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這兩年,你有沒有這麼一種感覺:
再想要把一件事做成,格外不容易。
從前的誰誰誰拿到了融資,誰誰誰把業務做成了增長神話,已經很少再聽到。取而代之的,是誰誰誰關店了,誰誰誰跑路了……
再後來,一些還留在牌桌上的朋友和我聊到,今天除了卷產品,他們還在卷內容,做IP、做直播、做短影片……
不變的是,依然很難:不投放不行,投放又太燒錢。並且花了錢,也不一定有效果。好多次看到那個ROI,都感覺這事兒沒法繼續幹了。
太難了,怎麼辦?
前段時間,我的訪談欄目《進化者》請來了一個人。如果向對商業感興趣的人介紹他,我可能甚至都不需要加太多字首,因為他是:江南春。
作為分眾傳媒的創始人,很多人可能會第一個想到他的運氣。比如,在全世界之前,發現了“電梯傳媒”這件事,還把這件事幹到了上市,幹成了一個年營收超過百億的集團。
但研究他的人,可能還會發現:疫情,他經歷過不止1次,經濟氣候突變,他也經歷過不止1次。
更不用說那些經典款的創業問題:想做,但不讓做。做了,但錢不夠了。錢夠了,但又有新的障礙……
他是怎麼打通這些難關,把事兒做成的?
和他聊完後,我有一個感覺:
真正能成事的人,不一定每次都有運氣,但一定每次都有辦法。
什麼辦法?作為一個從前的增長神話,今天的百億公司老闆,他的辦法,會不會都是一些基於過去那個時代,針對大公司的方法論?
不。一個格外有意思的點在於,因為最近開始藉著AI,把業務覆蓋到了很多新創業的小公司、個體創業者,他在這次聊的時候,分享了很多新的洞察,和2套今天還在卷生卷死、摸著石頭過河的人,也可以直接拿來用的辦法。
今天,趁著下半年剛剛全新開啟,很多人在覆盤自己,規劃下半年要怎麼辦的時候,和你分享。
希望,對你有用。


要真正理解江南春的2套辦法,或許,你可以先看看他過去做成的2件事。
先說第1件。
我問江南春,是怎麼在全世界之前,發現“電梯媒體”這件事的?
他說,他在太平洋百貨等電梯時,看到電梯門上貼了張化妝品海報。
然後發現:“所有人,全都在大眼瞪小眼地看舒淇。”
一個空間上封閉、時間上碎片、不但注意力天然更集中,注意的人還又多又有購買力的使用者觸點。
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廣告位?
江南春直接找到了一棟豪華大樓: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和他們的人吃了個飯,要租電梯,貼廣告。
然而,沒做成。對方說:“肯定不可能。”
那麼豪華的樓,把門賣給你貼廣告海報?太不像話了。
怎麼辦?
他想了一個辦法:把貼廣告海報,換成在電梯口放個螢幕。
坐電梯的人,能更好地打發時間。物業的人,能更方便地做樓內宣傳。搞定這件事的人,還能賺到錢。
一件事,讓所有人都受益。成了。
先是那棟豪華大樓,再是上海最豪華的100棟樓,然後全中國的樓……今天,幾乎很少再有坐電梯的人,會覺得“電梯有塊廣告屏”這件事新鮮了。沒有才新鮮。
2005年,江南春的分眾傳媒成功上市,市值一路衝到86億美金。
但時代,也在這時打了個響指,開始和人開玩笑。
2008年到2009年,1年之內,分眾傳媒的市值,從86億美金,變成了6億美金。
86億,6億。
怎麼回事?
有大環境的原因。雷曼兄弟,金融風暴,客戶撤單……
這些,也是運氣,沒有辦法。
但,江南春說,也有自己的原因。
當時覺得要增長,必須要進入新的領域,就收購了很多網際網路廣告公司。
而那些公司,一開始是賺錢的,後來分崩離析了。
然後,股價腰斬,腰斬,再腰斬……
怎麼辦?
江南春想了一個辦法:聚焦。
他找到那些收購了的公司,和他們說:“我們不要了”。
收購時說的那2億兌價,不要了。收購時花的那8000萬,也不要了。
止損,全清。然後,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資源收回來,全部用在提升自己的核心價值上。
江南春說,在做成一件事後,很容易有一個感覺:我能做成一件事,就還能橫向發展,做成很多事。
但其實,不是的。
增長,也分肌肉式增長,脂肪式增長、甚至是腫瘤式增長。
一味地為做大而做大,拼營收、拼規模……最終長出來的,可能只是“脂肪”和“腫瘤”。
不但不能給你力量,還可能會分散你的力量,最終沒有產生很強的核心價值,你會發覺一切來得快的,去得也快。
所以,別橫向片面地去追求這種增長。一旦發現,要堅決減掉、割掉。
要長,就長“肌肉”。
肌肉,怎麼長?就是一定不能發展,不能收購嗎?
當然不是。去發展、去收購,本身沒問題。
比如微軟,也是從Windows,到Office,再發展到智慧雲,後來又收購了OpenAI。
問題在於:你真正懂的是什麼?你業務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分散了你資源的那些增長,能不能在你的核心價值上產生本質性的協同?
你有沒有聚焦自己真正有本事的領域,去賺自己認知範圍內的錢,長出真正能幫你加強核心價值的“肌肉”?

