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小企業的出路在哪?

文/ 金錯刀頻道
題圖/ 視覺中國
2024年,仍在尋找新出路的企業都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尤其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
知難而上,才能避免不進則退。
為了逆天改命,有人投身直播帶貨,然而連李佳琦這樣的頂流主播都在倒苦水稱“今年618是最難的”,後入局者往往費力不討好。
也有人以雷軍為榜樣,打造起了個人IP,試圖複製小米汽車的爆火現象,但這不是一日之功,也沒有一條清晰的可複製路線。雷軍,至今只有一個。
更有一大批老闆無奈捲入價格戰。捲到今天,連大模型等頗具科技含量的產品都在大打價格戰。
可是,像這些需要相當的資源和運營能力的破局方法,通常很難成為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出路。
適合中小企業的出路,應該更具有普適性和時代性。
是中流砥柱,也是沉默的大多數
關於中小企業,在中國有個“6789”的說法,即對我國GDP貢獻率高達60%以上,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90%的新增就業。
但中小企業的處境,與其重要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例如,誰都清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過頂尖技術和人才卻常與它們無緣。
以遊戲行業為例,許多中小公司長時間、高投入地研發出新遊戲後,可能沒高興多久就要陷入到了新的兩個擔憂之中。一個是開服當天可能有大量玩家集中湧入,有著很大的效能保障壓力;另一個則是新游上線安全攻擊風險極大,系統架構、可靠性、系統執行隱患大。
類似問題,但凡有一個強悍的技術團隊坐鎮,大機率就能迎刃而解。
這就是籠罩在無數普通中小企業最常見的一種困境:相比大企業和知名企業,它們更難獲得關鍵要素。除了技術和人才,這些要素還包括資金、土地、流量、資料,等等。
由此還可引申出它們的另一個普遍困境:智慧化轉型升級難。
由於缺乏關鍵的資源和支援,每當消費、行業乃至於時代的風口變換,需要它們及時進行轉型升級時,力不從心則成了它們的常態。
直播帶貨行業如火如荼,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然而直播帶貨涉及到選品、人設打造、內容營銷、粉絲運營等諸多環節,或許需要迥然不同的團隊,對中小企業無疑有些奢侈。
圖源:視覺中國
包括許多傳統行業都在尋求的數字化轉型,如果缺乏相應的條件,同樣會轉型艱難。例如某傳統領域的龍頭企業,實力雄厚,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過一些行業通病,比如企業內部IT對業務支援不足,存在IT組織板結、集團資訊化專案無人牽頭等問題。
這樣的企業都有技術和升級難題,普通中小企業的處境更可想而知。
種種困境,導致本該是中流砥柱的中小企業變得十分脆弱。
央行此前曾釋出調研報告,資料顯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為3年,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生命週期。
同時,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又加劇了它們的脆弱。
例如2023年末的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困難或挑戰,前三個分別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轉弱。
然而直到今年上半年,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的舉措加以改善。
今年5月,PMI指數降至49.5%,就反映了當前需求不足。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業PMI指數下滑幅度明顯,而它們往往與消費市場聯絡更緊密,也更說明了需求不足和預期偏弱的問題。
受自身實力所限,又被時代大環境左右,中小企業一路走來難免磕磕絆絆。
但其中也暗藏啟示:企業因時代而進退,需要關注時代的出路。

