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賽場到秀場:F1如何用娛樂化槓桿撬動消費市場

人類對速度的追逐彷彿與生俱來,而一級方程式賽車(F1),正是這種追求最具象化的表達。
然而,這項擁有75年曆史的傳奇賽事,卻有過一段封閉的過往——六十餘年裡,它更像是富豪名流與鐵桿車迷的專屬遊戲,賽車的速度屢創新高,F1的商業模式卻未能與時代同步提速,粉絲流失、增長放緩、一度瀕臨沒落。
從精英運動到大眾娛樂:F1的急速轉向
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
當年,美國傳媒巨頭Liberty Media完成對F1的收購,並開啟了一場徹底的市場化與娛樂化轉型。它不再將F1視為單純的體育專案,而是一個內容稀缺、價值亟待挖掘的全球娛樂IP
在此之前,F1的營銷方式相對傳統而保守:
  • 沒有專門的內容或數字營銷團隊,資訊傳播仍依賴電視直播、轉播與傳統出版物;
  • 賽事幕後、車手資訊嚴格保密,賽事文化神秘而封閉;
  • 核心受眾以高淨值中老年男性為主,年輕人被視為無關人群。
彼時的F1掌門人、英國商業大亨Bernie Ecclestone曾放言:
“我不理解為什麼要吸引年輕人……他們大多沒錢。我對Twitter、Facebook這些無聊玩意沒興趣。我寧願和有錢的70歲老人做生意。吸引這些孩子毫無意義,因為他們買不起這裡的任何東西。如果營銷人員瞄準的是這些受眾,那麼也許他們應該找迪士尼做廣告。”
這番言論一度讓F1坐實了「老白男俱樂部」的刻板印象。不過,這段話中的最後一句無意中卻也“預示”F1商業模式未來的拐點。
作為專業的媒體公司,Liberty Media接管後迅速引入了數字時代內容工業的思維體系:
  • 全面擁抱社交媒體,提高可及性與參與度;
  • 鼓勵粉絲生成內容(UGC),提升社群活躍度;
  • 順應流行文化潮流,釋出新logo、新主題曲,打造更年輕化、更具情緒張力的F1形象。
正如F1商業運營總監Sean Bratches所言,F1不再滿足於成為頂尖的賽車運動品牌,而是要成為全球最好的娛樂品牌。
內容為王:用「故事」驅動需求
在體育商業化的世界裡,競技本身只是基礎,粉絲經濟才是核心。而在娛樂業,一切都是為了吸引眼球,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更是如此。
體育是競技,也是生意。作為一項成本高昂的運動(可能是最昂貴的運動),收入非常重要。對F1而言,僅靠輝煌歷史和技術門檻,遠不足以帶來可持續的收入。能夠帶來商業增長的,是吸引關注的能力。
Liberty Media深知,若要重塑F1的受眾結構,拓展新的關注,必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內容。而最有效的內容形式,始終是故事。
人類對故事的接受力遠高於資料和結構性知識,故事是連線品牌與情緒的最佳方式。人類渴望故事,熱愛故事,好故事永遠能暢銷。而F1天然就充滿戲劇性。
比賽中的突發狀況、以弱勝強的意外反轉、逆風翻盤的高光時刻、黑馬衝線的奇蹟瞬間、宿敵之間的史詩對決,以及深植血脈的地域情結等等,共同構成了F1最具張力的敘事弧光。
賽道之外,關於車隊權謀、技術爭奪與車手成長的故事,同樣引人入勝。
Liberty Media巧妙捕捉了這些要素,將其編織為能夠引起大眾共鳴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破圈傳播,得益於一個關鍵平臺:Netflix。
Netflix效應:讓F1變成「追劇」運動
2019年,F1Netflix聯手推出系列紀錄片《疾速爭勝》(Drive to Survive,簡稱DTS),一舉改寫了F1的傳播格局。
在這部影片中,F1從技術至上的競技運動變成了精彩的真人秀:
  • 車手、工作人員等變得更具個性,充滿戲劇張力;
  • 樹立主角、明星人設,人格魅力持續圈粉;
  • 車隊間的明爭暗鬥被放大,劇情跌宕起伏;
  • 圍場內外的恩怨情仇、爭議內幕形成可持續追劇的「劇情線」。
被故事吸引並開啟「追劇模式」的觀眾,就像踏上自動扶梯,一旦踏上第一步——觀看有關F1運動的精彩節目——就能逐步地被推向更高的層次,比如轉化為粉絲,繼而自然而然地進入消費環節。DTSF1的增長開了一個新的路徑:它讓觀眾先成為故事的粉絲,再成為運動的追隨者,最終轉化為消費行為的參與者。
DTSIMDB和豆瓣上的評分和觀看人數
資料顯示,在Netflix 2.31億訂閱使用者中,有5000萬觀眾收看了該片。DTS播出後:
  • F1全球觀眾平均年齡從44歲降至32歲,Z世代與女性觀眾大幅增長,觀眾群體年輕化、多元化;
  • 難以突破的美國市場觀看人群增長超過40%30%的觀眾是透過紀錄片瞭解F1,品牌價值飆升;
  • 媒體版權收入大幅增長,從2017年的6.06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1.8億美元,佔F1總收入的近四成。
DTS改變的不僅是F1的觀眾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F1的品牌定位:不再是高淨值男性的專屬遊戲,而是人人可追的娛樂IP”
