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女性故事被說得太多了,還是仍然不夠?

田間地頭,60多歲的農婦無聲勞作。大半輩子在土地上耕耘,直到夜深人靜,她才得閒去喜歡的直播間裡連麥聊天,說出心底的願望,“我想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種完麥子我就往南走。”這句話灑脫,她火了,願望實現了,人們叫她“麥子阿姨”。
電影院裡, 一種新型的女性敘事生根發芽。當《好東西》裡的小葉說出“我們不要玩他們的遊戲”,女性創作者發出溫柔但有力量的宣言——我們有能力建立新的遊戲規則。
社交媒體上,上野千鶴子的開學演講被刷屏了一輪又一輪。“請不要把你們的努力只用於自己的輸贏,不要把你們獲得的得天獨厚的環境與能力,用來貶低那些沒有你們那麼幸運的人,而是要用來幫助他們。”她以女性學者的視角洞察社會,並勉勵年輕人,不要只汲汲於個人的成功,也要致力於讓弱者得到尊重。
發現了嗎?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我們聽到了來自女性的聲音。
女性創作者的作品受到歡迎,女性學者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不同年齡的女性都向前一步探索真實的自己。
半個世紀前,法國哲學家埃萊娜·西蘇在代表作《美杜莎的笑聲》中提倡,女性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字,書寫自己的經驗觀點,透過創作獲得自我認同,並推動社會變革。
如今,這個願景正在逐漸成真。站在女性視角去發聲,看見被忽視的角度,孕育新的敘事方式,社會需要這樣多聲部的協奏,才會更加和諧健康。
當女性決定發聲,能帶來多大的力量?
2025年的三八婦女節,三聯和百年護嗓品牌龍角散邀請了三位女性,壹心娛樂董事長楊天真、紀錄片導演周軼君、《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吳琪,共同拍攝了一支圓桌訪談短片——《當她們說下去》。
點選觀看
龍角散 X 三聯《當她們說下去》
在各自領域裡,她們都是優秀的發聲者。我們請她們坐下來聊了聊,希望把以下經驗分享給更多人:
女性為什麼要大聲說?
如何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在場?
以及,當女性一直說下去,究竟可以改變什麼?
“我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今年年初,楊天真度過了40歲生日,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給自己辦了一場“告別式”。
為此,她專門去找畫家朋友畫了一幅“遺像”,綠絲絨的郝思嘉風格造型。朋友一邊畫,她一邊開電話會,籌備理想中“告別式”的樣子,場地要高階乾淨些,要有朋友告別的環節……
“我想在尚有能力的時候體驗一把靈魂飛走的感覺。”楊天真聊起做這件事的初衷,符合她體驗派的天性,“人生就是要創造一個個記憶綵球”,而辦“告別式”讓她對生命與愛更多了一層理解。
以“告別式”慶生日,頗有一種向死而生的哲意,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社會共識裡,大家對死亡還留有諸多忌諱。楊天真把儀式現場的Vlog發到網上,收到許多不同的評價,有人猜她是不是算過命,要用一些方法來“避劫”;還有人說她是不是“錢多燒的,淨整花活玩兒”。
楊天真曾在播客中表示自己“常常有爭議”。成名已久,鮮明的表達是她的個人特質之一,同時為她引來諸多外界的評判。但是,“(它們)對我毫無損失,我為什麼要在意?”