江南春說,後來,他的公司哪怕今天出海,要收購那邊很多戶外媒體公司已經不那麼難,他們也依然保持聚焦。
不再碰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只紮根在自己最初的,也是和自己核心價值最相關的那塊業務裡。
有意思。今天,很多人也在說,越是資源有限、大環境不穩,越要提高自己的確定性,別浪費盲目擴張,只做自己真正懂的事。
但是,聚焦,也有聚焦的問題:
困在自己領域裡,增長很快碰到天花板怎麼辦?
江南春分享了他的公司今天正在用的3個辦法。
前2個,我猜你一定也想得到。
第一:下沉。
江南春說,今天,他們已經下沉到了200多個城市,在未來5年內,還會往下繼續沉,下沉到500個城市。
中國14億人口,空間還很大。
可是,覆蓋到6億多人口之後,下沉帶來的增長畢竟有限了,怎麼辦?
第二:出海。
今天,出海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了。但江南春說,他相信未來十年,這個能擴張覆蓋人群的機會,還會是很多人的關鍵詞。
比如,Tiktok,短劇,還有前段時間剛上熱搜的釘釘……今天很多的中國創業者,已經有了能向世界輸出的先進模式、經驗和底氣。
但是,出海也會見頂。還有沒有辦法?
第三:技術。
今天的技術,怎麼幫助業務增長?
江南春說,一開始,他們透過技術幫助的,是一些比較大的品牌客戶。
比如,用大資料幫他們追投廣告,更精準地營銷,更高效地轉化。
今天,一個消費者,可能剛在手機上加購、甚至多看幾眼某個品牌的商品,就可能在電梯一抬頭時,再次在電子螢幕上看到那個品牌的廣告,進一步產生購買衝動。
聽起來確實很高效,那,小客戶呢?今天很多小公司、自由職業者,是不是也能用這個技術提效?
比如,我小區樓下的小餐館,是不是也可以用電梯的電子屏,在它附近3公里的小區電梯裡,都投這種廣告?
很難。江南春說,這樣的生意,在中國有巨大的空間,但他們要想進入,服務到這種小客戶,曾經一直有2個障礙。
舉個例子,就說那個小餐館。
首先,是預算問題。一個小餐館,預算有限,可能只夠也只需要投放附近某幾個小區,甚至某幾個時段的廣告。
這種零散但定製化的需求,怎麼在有限的預算裡滿足?
其次,是效率問題。就算能投放,但要投放真正有效果,它的廣告文案怎麼寫?海報怎麼設計?配音怎麼弄?甚至畫面怎麼上傳?
要為他們做好這些服務,得鋪多少人力?又要做到什麼效率,才能收回成本?
本來很難。但這兩年,他們找到了新辦法:AI。
要自由選擇?那就打造一套自助體系。想要哪些區域,什麼時段?客戶自己點選完,就能投放。
不會弄文案,畫面和配音?AI也能幫你自動生成。
從只能服務大的品牌客戶,到能服務到小商戶,甚至個人,增長的天花板,又高了。
有意思。
今天,很多人都在說太捲了,再要做成一個事兒,其實也要面臨那2個很經典的障礙。
比如,今天除了要抓產品,還得要懂內容,懂投放。那麼問題來了:
首先,還是預算問題:要有錢能投。
但今天,擺在很多人面前的題,除了怎麼燒錢投流,還有怎麼低預算、甚至無預算地做營銷。
其次,還是效率問題:投了要有用。
但今天,很多人都已經不再指望流量紅利,每天看到的更多是“觸底的ROI”……
怎麼辦?
電梯廣告傳媒,做的就是注意力的生意,天天打交道的那些大小客戶,也是最重視營銷的品牌商,這麼多年下來,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分享?
你們那套幫助預算有限的小客戶的AI產品,又是用什麼辦法幫他們提高轉化的?
江南春和我聊了2套辦法。
你聽聽看,有沒有能拿來用的。
先說,最近最常聽到的那個問題吧:事做了,但沒用。


