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銳減19%,AI賽道瘋狂吸金,2025H1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分析報告

2025年H1,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市場仍處於寒冬,但細分領域已出現不同發展態勢。
本報告由動脈網深入剖析了2025H1全球醫療健康領域逾兩千起投融資案例,並融合過去十年全球投融資資料,從細分領域、交易規模、頻次、專案階段、投資機構及地域等多個維度,細緻描繪了2025H1全球醫療創新投融資的全貌及其微妙變遷。
研究表明,儘管2025H1全球資本市場仍處於低迷狀態,但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這不過是上升趨勢中的一段平常時期,同時也是全球醫療創新進入深化階段的起點。這一見解更為客觀地評估了當前的市場環境,並預示著醫療創新領域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01
2025H1核心觀點
● 2025H1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融資事件和融資金額繼續下滑,未能保持2024年的企穩態勢。
● 儘管整體下滑,但單筆融資超1億美元的事件佔比達8%,甚至超過了疫情之前。 
● 拉長週期看,市場交易活躍度仍處高位,但融資金額的減少使得平均交易規模趨於歷史低點,投資機構的策略傾向於確定性更高的專案。 
● 人工智慧與各細分領域深度融合後,在一級市場吸引了大量資本的目光,成為2025H1最受關注的賽道。 
全球完成2次及以上融資的企業僅有25家,相較2024H1下滑超40%,表明能夠吸引資金的優質專案佔比進一步減少。
● 生物醫藥行業上半年BD交易規模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已經成為中國創新藥企資金迴流與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成功推動了醫療IPO的復甦以及二級市場的關注。
02
2012年-2025H1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融資變化趨勢
整體來看,2025H1,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處於階段性下行趨勢。 
2025H1,全球共完成醫療健康領域一級市場投資973筆,累計融資275億美元,融資總額相對2024H1,下降約10個百分點,融資事件數量由2024H1的1197筆大幅下降約19%。資本寒冬,還未過去。 
分季度審視,自2012年起,醫療健康領域一級市場投融資活動常集中於特定季度,特別是以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領域為代表,多匯聚於第一季度及第三季度,今年也不例外。2025Q1,全球醫療健康領域融資總金額達164億美元,相較於2024Q1的159億略有上漲,顯示出良好開端,但2025Q2融資總金額僅有111億美元,同比2024Q2的149億下滑25.5%,呈現後勁不足態勢。
2025H1,國內醫療健康產業一級市場共達成357筆融資交易,累計融資約合35億美元。繼2021年投融資高峰後,該市場融資呈現持續下滑態勢,相較於2024H1,國內融資總額同比減少27%,融資事件數量亦同比下降約14%。
在全球醫療健康一級市場投融資行情下滑的大環境下,國內該領域無法走出獨立行情,交易總規模據估算僅與2016年間水平相當。綜合全球及國內投融資資料分析,2025H1醫療健康行業遭遇資本寒冬衝擊的影響還在繼續。按季度差異來看,以2021年為分界點,在此之前Q2融資活躍度較Q1/Q3/Q4更高,2021年後Q1與Q2活躍度相當,但Q3和Q4依然低迷。照此估算,國內全年融資總額在2024年73億的基礎上還將繼續下滑。
2025H1,大額交易(超1億美元)數量75筆,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筆。在全球醫療健康一級市場融資佔比約8%,同比略有增加。 
在經歷持續下滑後,2025H1超1億美元融資事件佔比是近4年的最高值,甚至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在一級市場融資規模收縮的當下,意味著資金開始向頭部專案集中。在2025H1,TOP3的融資金額分別為10億美元、6億美元和6億美元,相較2024H1的23.44億美元、10億美元和9.7億美元有著較大的差距。
細分領域方面,器械與耗材類專案規模首次反超生物醫藥,呈顯領先態勢。
03
全球2025H1醫療健康投融資熱門領域
醫藥器械專案增速反超生物醫藥,數字健康迎來大幅增長。
