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學長
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印度人也不想生孩子了。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上週公佈的《2025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印度的總生育率已經跌至1.9。也就是說,每名印度婦女平均生育1.9個孩子。
一般來講,每位女性需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代際更替。低於2.1的臨界點,就意味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將放緩,人口拐點終將到來。
長期以來,人口爆炸是印度的一個重大問題。印度政府也一直試圖干預人口增長。

● 以前是怕人太多,現在是怕人太少。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印度的生育率跌破1.9,印度政府已經開始擔憂生育率下跌造成的人口紅利喪失。一個人均GDP極低的人口超級大國,會未富先老麼?

● 連續下降了這麼多年

印度版計劃生育
印度地處熱帶地區,水熱條件優越,人口在廣袤的平原上繁衍生息,到獨立時已接近一個前現代社會的承載極限。而當時印度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還很低,國內遍地文盲,良種化肥尚未普及,化石能源儲量又非常少。

● 英國人能會留下什麼好東西? 窮的叮噹響,愁的人發慌 (印度北部一個超過30萬人的難民營)
基於這樣的國情,當時的印度知識界普遍認為,人口繼續增長會加劇農村人地矛盾和城市失業問題。公立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的壓力都會隨著人口增長而上升,人口增殖也會導致本將用於投資的錢分流給消費。總之,人口無序發展將影響印度現代化的速度,甚至為印度帶來災難。
獨立兩年後的1949年,印度便成立了計劃生育協會(FPA)。1952年,計劃生育政策正式全國推行,成為第一個開展計劃生育的發展中國家。這一階段,印度人口尚未經歷井噴式增長,所以政策也相對溫和,側重點在於透過節育提高母嬰健康與福祉。

● 一旦沾上計劃,也就意味著需要舍小我顧大家了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營養水平和醫療水平逐漸改善,印度人均壽命有了較大提升,但是生育率的下降明顯滯後。這就導致印度人口從1960年的4.5億,膨脹至1970年的5.5億,此時印度的生育率依舊高達5.49(即平均每位孕齡婦女生五個半孩子)。

● 有點沒看懂,有沒有人能留言給我講講? (我不理解 圖:posterwomen)
60年代是印度人口增長最快的年代,之前柔性的計劃生育政策似乎毫無效果,更多人口需要更多糧食,印度面臨巨大的糧食安全壓力。與此同時,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德里、孟買,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印度的城市病開始出現,人口問題緊迫了起來。

● 自然是因為農村生活更艱苦才要湧入大城市的 畢竟經濟發展還是優先城市,覓一絲生機。圖片來源:攝圖網
計劃生育是一個聽起來就很有計劃經濟味道的詞彙,當時印度效法蘇聯,推行的正是計劃經濟。既然如此複雜的社會經濟都可以透過計劃指令來調控,生孩子這種“相對簡單”的問題,自然也可以透過計劃來管理。

● 請你自願選擇一種避孕方式 (圖:Parivar Kalyan Vibhag)
生育計劃成為了印度五年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69-1974年的印度第四個五年計劃開始,計劃生育的地位變得更加突出,手段也更強硬。印度計劃透過擴大常規避孕藥具的使用,減少1800萬新生兒,甚至給絕育、子宮節育環定了指標。

● 請你自願選擇一種避孕方式
印度五五計劃中的計劃生育部分更加激進,甚至為後世留下了英迪拉·甘地政府推行大規模絕育的印象。這成為其1977年選舉失敗的重要原因。1977年以後,後繼政府的計劃生育方針,從壓制多生轉向了獎勵少生,並規定男性21歲,女性18歲的適婚年齡,重點在農村推廣二孩家庭,宣傳節育措施。

● 誰超生叫誰傾家蕩產,誰少生就會幸福一生
也許是因為胡蘿蔔加大棒的計劃生育政策行之有效,也許是因為印度經濟增長,城市化水平和民眾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印度的生育率到了1990年下降至4.04,到2000年進一步下降至3.31。

● 關於男性輸精管結紮的宣傳
近年來,印度生育率還在持續下降。今年資料出爐後,世人才發現,原來印度的平均生育率已經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了。
與此同時,幾個關鍵指標上升了。根據全國調查,使用避孕藥具的比例從54%上升到67%,避孕藥具緊缺的比例有所下降。早婚的現象雖然尚未杜絕,卻已經得到改善。新生兒的性別比也從100:91.9提升到了100:92.9,逐漸趨於平衡。

● 計劃生育除了宣傳少生優生之外,還要注意控制男女性別比例平衡的性別比,是社會穩定和人類繁衍的基礎(帶大家複習一些初中生物知識)

生育率降了“但沒同時降”
印度是一個大國,存在城鄉差異、南北差異、地區差異。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這些差異被快速拉大。這就導致在生育的態度上,城鄉差異很大,印度城市家庭傾向於少生孩子,生育率僅有1.6。

