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續,DeepSeek 的熱度還在繼續,不僅絲毫沒有停止,還迎來了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2月15日晚,微信開始灰度接入DeepSeek。
這個發現讓本來準備入睡的我瞬間清醒。要知道,這可是那個連朋友圈廣告都要反覆測試三年的微信啊,向來以剋制著稱的國民應用,這次居然成了AI革命的急先鋒。
一邊是手握十幾億嗷嗷待哺的使用者,一邊是現在的流量黑洞。
當微信遇上 DeepSeek,簡直就是乾柴遇上烈火。
這個社交帝國,首次將搜尋入口的黃金位置讓渡給第三方AI模型,這麼激進的操作可不太像微信。
說到底還是因為這次是真的變天了,DeepSeek 的開源生態正在重構整個行業的遊戲規則。
我呢,是個《三體》迷,沒事喜歡瞎聯想,我就琢磨著 DeepSeek 這玩法怎麼越看越像《三體》中的階梯計劃呢?
你聽我給你聊聊看,是不是有點那個意思:
第一步:資源有限,必須取捨
《三體》裡,受技術限制,人類造不出能載人且速度達標的飛船,就像 AI 公司無法同時攻克所有技術。DeepSeek R1 引數高達6710億,但每次啟用僅用 370 億引數——相當於只啟用 5% 的腦細胞。
DeepSeek 捨棄應用層開發,專注提升推理能力,好似核爆推進中每克質量都轉化為速度增量,以確保最終達到光速的 1%。這不就是階梯計劃中的“只送大腦”嗎?
第二步:精準助推 層層助力
看過《三體》的都知道,階梯計劃是一個瘋狂而又精妙的構想,在飛船航線上提前佈置上千顆核彈,飛船帶著巨大的帆飛過時,核彈在帆後逐個爆炸,每次核彈爆炸都會持續給飛船加速,像“蹬臺階”一樣逐步加速飛船,最終達到光速的1%。
你再看 DeepSeek,先是在官網釋出,並且宣佈開源,至此,開始引爆第一階核彈,再然後,雲服務廠商開始跟進助力,各行各業也開始接入助力,手機廠商、汽車廠商、政府機構等等,連自研大模型的網際網路巨頭也都紛紛打不過就加入——
當微信透過 3 行程式碼將 DeepSeek 接入小程式生態、華為雲昇騰服務同步完成模型最佳化適配、形成從晶片層到應用層的技術閉環。這種"核彈位置控制"般的精準協同,讓開源模型從影響力到使用場景可謂是遍地開花。
這麼一比較,是不是真的有點階梯計劃的意思?
你猜,如果 DeepSeek 是閉源的,如今還能否收穫如此大的聲量和影響力?
個人覺得很難,模型一旦開源,立馬吸引無數開發者和企業爭先恐後地來"對接"。大家都在基於這個模型開發應用,使用者用得越多,反饋越多,模型就越強,生態就越完善。這不就是一個完美的"良性迴圈"嗎?
我甚至覺得,這種開源策略簡直就是 AI 界的"以柔克剛"。在巨頭環伺的 AI 圈, DeepSeek 沒有硬碰硬,而是用開源這種看似"示弱"的方式,反而撬動了整個行業。它沒有把時間浪費在自己慢慢建設應用生態上,而是透過開源,讓整個行業都變成了它的"後援團"。你說這招高不高?
這種格局,和閉源廠商根本就不在一個維度上。
也正是如此,這次才惹得微信都坐不住了,雖然擁有超過 13 億使用者,覆蓋公眾號、影片號、小程式等多樣化場景,但其內容生態長期處於“孤島”狀態,傳統搜尋功能依賴關鍵詞匹配,難以滿足使用者需求,而接入 DeepSeek 後,將會徹底盤活微信平臺內容。
現在的局勢已經很明朗了,微信接入DeepSeek之後,AI 能力已經基建化了,像水電煤網一樣成為標配,怎樣能用上DeepSeek 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從此,14 億中國人跑步進入 AI 時代。
還記得年前那篇文章中提到的那句嗎:當演算法都開源時,創新會像煙花一樣,從每個有算力的角落迸發。
文章寫到結尾時,又有重磅訊息傳來,百度搜索宣佈接入 DeepSeek——

各位就瞧好吧,這個 2025 年,好戲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