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不為人知的“前世”:“約會網站”YouTube,“音訊平臺”Twitter….

👆關注WE Career 獲第一手北美職場資訊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矽兔賽跑”(ID: sv_race)
作者:矽兔君
Youtube一開始其實是個約會網站?
Twitter從前就是個播客平臺?
很多現如今已經發展為網際網路巨頭的公司
一開始的起點可能都有點超乎你我的想象:
“原來它們一開始是做xx的?”
有的是取其精華
有的是翻盤重來
有的是意外收穫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那些大公司不為人知的“前世故事”。
Youtube:
“緣”來是約會網站
YouTube是全球最知名的影片分享平臺之一,月活躍使用者接近20億。使用者可以在平臺上觀看喜愛的表演,影片,電視劇,電影等,也可以建立釋出自己的內容。 Justin Bieber和The Weeknd等明星正是透過該網站收穫了巨大的人氣。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創立初期,Youtube卻是一個約會網站。單身人士能在網站上上傳影片,談論他們對理想伴侶的期望。然而,這一功能對目標客戶來說甚是雞肋。
意識到了這一點的創始人將網站重新定位,允許所有種類的影片上傳。這一改變瞬間擴大了受眾群體以及使用者需求,開啟了Youtube的快速增長。
Instagram:
本來想做定位打卡社交
今天,Instagram是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之一。作為Facebook旗下的平臺,它的圖片和影片分享服務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使用者數量突破10億,更衍生出了一種全新的社交媒體營銷方式。
然而,在成為社交媒體巨頭之前,Instagram只是聯合創始人Kevin Systrom在學習程式設計時所做的一個簡單模型。它的早期版本叫做Burbn,是一個基於地理位置服務的社交應用,功能包括線下場地簽到,好友出行規劃,照片分享,積分等。
但是Systrom和另一位創始人Mike Krieger漸漸意識到,Burbn的功能過於雜亂——他們分析資料發現,使用者從來不會使用簽到功能,反倒熱衷於照片分享於是,他們將功能簡化到了最基礎的照片釋出,評論和點贊,在使用者體驗上確保使用者可以在三次點選內釋出圖片,並重命名為現在為人熟知的Instagram。也正是其簡潔的視覺體驗,最終使得Instagram脫穎而出。
Slack:
為了開發遊戲做的副產品
Stewart Butterfield可能是最成功的“轉型者”之一。在賣出Flickr(下文的另一大轉型案例)之後,Butterfield將他創造的一款遊戲改造成了完全無關的產品。
他的公司Tiny Speck開發了一款名為Glitch的遊戲。Glitch是一款基於網頁的2D大型多人線上遊戲,靈感來自於《我的世界》,玩家可以透過採集資源打造自己的家。儘管遊戲體驗廣受好評,基於Adobe Flash的技術框架導致遊戲難以適應移動時代。在2011年短暫釋出後,Butterfield於2012年宣佈放棄這個遊戲概念。
Stewart Butterfield
在開發Glitch的過程中,Tiny Speck為了公司的美國及加拿大分部順暢溝通,開發了一個內部訊息平臺。
Glitch專案告一段落後,這個訊息平臺卻被Butterfield挖掘出了巨大的商業價值打造成了今天的Slack——一款集聊天、檔案分享、專案規劃等功能於一體的團隊協同應用。
而在這一訊息平臺的商業化過程中,Tiny Speck團隊將遊戲開發的創意與活力傾注到了這款企業應用之上,將使用者體驗打造的輕鬆有趣——從明亮的主題色,到可愛的Slackbot聊天機器人。
受益於此,相較於Microsoft等公司功能類似卻死氣沉沉的競品,Slack贏得了使用者的喜愛。Slack於2014年正式上線,同年估值突破10億美元成為獨角獸。四年後,Slack日活躍使用者達到 800萬,估值超過70億美元。
Twitter:
兩週內從播客平臺轉型
Twitter公司於2005年推出了Odeo,一個用於搜尋、訂閱並分享播客的平臺。但是由於iTunes的成功,蘋果在播客領域佔據了龐大的市場,迫使Odeo不得不尋求轉型。
為了徵求轉型創意,公司鼓勵員工用兩週時間準備一個新的商業想法。藉此機會,未來的Twitter聯合創始人Jack Dorsey介紹了一個全新的微博平臺的想法:在這個平臺上,聯絡人可以即時共享和閱讀彼此的狀態更新
如今,Twitter擁有3.55億使用者,使用者除了分享個人狀態以外,還利用該平臺發起社會運動,交流公眾新聞,以及推廣媒體與文化活動等。