DTSIMDB和豆瓣上的高贊評論
由敘事驅動的粉絲培養機制,能夠催生出一種「情感嵌入型」觀眾。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觀看比賽,而是會了解更多關於賽車的資訊或車手的日常,並希望能夠近距離接觸或產生交流與互動。
這些在娛樂中產生的需求,能夠透過社交媒體、現場比賽、商業活動等方式得到滿足,而消費轉化的過程中,體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體驗至上:在「情境」中激發消費
娛樂業的三個步驟:擬定一個主旨,講一個動人的故事,創造某種終極客戶體驗。——Scott McKain《All Business is Show Business》
在後疫情時代,體驗成為消費的關鍵詞。旅遊業、演唱會和線下活動強勢復甦,消費者渴望回到現實場景,重新感受「活在當下」的存在感。德勤的研究顯示,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年輕人是這種需求的主力軍。
然而,在現場體驗中,傳統體育賽事往往受限於專案本身的觀眾基礎,對規則和技術的認知門檻也會影響觀賽體驗。但F1的娛樂化轉型模糊了體育的邊界,讓這場體育盛事從圍場看臺延伸至城市街頭,融入城市肌理。
美國經濟學家Joseph Pine在《體驗經濟》中指出:體驗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F1的營銷模式,就體現了這一理念:
  • F1不僅是體育賽事,也是城市品牌的載體,文旅地標的名片;
  • 比賽不只是速度競技,更是一場地方文化與國際視野的融合;
  • 消費也不再僅限於買票看比賽,而是從打卡、美食、潮流、演出到互動的沉浸式主題園區體驗。
F1 首席商務官Emily Prazer提到:“F1這項運動,只有當你親身感受、親手觸碰、親口講述,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精髓。體驗式互動,是與場外車迷和觀眾建立深度連線的核心策略。”
大賽期間,現場不僅有賽車聲浪,還有音樂演出、文化展覽、潮流快閃、美食市集和明星活動;線上,有視覺化資料呈現、多視角觀賽解說、VR視角體驗和社媒互動。
從線上的身臨其境到線下的置身其中,透過品牌贊助與商務合作,F1把光影、聲音、味道、觸感、情節植入消費場景,用「五感交織」的娛樂體驗打通虛實邊界,完成注意力情感參與消費」的閉環。
這種策略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F1 的年度總收入在 2017 年至2024 年之間增長了 91.2%。主要收入(包括媒體版權、贊助和比賽費用)在同一時期增長了 85.9%。其他收入(包括接待服務和比賽日體驗)實現了翻倍以上的增長,這都得益於 F1 透過將賽事包裝為包含賽車節和附加娛樂活動的綜合體驗進行銷售,成功提升了相關業務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
2023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大獎賽在當地產生了超過15億美元的經濟影響,其中游客消費達8.84億美元,產生超過7700萬美元的稅收,超過了美國最受歡迎的超級碗比賽,成為拉斯維加斯歷史稅收最高的單項賽事,也是史上規模最大、全球觀眾最多的單場體育賽事。
2023年拉斯維加斯大獎賽還為F1帶來了25億美元的年收入增長,營業利潤增長了64%,達到3.92億美元。
F1在拉斯維加斯修建了大獎賽廣場Grand Prix Plaza),這是一個全年開放、用途廣泛的綜合設施。景點內提供超過10萬平方英尺(約9000平方米)的精彩刺激娛樂活動。Emily Praze表示:這些新景點將提供前所未有的F1觀賽體驗,讓眾多車迷有機會近距離觀看F1賽車,之後再踏上賽車模擬器,甚至在拉斯維加斯大道賽道體驗卡丁車的樂趣。”
2025年,F1上海站三天吸引了超過22萬人次入場,創下歷史新高,境外觀眾佔比達到15.25%,其中60%的境外觀眾為觀賽專程赴滬。賽事相關內容在全網引發了277個熱搜話題,累計曝光16.5億次,互動量超304萬次。
賽事直接經濟影響達14.06億元,稅收貢獻達1.37億元。上海嘉定區13家商企透過「票根聯動」活動,以127萬人次客流量撬動1.12億元聯動消費。
F1的成功也印證了《娛樂經濟》的作者Michael J. Wolf的觀點:消費無論購買什麼,其實都在購買其中的娛樂感受
正如人們提到迪士尼時會聯想到「快樂的夢幻王國」,如今提到F1,它所承載的也不再只是“速度、科技與奢華”,而是一種融合了體育運動、休閒娛樂、個性表達與價值認同的社交方式,一種跨越時空的情緒體驗,一段可以講述、分享、打卡和回味的關於「速度與激情」的記憶。
在產品服務和功能趨同的時代,唯有品牌所帶來的感覺能夠形成差異、打動人心。而F1,正是在這一感官邏輯中,實現了品牌的再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