全球範圍內,2025H1醫療健康產業融資按細分領域區分,包含生物醫藥類融資303次、合計119億美元;器械與耗材類融資358次、合計79億美元;數字健康類融資269次、合計66億美元;醫療服務類融資35次、合計8億美元;醫藥商業類融資8次、合計約1億美元。除了器械與耗材和數字健康交易金額分別同比增長55%和57%外,其餘細分領域皆呈現較大幅度減少。 
國內方面,2025H1器械與耗材類融資交易185次,總交易金額17億美元,為細分領域交易數量之首,也是僅有的相對增長的細分領域。生物醫藥類融資總額14億美元,總交易次數130次,首次被器械與耗材超過,相較於2024H1,融資總額同比降低39%,融資事件同比減少約24%。
全球方面,2025H1除未公開輪次事件外,器械與耗材類專案的A輪融資交易數量最多,達96次,其次為生物醫藥類專案,共完成融資交易88次;醫療服務和醫藥商業類專案融資次數整體規模較低。總體而言,以天使輪和A輪代表的前期輪次的融資交易佔比較大,在生物醫藥、器械與耗材以及數字健康三大細分領域中,前期輪次佔比分別為44%、40%和45%。 
國內方面,2025H1醫療健康一級市場交易輪次分佈與全球市場相仿,更偏重於天使輪、A輪這樣的早期輪次。而D輪及以上的後期輪次,呈斷崖式下滑趨勢,如若不能兌現自身價值的專案,在這個階段將很難吸引資本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健康領域走出了分化趨勢。全球融資次數相較去年同期下滑約15%,而國內同比則下滑了86%。
人工智慧的風口從2024年持續到了2025年,並榮登2025H1投融資熱門關鍵詞榜首。同時,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等新興技術形態開始逐漸兌現自身價值,成為投融資市場的熱門關鍵詞吸引資本注意。過往備受關注的數字療法、研發製造外包、第三方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在2025H1呈明顯下滑趨勢。
單筆融資交易方面,2025H1除了位列榜首的一筆融資外,交易金額TOP10的融資事件的其餘9次,總額皆在10億美元以下。值得關注的是,儘管BVI Medical憑藉10億美元的金額成為近年來眼科器械賽道較大的一筆融資,但縱觀榜單,人工智慧的熱潮已經彰顯威力,在前10中佔據4席。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H1全球醫療健康融資TOP10中,還是以傳統的醫療器械與藥品研發為主。僅僅時隔1年,人工智慧的浪潮便已洶湧襲來。
在國內,和往年被生物醫藥霸榜不同,2025H1國內融資TOP10榜單生物醫藥和器械耗材相對均衡。
和全球TOP10榜單類似,國內榜單中人工智慧也佔據了重要位置,無論是賦能醫療影像分析,驅動藥物研發還是應用於酶篩選與改造,AI正在展現技術驅動的強創新如何解決行業痛點的價值。只有構建了技術壁壘、市場前景與變現能力的企業才能吸引資本的眼光。
在全球生物醫藥融資TOP10榜單中,AI+製藥、減重藥物及自身免疫藥物表現突出。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成為資本押注的重頭,如Eikon Therapeutics結合獲得諾貝爾獎的超顯微技術,能夠實現對活細胞蛋白質運動的即時監測,從而用於藥物發現。
獲得融資的生物醫藥專案多聚焦於臨床進展較為明確的專案,如Abcuro的單抗藥物ulviprubart已經推進到臨床2/3期,Eikon Therapeutics的EIK1001(黑色素瘤臨床3期)和Aviceda的AVD-104(臨床2b/3期)均接近商業化階段。
國內方面,2025H1上榜的生物醫藥融資中,技術平臺創新性成為重要標準。 
總的來看,上榜企業代表了生物醫藥產業的前沿創新方向,如AI賦能驅動研發正規化的革新、小核酸/細胞療法突破技術邊界、中醫藥全產業鏈升級。資本集中湧入的背後,是對企業“平臺技術稀缺性+臨床需求精準匹配+商業化路徑可行”全面佈局的認可。同時,放眼未來,具備全球化合作能力(如具備跨國藥企研發經驗,能順利推動中國和美國雙報)及快速臨床轉化的企業,將繼續吸引資本的關注。
醫療器械領域,2025H1全球前十中除去前兩位外,其餘專案融資金額並不高,但相對過去器械榜首甚至進不了生物醫藥全球前十的境況,已經大為改善,整體融資規模相當。 
其中,腦機介面與醫療機器人,依舊獲得了資本的青睞。過往深受資本看重的高值耗材,在2025H1相對沉寂。反倒是一些細分賽道,如無創及時檢測技術、移植器官儲存技術以及心衰遠端監測技術,開始獲得資本的關注,促進該領域的持續創新與投資。
國內方面,同比2024H1中2億美元融資僅能排名第9,2025H1醫療器械領域整體融資金額偏低。專案主線圍繞AI對醫療器械的深度賦能以及核心材料和高階器械的國產替代展開。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化戰略明確,如獲得美國FDA突破性器械認證的專案,在國際化拓展和商業化落地方面更具優勢,這類出海能力突出的專案更受資本矚目。此外,臨近商業化的專案,即便是輪次靠後也不對資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05H1,全球完成2次及以上融資的企業縮減至25家,相較於2024H1的42家,下滑超40%。