做了沒用?找到“三合一”的發力點
前段時間,和我聊過的幾個創業者,都聊到過一個已經自帶焦慮氣氛的詞:ROI。
今天,流量紅利越來越少,同質化卻越來越重了,還能怎麼卷?
卷內容,卷投放。捲到後來就是:內容也越來越卷,ROI還越來越低。
怎麼辦?怎麼才能突圍,讓消費者更願意選擇我?
江南春先分享的,是他們在用AI幫客戶出內容時,一般要問的3個問題。
第一,你的優勢點是什麼?
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你的產品優勢是什麼?
比如,你做杯子,你是一個鈦杯,你更輕,內膽也更不容易氧化。
第二,你和競爭對手的差異點是什麼?
你的競爭對手是誰?你跟競爭對手的主要差異是什麼?
比如,你這個鈦杯,跟不鏽鋼杯有什麼區別?
第三,你解決了消費者什麼痛點?
你能幫什麼人解決一個什麼問題?什麼場景最需要你?
比如,小朋友揹著不會很重。你的果汁放在裡面,保鮮效果更好。
優勢點。差異點。痛點。
找到“三合一”的那個點,就找到了突圍的辦法。
比如呢?我要找一些案例學習的時候,對標什麼樣的比較好?找到後,怎麼才能確定那不是自嗨,而是真的三點合一?
有一個辦法可以幫你檢驗和對標:
看最後出來的那個廣告,銷售用不用?對手恨不恨?顧客認不認?
什麼意思?
江南春舉了個例子,飛鶴奶粉。
請問,如果今天你是飛鶴奶粉,你要突圍,你眼前的戰場卷不卷?
乳製品賽道。國產品牌。競爭對手還都是國際大品牌。並且,還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怎麼逆襲?
你說,我們有5個博士後工作站,產品配方非常好?
達能、雀巢、美贊臣,誰家沒有博士後?
銷售,不會用。
你說,我們奶源好,是北緯 47 度黃金奶源帶?
荷蘭、紐西蘭、愛爾蘭,哪個不在核心奶源帶?
對手,不會恨。
那怎麼辦?飛鶴還有一句:
我們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奶源在中國黑龍江,研發也是55年專為中國人研發。
你們呢?
對手恨,銷售用,顧客認。
江南春說,他們幫助客戶提效的那套AI ,本質上,就是圍繞這3個點,3個標準去做的。