Shopify:
從賣滑雪裝備中發現商機
Shopify的創始人Tobias Lütke於2004年推出了一個名為Snowdevil的滑雪裝備線上商店。商店本身並沒能成功,但在開發的過程中,Lütke卻發現了一個商機。
Lütke使用了Miva,OsCommerce以及Yahoo Store等多種框架來搭建自己的線上商店,卻發現這些系統的功能、體驗以及可定製性都十分糟糕。於是,Lütke將公司轉型為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小型企業的線上商店搭建提供技術框架
2009年,Shopify進一步推出了API(應用程式介面)平臺以及應用商店,允許商家用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的API定製自己的商店,將產品由工具漸漸平臺化。
2013年開始,Shopify開始提供POS、線上線下庫存同步管理、二維碼等功能,打造了一個全渠道電商生態。在不斷的轉型與進步之下,如今,Shopify已為全球逾60萬商戶提供了服務,估值突破140億美元。
Groupon:
從眾籌到團購
Groupon起源於一個名為The Point的社交平臺,鼓勵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或者眾籌。儘管這個想法聽上去頗具社會意義,它模糊的產品功能中卻很難找到真正能夠吸引使用者、創造價值的點。
而一組使用者的奇思妙想,給了創始團隊一個靈感——20個希望購買同一商品的人聚在一起,最終爭取到了團體折扣。受此啟發,2008年起,公司將產品功能聚焦於“團購“模式。這一優惠而新鮮的購物方式吸引了大量使用者,一度將Groupon市值推至160億美元的峰值,儘管如今已然跌落至20億美元。
Flicker:
前文提及的Slack創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的另一成功創業Flickr,同樣來自於一款名為Game Neverending的失敗遊戲。
Game Neverending是一款2002年推出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當時,這類強調社互動動的遊戲在市場上還相當罕見。為了促進使用者間的交流,遊戲內搭建了即時訊息、群聊、照片分享等社交功能。
意外的是,照片分享功能的受歡迎程度反而超過了遊戲本身——而考慮到遊戲運營的困難,Butterfield決定將公司轉型,命名為Flickr,並專注於照片分享。Flickr收穫了巨大的成功,最終被Yahoo收購。
Netflix:
從租售DVD起家的
Netflix這個名字今天幾乎成為了內容流媒體的代名詞,但在過去,Netflix也曾是個傳統服務商,透過郵購的形式,在線上提供DVD的租賃與出售服務。
但順應著流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使用者習慣的改變,2007年開始,Netflix主營業務由傳統DVD轉向了數字內容,以訂閱的形式為使用者提供線上電影和電視節目。
2012年,Netflix出品廣受好評《紙牌屋》,高調進入原創內容市場。如今,Netflix訂閱使用者超過1.3億,已成為傳統媒體巨頭HBO最大的競爭對手——2018年艾美獎,Netflix以112項提名登頂,終結了HBO十七年來的統治。
PayPal:
從網路安全轉到移動支付
PayPal是個廣為人知的老牌線上支付應用。但它首次涉足支付領域,卻是作為一個安全軟體公司。
PayPal的原型是1998年創立的Confinity,其理念是將加密銀行資訊儲存在掌上電腦上,並支援裝置之間傳輸電子欠條,從而使得移動裝置具備電子錢包的功能。
該服務並沒有流行起來,但公司隨即轉向透過電子郵件實現線上匯款,又漸漸將支付功能拓展到了各個埠。在被電子商務平臺eBay收購後,PayPal找到了極佳的應用場景並開始飛速發展。前者最終再次將PayPal拆分為獨立的公司上市。從那時起,PayPal估值已經增長到超過61億美元。
在這些大公司發展過程中,早期的創業想法難免遇到困難,在成為各自領域的領跑者之前,這些公司都經歷了或大或小的轉型。
它們或是尋找客戶端以及技術上更可行的辦法,或是直接提出一個全新的思路。順應潮流,及時調整,抓住機會,都成為了它們成功轉型的因素。 
你還知道哪些大公司背後不為人知的趣事?歡迎留言分享!
-END-
文章編譯自:From Instagram To Slack: 9 Successful Startup Pivots
作者:CBInsights

編譯作者:Tim

排版:Vivian | 編輯校對:Lu & Zi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