從細分領域觀察,人工智慧超越2024H1同期的生物醫藥成為多次融資的核心領域,但總體融資金額偏低,僅一家企業融資總金額超5億美元,其餘皆不足1億美元。
04
2025H1上市的醫療健康新股盤點
IPO節奏加快,中國企業增長90%
2025H1,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走向資本市場的腳步開始加快,上半年有66家企業完成IPO,相較2024H1的47家增加40%。66家IPO的醫療健康企業中,39家企業來自美國,佔比59%;中國企業19家,排名第二,相比2024H1的10家,增長90%,接近翻倍。
2025H1,全球範圍內透過公開募股籌集資金最多的企業為恆瑞醫藥,達97億港幣,順利完成“A+H”佈局。一方面是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創新藥的接受度持續回升,另一方面港股市場為恆瑞提供了更靈活的融資工具,為創新藥出海助力。從全球募資排行TOP10榜單來看,2025H1相比2024H1,募資規模有所不及,除恆瑞外,整體募資金額偏低。
國內市場,募資金額僅次於恆瑞的映恩生物是個典型案例。在港股市場融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取得超額募資的成績,足見市場的認可程度。技術層面,映恩生物構建了四個具有高價值屬性的新一代ADC技術平臺;商業層面,映恩生物已與BioNTech、百濟神州、Adcendo、GSK、Avenzo等國內外藥企達成總價值超60億美元的BD交易。價值得以兌現的企業自然容易贏得市場的信任。
05
2025H1中國生物醫藥BD交易盤點
BD交易化解融資困境,國產創新藥得到國際認可。
雖然國內生物醫藥一級市場融資下行趨勢依舊,但License-out交易卻異常活躍,2025H1國內生物醫藥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達466億美元,已接近2024年交易總金額。生物醫藥行業進入資本寒冬後,儘管讓行業的不確定性增加,但並沒有擊垮這個行業,中國創新藥的成色正得到國際上同行的認可。
與2024H1相比,交易數量和金額都有較大幅度提升,僅在第一季度,國產創新藥授權出海交易達32筆,總金額達245億美元。從交易地區來看,美國依然是國產創新藥出海的首要市場,在2025Q1的交易中佔據半壁江山。 
BD交易正在化解資本寒冬帶來的融資困境,從資料來看,隨著一級市場融資金額的逐漸走低,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已經成為中國創新藥企資金迴流與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
治療領域方面,儘管腫瘤依然在中國創新藥出海交易中佔據重要地位,但佔比已逐年降低,而自身免疫以及內分泌代謝兩大疾病領域開始快速上位,交易佔比逐漸提高。一方面是這兩大疾病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爆款產品如GLP-1和TCE療法的出現,激發了跨國藥企在這些領域佈局的積極性。
從單筆BD交易來看,三生國健憑藉SSGJ-707(PD-1/VEGF雙抗)從輝瑞獲得高達12.5億美元(不可退還)首付款的交易最受關注。從交易細節來看,此次協議包含股權投資、銷售分成、本土商業化選擇權等多層次合作,形成了“海外分權+本土主導”的合作模式,成為中國雙抗技術標準輸出的排頭兵。
06
2025H1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熱點區域分佈
美國融資規模下滑超20%,英國逆勢翻倍。
2025H1,全球醫療健康領域融資事件最多的五個國家依次為美國、中國、英國、瑞士及加拿大。美國雖然憑藉408起融資事件、169億美元融資金額位居榜首,但同比2024H1,卻分別減少了24%和22%。中國這兩項值也分別同比減少了12%和19%。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美國和中國融資下滑,但英國和瑞士卻在逆勢增長。英國雖然融資事件同比減少了33%,但融資金額卻大漲114%。瑞士同樣如此,在融資事件同比減少15%的基礎上,融資金額大漲51%。
2025H1,江蘇省與上海市依然是國內醫療創投領域的佼佼者,分別完成了76起與70起融資事件,並且上海以10億美元的融資金額反超江蘇的6億美元。廣東省緊隨其後,共達成66起融資,總金額達6.5億美元。北京市與浙江省分別位居第四、五位,融資事件數為50起與41起,累計融資額為4.8億美元與2.7億美元。
上述區域融資事件和金額已經斷崖式領先國內其他省份,國內醫療創新叢集已初步成型。
請掃描二維碼新增小助手獲取報告全文,新增過請主動詢問: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業資訊和資料,均由受訪者向分析師提供並確認。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