有意思。可是,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那麼多預算開發AI,也沒有那些知識庫和大資料,怎麼才能想到這麼“三合一”的點?
也有3個辦法。
江南春說,他經常把這套辦法叫做:
逼死老闆,尋找銷冠,尋找忠誠顧客。
第一,逼死老闆。
老闆都是自信的。你問老闆,我們的優勢點是什麼?他可能會告訴你3大優勢, 7大賣點……說到你想去上廁所。怎麼辦?
逼他。讓他做減法,如果只能說一句,那個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第二,尋找銷冠。
你的銷售冠軍在終端說服客戶時,通常說什麼?
他怎麼就成為銷冠了呢?
第三,尋找忠誠顧客。
那個買了你的東西,自發到處向別人推薦的人,是怎麼推薦的?
哪個利益點,讓他那麼堅定地選了你,而沒有選別人?
發現了嗎?
你要找的那個“三合一”的點,其實可能早就存在了。
除了坐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你還可以開啟思路,走出去,把那句最有用的話找出來、問出來、搜出來。
嗯,一旦找到那個“三合一”的點,投放就能有的放矢。營銷的效率,ROI的比例,可能都會不一樣。
但是,但是,如果連我的預算都有限,還有沒有辦法能幫我把事做成?
還有。


預算有限?找到“起步就是第一”的無人區
江南春先提了幾個已經被想出來,並被“親測有效”的辦法。
每個辦法的背後,都是一種不同的角色。
你可以先聽聽看,也歡迎對號入座。
首先,如果你是行業的老大,打哪個點?
就說自己是老大。
比如:“上天貓,就夠了。”
別的地方都不用去了。
如果是老二呢?
不佔全部,就先佔據一個特性。
比如:“多快好省。”
我不一定最全,最起碼更快。上午買,下午就能給你送到家。
那老三呢?
暫時打不過,就專注聚焦一個點。
比如:“品牌特賣,就是超值。”
那如果來晚了,一開始前三都不是,怎麼辦?
開創新品類。找到有需求的無人區。
比如:“拼著買,更便宜。”
江南春說,那些幫人成事兒的辦法,看著千變萬化,但其實,是有邏輯的。
你在什麼位置,就有適合什麼位置的辦法。
現在,例子看完,總結一下: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能借鑑的辦法有3種:
1,往上衝。
江南春說,今天,很多行業的市場供需關係,早就過剩了。
再要做成一件事,最簡單的就是:
在一個品類裡,做到最上面的那個位置。
市場裡的東西可以無限多,但消費者的心智空間卻是有限的。
一個品類裡,他會記住的,不是老大就是老二。
比如:波司登。席夢思。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看懂這個,你就看懂了為什麼今天,那麼多人要絞盡腦汁做爆品,出爆款。
可是,往上爬這件事,看起來最簡單,做起來卻可能最不簡單。
畢竟,老大就一個。
還能怎麼辦?
2,往下切。
細分一下,在細分市場做老大。
江南春說,很多人的誤區在於,我的品質比你更好,價格比你更便宜,就有機會成功。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
老大,有老大的優勢:規模。
而規模,又意味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價效比。這些,都是老大的護城河。
那不是老大的怎麼辦?別硬卷。
功能、場景、人群。
做不了整個品類的首選,還可以往下切,聚焦資源去做這些特性裡的首選。
油煙機打不過人家,還可以打“大吸力”油煙機。
雞蛋打不過人家,還可以打“可生食”雞蛋。
服裝打不過人家,還可以打“年輕人通勤”首選。
3,往外打。
直接開創一個新類別。
去破壞性創新。去不對稱競爭。
江南春說,電梯媒體剛出來時,誰會把它當對手?
電視、報紙……就算細分到戶外媒體,都不一定注意得到。
畢竟,在當時,公交車是主流,地鐵是主流,機場是主流,電梯?算什麼?
20年後,分眾傳媒發展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戶外媒體公司。
這,就是降落在無人區。
品類的創新,是終極的創新。
一旦找到這種位置,佔住了,把那個品類和自己的品牌劃上等號,不用爭奪,你起步就是第一。