40歲,到了不惑的年紀,楊天真仍不被時刻拘束在社會共識的條條框框裡。透過這場“告別式”,她想展現多一種可能性,原來生日還可以這麼過,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
小時候,她和很多孩子一樣,渴望老師手裡的那朵小紅花。做好事,考高分,被打分,成為標標準準的好學生。但不知從何時起,她不care這朵小紅花了。
從“你應該是怎樣“到“我想要怎樣”,這似乎是每個女性都會在成長中經歷的一個階段。這幾年裡,她出書、做自媒體、做大碼女裝,都是自己想講想做的事,在不斷髮聲中拿回人生的定義權。
正因為“你應該怎樣的”的時刻還很多,女性更要大聲說。楊天真的故事讓周軼君想起一位英國女記者的經歷:她和兩個男記者去戰爭前線做報道,三個人一起上電視直播連線,結果觀眾只會問她,“你作為媽媽出來工作,那誰來帶孩子呢?”兩個男記者當了爸爸,卻沒人把同樣的問題拋給他們。
被說爛的“女性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話題,周軼君自己也遇到過。在外出差時,孩子的班主任打來電話溝通孩子近況,她立刻開始自省,沒有在家陪伴孩子,不太瞭解情況,沒有盡到媽媽的責任。但事後她反應過來,為什麼要愧疚呢?她應該理直氣壯些回答,自己在外工作,家裡其他人也能照顧孩子,而不是要媽媽隨時在場。
不想活在別人的定義裡,那就得回到自己,說你真正想說的。大概在2015年,吳琪開始關注“安寧療護”的選題,探討如何讓疾病終末期的患者更舒適、更有尊嚴地離去。作為記者,她看到了這個話題的社會價值,但在十年前談論一個關乎死亡的話題,顯然有些超前了。如何喚起公眾的注意力?吳琪選擇從一篇一篇小文章寫起,陸續跟蹤報道了七八年,“透過一點點的敲打,讓更多樣的聲音出現。”
敲敲打打到2023年,吳琪覺得“社會情緒到了”,於是她把“安寧療護”推上《三聯生活週刊》的封面選題,希望在更大的傳播平臺上,推動公眾對疾病和死亡理念的改變。
女性發聲的機會要靠自己爭取,而不是等待。楊天真希望每個女性都能自信說出這句話,“我的意見很重要,我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自信發聲
也要自在發聲
女性發聲需要自信,也需要自在。畢竟,要找到讓自己舒服的表達方式,才能讓發聲可持續。
在各自行業深耕多年,吳琪、周軼君、楊天真都有自己的口頭禪。
吳琪喜歡說“讓我想一想”。做媒體時間越久,越看到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年輕的時候可能會對一件事非常篤定,但現在不一定了。”如今做判斷時,她傾向於先停下來想一想,讓思考更完善,讓表達更謹慎。
周軼君常說的話是“沒事兒”。轉型當導演後,她成了團隊的主心骨,遇到困難多說說“沒事兒”,既是安慰他人,“讓大家相信我有能力解決”,也是督促自己,“要更加有責任感”。
楊天真講得最多的是“就這麼辦吧”。無論是公司董事長還是大碼女裝主理人的身份,她都要擔當決策者的重任——做決定,然後承擔後果。“大家慌亂猶豫的時候,我會做那個拍板的人,就這麼辦吧。”
但沒有人生來就是表達者,在找到發聲舒適區之前,她們也曾經歷過表達的困境。
吳琪以前有個職業病,她特別在意給別人發訊息時有沒有錯別字,“我是寫稿的人,寫錯別字多丟人啊?”於是一小段訊息,她要傳送撤回好幾次。作為前同行,周軼君感同身受,她的解決方法是,“資訊發出去之後就放下手機,不要覆盤,不要糾結。”
要允許自己鬆弛一些,“允許自己講錯,也允許別人講錯。”從自身經驗出發,這是她們對於女性自在發聲的第一個建議。
而楊天真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發聲需要訓練,先從熟悉的環境裡開始表達,減少出錯的機率。“比如兩三個閨蜜在一起聊天,我說一說,你聽一聽,給點反饋。”
楊天真深諳環境對錶達的重要性,她在不同的平臺經營個人賬號,選擇合適的載體分享觀點,或展現生活日常。比如播客,一種相對深度單向的個人表達形式,她就會講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話題。因為感興趣,所以言之有物,有時錄著錄著,思路開始流淌,內心的想法不斷湧現出來。
從心湧現出的聲音,往往是女性真正想說的。當它們在合適的語境裡被自在地表達出來,發聲就會更有力量。
匯聚的音浪
改變潮水的方向
不當記者後,周軼君拍了一部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幾年前,她的兩個孩子相繼降生,她對教育問題愈發上心: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對孩子來說,教育該發揮怎樣的作用?我該去哪裡尋找答案?
