道,這樣前置的雙8025風扇進風只為主機板、處理器、記憶體和電源散熱,不受側板開孔的影響,作為一個獨立散熱的區域。下方則完全依靠開孔作被動散熱,這塊年後也換成鋁板;




感覺頭重腳輕

 ,下面留的空餘太多,側板下方的開孔,就是為獨立顯示卡設計的,於是…



ASUS RTX4060-O8G-LP,小小的也很可愛,到這裡已經不能說是洋垃圾了,這張顯示卡的價格已經超過了這個臺主機剩餘部件的總價。。。垃圾佬心痛



雖然對DC輸入的主機板來說,有外接供電的顯示卡並不是很合適,但這張卡滿載功耗115w,外接供電需求並不高,加上平臺峰值功耗160w,在額定300w的範圍內;再加上電源450w3s的保持時間,感覺可以一試,實在不行,只能把顯示卡負超頻一下了;




現在看起來是不是更完整了;




中間空隙留的太多,3D列印一個擋塊,讓氣流盡量走CPU散熱器;




完成!




這就是一臺10核心、128G記憶體、4060顯示卡,但只有4.1L的內建電源ITX主機,價格不到¥5000。




稍後更新烤機部分,看看加了濾網的2800轉雙8cm風扇能否壓制住120w的TD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