這意味著什麼?
很多本來舉步維艱的“預算”和“效率”問題,都會變成另一個維度的問題,甚至不再是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解決一個問題的答案,往往並不在問題的同一維度,而是在更高維度上。”
物理,是這樣。
商業,也是。


那天,聊完後,我很有感觸。
電梯海報,電梯螢幕。
橫向擴張,重新聚焦。
這些,都是江南春走過的路。
這條路上,不一定每次都有運氣,但必須每一次都有辦法。
否則,走過不去。
而同樣在走這樣一條路的,還有今天很多還留在牌桌上,還在想盡辦法把事做成的人。
接下來,怎麼辦?
江南春也分享了2套他視野裡的辦法。
第1套:事做了,但效果有限,怎麼辦?
逼死老闆,找到能讓對手恨的優勢點。
尋找銷冠,找到能讓銷售用的差異點。
尋找忠誠顧客,找到能讓顧客認的痛點。
然後,找到“三合一”的發力點。
讓自己的投放有的放矢,真正有效率。
就像,當時他從“0”到“1”,又從“脂肪式”、甚至“腫瘤式”的增長困境中突圍的那個辦法一樣:
聚焦,找到並專注自己的核心價值。
第2套:想做成,但預算有限,怎麼辦?
往上衝。成為品類裡的老大。
往下切。成為細分品類的老大。
往外打。直接開創一個新品類。
最好,找到“起步就是第一”的無人區。
讓自己的突圍透過高維度的創新,實現降維打擊。
就像,當時他從“不讓貼的電梯海報”,變成“不被注意的電梯電視”,最後變成“全世界最大的戶外媒體公司”的那個辦法一樣:
品類創新,讓自己降落在無人區,不對稱競爭。
真好。
然而,讓那天聊到最後,我發現讓我很有感觸的辦法,除了上面這2套,還有另外1套。
我問江南春,今天的大環境,不容易。
除了今天,以後,也還會有很多新的挑戰,和很多必須想出辦法,把路走通的人。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能想出辦法,更有機會把路走通、走長的人?
他說,他特別喜歡三個字:
上,止,正。
上,是保持向上。
努力到無能為力時,那個選擇熬住,選擇相信,保持鎮定,硬生生多走了一步的人,事後回憶時常會說自己當時好像如有神助。
但其實,那也可能是,自助者天助。
止,是適可而止。
要前進,但只能在那些“有所為”的地方保持前進。
而在一些“有所不為”的地方,哪怕短期來看有商業可能,甚至有更高的增長效率,也要停止。
正,是正心正念。
一個橘子,可能大而酸,可能小而甜。
有人看到大的就抱怨它很酸,看到甜的就抱怨它很小。
也有人看到大的就感謝它很大,看到小的就感謝它很甜。
兩種人,會得到兩種能量。
說得真好。
共勉。
祝你,總有辦法,能向前一步,更能,一路向前。
祝你,在全新開啟的下半年,把事做成。
P.S.
2024《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正在籌備過程中。今年,我們年度演講的主題詞,是:總會花開。
所以,在10月26日到來之前,我們會不斷尋找那些在困境中盛開的花,和他們給出的解題思路。
比如最近,我們就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青年養老院。
顧名思義,青年養老院,就是面向青年的養老院。而且,45歲以上的不收,從來沒有上過班的不收。
這一下就引起了我們的強烈好奇。
所以,我想斗膽請求你,如果你或是你的朋友,就是青年養老院的創辦者,歡迎你在留言區留下聯絡方式(不會放出),給我們一個專門請教的機會。
非常期待你的留言。感謝。
*文章江南春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江南春主筆 / 尤安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98篇原創文章

我們的“劉潤進化者”欄目,每週都會找各行業優秀企業家進行對談。聊聊他們創業路上的經歷和心得,感興趣記得持續關注哦~


掃碼可觀看【劉潤進化者】江南春直播回放▲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