她決定向外探尋,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看到教育的多樣性。原本只是為了解答自己的困惑,但《他鄉的童年》一經播出,反響超過她的預期。
周軼君收到許多一線老師的反饋,他們不僅自己看,還推薦給同事和家長看,再在教室裡放給孩子們看。就像漣漪層層向四周蔓延,帶動教育中的每一環,大家的教育觀念被紀錄片影響而發生改變。
帶著個人疑問出發,去創作去發聲,最終影響更多人。周軼君說,“我只是提出了一些問號,是觀眾用他們自己的行動去完成了另一半的事情。”
吳琪做選題也是如此,媒體的工作就是探究非常多的“為什麼”,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那麼沉默?為什麼不談戀愛了?為什麼對親密關係如此淡漠?帶著層層疑問,她帶領團隊連續做了好幾個與年輕人有關的選題,《大學裡如何成人》、《18歲成人指南》、《寂靜的一代》。
“三組選題連在一起,就是一個觀望、疑問、和解的遞進過程。”讀了文章的年輕人一波一波湧來留言,不一定全是正面反饋,但至少兩代人之間有了溝通。吳琪覺得,“這是一個彼此走向對方的機會。”
女性發聲不僅為自己,也為其他需要被聽見的群體。女性和男性、年輕人和年長者、孩子與父母,彼此在尋找答案中消除隔閡,達成理解。女性視角的發聲,往往帶有更多共情與理解,就像上野千鶴子在《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裡說的,女性主義不是弱者試圖變為強者,而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
2023年,周軼君做了訪談節目《第一人稱複數》,第一集就聊性騷擾的話題,觀眾看到的第一反應:這是可以說的嗎?經由女性製作人之手,性騷擾話題中的很多詞彙,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話語當中。
大家覺得很新鮮,而周軼君由此意識到——
“話語的邊界,是需要你發聲去拓寬它的。”
作為百年護嗓品牌,龍角散深諳聲音的力量與發聲的重要性,並以守護大眾咽喉健康,助力自在發聲為使命,連續多年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推出以自在發聲為主題的活動,致敬女性在各個領域的積極發聲,鼓勵女性用發聲的力量拓寬話語邊界,推動改變發生。
擁有健康的咽喉,讓女性的發聲更加自在、響亮。200多年來,龍角散只做保護嗓子這一件事,始終以守護大眾咽喉健康、助力大眾自在發聲為使命。龍角散潤喉糖、無糖潤喉片、顆粒糖等日常清潤產品,已經成為大眾日常潤喉的必備之選,隨時隨地有效呵護嗓子。
3月8日-9日,龍角散將聯動全國10城10家女性相關獨立書店,發起“women大聲說”主題活動,鼓勵女性自在發聲。讀者前往書店參與互動,即可領取“自在發聲書籍盲盒”及定製版女書周邊。
書籍是落於紙面的聲音,閱讀是與聲音產生共鳴。當女性閱讀,也是一種發聲的開始,讓書籍中的女性力量傳播開去,讓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
再微小的聲音也可以形成聲浪,願每個女性都可以大聲說下去,直到改變發生。
#說說你人生中“大聲說下去”的時刻#
截止3月9日晚7點,點贊前10位的讀者將獲得由龍角散提供的女性發聲書籍盲盒一份。願這份特殊的禮物給你提供更多自在發聲的底氣。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監製丨沈藝超
編輯 作者 排版丨孫思
出品人丨李偉
聯合出品人丨宋功武
內容監製丨劉剛 宋彥
商務總監丨連華偉
策劃丨李君棠
商務製片丨徐晶
專案統籌丨殷佳婷
藝人統籌丨羅啟宏 邢宇 張鼎堃
導演丨譚世奇
製片丨孫超
製作丨電流映畫
執行導演丨
攝影指導丨大濤
美術指導丨0026
燈光指導丨陳曉
調色丨餘心言
平面設計丨大從
特別鳴謝丨博觀眾智諮詢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