● 1.6個,確實很難滿足兒女雙全的需求,不過教育水平高了,對性別執念也沒那麼大了
南北印度自古以來便存在差異。在古代,以恆河平原為主體的印度北方,依靠平坦肥沃的土地與河流在交通、灌溉方面的便利,發展成印度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地區。印度南方則依靠高原、叢林的保護偏安一隅。進入近代以來,印度南方人依靠外貿積累財富,反而取得了更快的發展速度,反超了北方。

● 大平原在農業時代意味著好日子,在工業時代則未必
如今,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人口上。昔日富庶的恆河平原經過長期人口增長,農業已經呈現出過密化趨勢,平均下來當地人反而更貧窮。如今比哈爾邦生育率依舊為3,北方邦為2.4,恰爾肯德邦為2.3。
除了恆河平原,東北部地形崎嶇、靠近邊境、相對貧窮的地區,同樣存在生育率較高的邦,比如梅加拉亞邦生育率為2.9,曼尼普爾邦為2.2。

● 生育率仍然很高的幾個邦
相比恆河流域仍然生育強勁的各邦,其他各邦(尤其南方)的生育率已呈疲軟之勢,其中:
中央邦和、拉賈斯坦邦——2哈里亞納邦、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北阿肯德邦和米佐拉姆邦——1.9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特倫甘納邦、恰蒂斯格爾邦和奧里薩邦——1.8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安得拉邦、喜馬偕爾邦、那加蘭邦和特里普拉邦——1.7西孟加拉邦——1.6
2017年印度最後一個五年計劃結束,計劃生育卻依舊存在。從這一時期印度各大政治人物的講話來看,他們依舊對印度“人口爆炸”感到憂心忡忡。所以雖然生育率下降了,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也消失了,但是計劃生育還得搞。
如今,印度計劃生育的目標是,透過改善醫療設施、獲得避孕藥具和性教育科普,到2025年把人口高增長地區的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

● 印度計劃生育商店,提供一些合理的避孕工具
北方邦和阿薩姆邦的人民黨領導人正式提出立法,用禁止有兩個以上孩子的人從事公職等方式,對愛生孩子的人重拳出擊。其他州的領導人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阿薩姆邦的生育率其實已經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了。

● 北方邦出臺了嚴格控制人口的二胎法案,爭取到2030年把生育率降至1.9,對於超過2.2億人口的北方邦,人口壓力確實很大

生育聖戰的爭論
對於鐵腕計劃生育,國內也不是沒有反對意見。這些意見往往與種種陰謀論相糾纏,給印度教徒留下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的感覺。
穆斯林從中亞入侵印度,帶來了屠殺和文化入侵。印巴分治時,兩個族群互相屠殺的記憶依舊沒有淡去,如今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又是印度最大的對手。這些事實經過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挑唆,讓宗教問題變得極端敏感。

● 送走殖民者,還搞內部宗教大屠殺宗教成為暴力的旗幟,此神意非神本意(圖:wiki)
1951年至2011年間,穆斯林人口占比增長了4.4%,達到了總人口的14.2%。而印度教徒佔比則下降了4.3%至79.8%。這樣的變化經過渲染,變成了傳說中的子宮聖戰,引起了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高度警惕。
其實,如果按照年份拆分上述資料,就會發現穆斯林人口的上升速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快。1951年至1961年間,穆斯林人口增長了32.7%,比印度教徒21.6%的增長率高出11個百分點。如今這個差距有所縮小,2001年到2011年,穆斯林增長24.7%,而印度教徒增長17.7%,兩者之間的差距縮減為7個百分點。

●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背後固然有文化差異的因素在。但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了,比如教育。受教育會從客觀上延緩女性的生育年齡,教育程度更高的人也會更傾向於少生優生,而印度穆斯林的識字率和教育水平都低於印度教徒。
如果比較不同地區、不同社群的生育率,教育的影響力會更加明顯。喀拉拉邦識字率很高,這裡穆斯林的生育率就遠低於識字率較低的北方邦或比哈爾邦的印度教徒。隨著穆斯林受教育程度提高,他們的家庭規模將越來越小,也將出現晚婚晚育的趨勢。

● 喀拉拉邦的識字率遠超印度平均水平,且幾乎不被性別,種族,宗教等原因影響受教育機會
再比如說,目前印度公職人員中,印度教徒佔比遠高於穆斯林,而計劃生育政策對公職人員的約束力度顯然更大。
所以,與其擔心因文化改變而“亡天下”的問題,不如擔心如何提高人口素質,讓人口負擔變為人口紅利;以及計劃生育政策會不會用力過猛,導致人口斷崖下跌的問題。然而,在兩者之間找平衡的難度,不亞於過獨木橋。

● “房子沒頂咋辦?那剛好可以避孕”現在要提高增長率的話,得先解決下房子問題?
當然,印度生育率下降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即將減少,在可見的未來僅意味著增長率放緩。
《2025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報告稱,印度人口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14.6億,仍將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分析人士認為,印度人口至少會增長到2050年。並在2100年穩定在14億人左右。這樣的人口波動其實比較平緩,對經濟社會造成的衝擊也比較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