中小企業的經營悖論:
越困難,越要升級
中小企業的出路在哪?或者說更具長期價值的經營方向是什麼?
如果以史為鑑、以行業的實力企業為榜樣,解題思路呼之欲出:結合自身,洞察走勢,順勢而為。
過去,市場飽和時,有人不再固守本土,而是去開拓出海市場;消費升級時,一眾白牌直擊使用者痛點,升級為品牌;過剩競爭時,產品特點從同質化細分為個性化、差異化,企業獲得新增長曲線。
每個時代都有困難也有機會。困難被不斷解決,機會才會不斷湧現,推動企業和社會不斷進步。
對於中小企業同樣如此,越困難,越要升級。
雖然它們或許沒有大企業的頂級人才為其出謀劃策,然而利好的時代走勢之於它們也絕非虛無縹緲,更多時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比如需要中小企業關注的時代走勢,始終有兩方面可供參考。
首先是政策檔案裡的高頻關鍵詞。
這些年最引人注目的高頻關鍵詞,莫過於“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等。
以製造業為例,目前的形勢是做大不如做強。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已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有很大產能需要透過全球來消化,但在出口不振的情況下,穩住出口份額的挑戰不小,因此接下來關鍵是提高質量。
圖源:視覺中國
其次是針對中小企業的重點扶持方向。
國家深知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始終會盡力引導和幫助它們走上更好的道路。
如何讓中小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其中的關鍵是,讓它們也能用好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所以能看到,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這是實現智慧化、降本增效和創新發展的高效路徑。
具體政策上,有《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關於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等,至今已經形成了“四縱三橫”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援政策框架。
即使拋開這許多的政策不談,中小企業為何亟需數字化轉型,其實也不難理解。
大多數的產品和服務原本並沒有太大壁壘,透過數字化手段以強化流程、管理、創新能力等,才是形成真正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道路曲折的數字化轉型,
如何確保前途光明?
一直以來,中小企業並非不知道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
但知易行難,現實的難題還是會讓不少人發出“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這樣的經典感慨。
比如,由於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等導致的“轉不了”難題。
好在,國內雲廠商已經發起了各種舉措,既有簡單粗暴的降價,也有更注重產品價值的打法。
在目前仍在進行的華為雲618營銷季裡,還有它的開年採購季、828、雙11等其他活動裡,就能看到大額禮包、充值返利的玩法,以及提供一站式上雲服務的產品方案,包括多款雲伺服器、網站高可用、協同辦公三件套、網站安全等等,從各方面降低企業的數字化門檻。
上文提到的許多遊戲公司的兩個擔憂,華為雲就曾為客戶妥善解決過。一方面,華為云為其配置了高可靠、低時延的伺服器C6,配合DCS快取等技術確保穩定流暢的遊戲體驗。同時還提供DDOS高防抵禦流量,採用基礎頻寬+彈性防護頻寬組合方案,保障遊戲穩定執行;另一方面,華為雲透過線上線下專場交流、現場值守等方式,又給客戶服下一顆定心丸。
客戶缺什麼就給什麼,甚至提供超預期的解決方案,“轉不了”也就不再是難題。
然而,當跨過了“轉不了”這關,還可能遇上由於針對性差、落地性差導致的“轉不好”難題。
中小企業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不是為了上雲而上雲,它們決定數字化轉型時,背後通常都有一個或一些具體的業務痛點在驅動,因此需要的是極具針對性的實用解決方案。
對於一直深耕千行萬業應用場景的華為雲,這方面的優勢更明顯。
本次華為雲618營銷季就基本全覆蓋了針對不同階段和高頻場景的爆款方案,可以說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量身定製的數字化工具,比如底座搭建、軟體開發、安全防護、資料上雲、數字人。
不少企業選擇與華為雲合作,也正是看中了這些能力——針對性強、可落地。

一家煤炭行業企業,很早就擁抱了網際網路,並搭建起了集智慧交易、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服務等環節為一體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然而隨著業務量發展,基於成本、人力、可靠性等原因,將業務從本地IT機房搬到“雲上”成為了業內的必然選擇,他們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這樣的轉變,需要考慮到能源安全、資料隱私、穩定可靠等多方面。
後來也是透過與華為雲的攜手共進,他們達成了安全性、靈活性、高效能、智慧化等方面的目標,踏出“智改數轉”的關鍵一步。比如靈活性方面,實現即開即用,從申請到落地僅需幾分鐘就可以完成計算和儲存資源擴容,還有多種規格可選擇以及包年或包月的購買方式,靈活控制成本;高效能方面,支援10萬用戶同時訪問平臺,保證全天24小時穩定正常運轉。
另外像與網際網路更近的教育公司,如果旗下有海外業務,很可能會遇到時延太大的問題,影響體驗。解決該行業的這類痛點,華為雲也駕輕就熟。曾經有位客戶,經過華為雲的網路線路調優,海外業務訪問時延降低了50ms,並且在遷移至華為雲上後,整體效能提升了20%。
最後,比起“轉不了”和“轉不好”,最難也最關鍵的是人的思維方式的數字化。
最初的數字化可能僅限於有限的幾個場景,但論及成功的數字化轉型,必然是全面、系統的,所以轉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企業裡的能力者持續推動。
這看似是對企業經營者的要求,其實是對雲廠商提出了技術和產品之外的高要求。
雲廠商需要做到持續提供“以事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持續和及時地解決客戶痛點,而非只負責解決某個燃眉之急。如此,才能讓客戶從心裡認可和用好數字化手段,不懼日後遇到的新難題,真正實現“用數、賦智”。
圖源:視覺中國
這些正是華為雲的目標。華為雲早早就宣告過不和客戶搶生意,專注做“智慧世界的黑土地”。
因此華為雲和618營銷季等活動的更大價值,是提供了一個快速通道讓企業進入豐沃的“黑土地”,最終推動人的認知升級,學會以數字化和智慧化手段為養料,不斷滋潤企業的成長。
只要工作還是由人參與和主導,那麼在轉型路上,認知的分量就重於工具。
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和個人,認知到位,信心和信念才能蓬勃生長。
@The End

本篇作者 觀海| 內容運營博文
主編 |張一弛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