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AI產品介面佈局分析」。
當下,AI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都在使用AI服務,所有的公司都在嘗試將自家產品與AI相結合。
本次透過整理分析各家AI產品的互動方式和展現形式,將AI助手介面總結為五類UI佈局,並總結每種型別的特點、適用領域。

生成式AI介面通常圍繞兩個核心要素執行: “輸入內容”和“微互動(視覺反饋)”。雖然每個AI產品的服務定位稍有差異,但大多都按照「輸入提示→深度思考(載入)→生成答案」的流程,因此,第一步的“輸入”和提示AI正在思考載入的“視覺反饋”是讓生成式AI體驗更友好的核心要素。
輸入框:傳達使用者意圖的接觸點。
由於生成式AI的本質是“根據請求生成個性化結果”,因此輸入內容是使用者與AI互動的關鍵觸發點,也是整個溝通的起點。
微互動(視覺反饋):將不可見的過程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
由於AI的即時執行狀態和流程對使用者不可見,因此需要透過微互動來傳達“載入”的感覺。載入動畫和輸入動效並非簡單的視覺裝飾,而是提升AI服務沉浸感、維繫信任的關鍵手段。
型別一:對話型UI佈局
強調輸入內容、聊天氣泡和對話流程。最典型的對話式AI應用ChatGPT,就是一種專門為了能與AI對話而設計的產品,可在單個聊天視窗中提供連續對話。

① 輸入框
② 傳送按鈕
③ 聊天氣泡(內容輸入氣泡、結果生成氣泡)
主要特點:對話型AI助手的語言風格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將語言風格調整得溫暖、關懷,使用者在交流時會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從而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線。
適用領域:客服中心、教育/學習、心理諮詢、AI秘書等提升對話體驗的服務。
型別二:面板分隔型UI佈局
這是將內容區域和AI對話區域分隔成兩塊面板的介面型別,這種結構能夠即時確認使用者需求的反應過程。由於對話區域和操作區域在視覺上被很好地區分,AI很容易被當作“輔助工具”。
當前很多桌面端產品和網頁產品都會內嵌類似的AI助手,用來輔助使用者操作。嵌入AI助手面板後,頁面會變得更擁擠,因此在小尺寸螢幕上使用會有侷限性。

① AI對話區(輸入框/操作按鈕/聊天氣泡等)
② 內容區
③ 即時生成反映使用者需求的結果
主要特點:AI功能作為單獨區域在螢幕右側或底部展示。當用戶在內容區域同時進行多個操作時,AI面板區域的互動反饋需要格外重視,需要將AI的逐步回覆設計做好。
適用領域:文件編寫、內容策劃、影像及影片創作、電子郵件撰寫等。

這種介面型別主要用在內容創作(主要任務)和AI功能(次要任務)並行工作的場景中,比如在文庫中使用AI助手來輔助解釋文件,在百度網盤中使用AI助手對影片進行智慧總結。
型別三:外掛型UI佈局
外掛型UI是指將AI作為外掛或內建功能提供給使用者,大致可分為由特定操作觸發而展示的隱藏型和始終展示的浮動按鈕型。
A-隱藏式
隱藏式是指在使用者觸發時才會顯示,如果使用者沒有直接呼叫AI或執行相關操作,AI就是隱藏的。當需要AI來協助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時,通常會採用這種設計方法,這種的特點是頁面比較乾淨,不會干擾使用者的操作。

① 拖動、快捷鍵等觸發。
② AI提供功能。
主要特點:隱藏型的核心優勢在於“自然的體驗和量身定製的幫助”。但如果觸發條件不明確或者沒有提前瞭解,可能存在不會使用或者忽略AI的問題。因此當AI出現時,提供清晰的反饋非常重要。
適用領域:本身具備基礎功能的生產力工具、創意工具等,有了AI輔助能夠滿足特定的需求。

隱藏式AI助手不會過多地干擾使用者的瀏覽或操作,只在“必要的情況下”出現。例如在PS中只有選中圖形後才會出現AI填充功能,在Notion中選中內容後才會出現“Ask AI”功能,如果沒有這些啟用操作,這些AI功能在頁面中是不可見的。

懸浮按鈕式是指將AI助手設計成功能按鈕的形式,始終在頁面中保持可見,方便使用者隨意呼叫AI功能。
主要特點:操作簡單可以立刻執行任務,能在使用產品期間提供快速的協助。但太過明顯的AI助手按鈕可能讓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從而忽略了頁面上的其他功能,因此AI助手的顏色、樣式、位置等都需要仔細考慮。
適用領域:生產力工具、創意工具、瀏覽器等希望鼓勵使用者使用AI的場景中。

現在很多APP都在主推AI功能,一方面能讓產品更加智慧化,同時也能給使用者帶來更便捷的體驗。例如貝殼APP在底部tab欄突出“AI找房”功能,百度文庫也將“AI助手”做成了懸浮按鈕的形式,都起到了鼓勵使用者參與使用的效果。
型別四:內容插入型UI佈局
內容插入型是指將AI助手自然融入到介面內容裡,通常用於內容總結或資訊補充。現在很多搜尋引擎都會在搜尋結果中插入AI總結的結果,並將其放在搜尋頁面的第一條展示,AI總結的UI設計一般都會符合當前頁面的設計風格,不會過於跳脫。

主要特點:透過“無痕式”的內容呈現,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使用體驗感的干擾。
由於是即時展示的插入式內容,在UI/UX設計時不要過於複雜,並且要明確標註是AI生成,避免讓使用者產生混淆。
適用領域:搜尋門戶、備忘錄應用、評論總結等場景。

內容插入型的UI設計能在資訊過載的情況下有效減少使用者的認知負擔,因為它在提供核心資訊的同時降低了內容密度。例如在百度或者微信中搜索“UI設計”,第一條內容都是由AI總結了全網幾十篇相關文章後得到的精煉回答,一定程度上幫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
型別五:隱藏型UI佈局
這類AI助手是指不在前端頁面中顯示而是整合在後端系統中,使用者能在沒有意識到AI正在執行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使用相關功能。

主要特點:由於是一種完全隱藏的干預,因此看起來好像介面本身並不存在,很難知道結果如何,因此必須提供反饋調整/更正功能。
適用領域:推薦系統、自動化設定、分類排序功能。

與自動推薦一樣,這類AI助手在服務後臺自動執行,不需要使用者進行啟用AI就能實現。
例如在網易雲音樂中,系統會根據你的聽歌偏好,自動為你“私人定製”一些你可能喜歡的歌曲;在天貓等電商App中,會在商品詳情和商品列表頁智慧化推薦一些“相似商品”;在Keep的搜尋發現模組,會學習使用者日常搜尋的記錄,推薦一些與搜尋記錄有關聯且熱門的選項。
最後
雖然上面介紹了多種型別的AI介面佈局設計,但在使用者流程的互動設計上有著共同的原則。

總的來說,AI是一種豐富使用者生活的工具。因此,重要的並非技術本身,而是AI如何準理解使用者的需求,並提供相應的幫助。
在AI新功能層出不窮的環境下,UI/UX設計師更需扮演“精準調校者”的角色,讓技術有效融入到使用者體驗中,而不單純是“反映和展示”技術。
慢慢來比較快,如覺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