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三在臺灣直播,預約聊天
這兩天在臺北,考察臺灣市場,也是休息,今天早上逛臺北誠品書店,居然看到了我2017年和2019年出版的兩本書的繁體版,在臺灣居然七年過去了還在賣,而且還賣的不錯。
我突然覺得原來我的內容,透過書的形式,可以創越時間,和穿越空間,居然在海峽的這一端相遇,這是我青春的沉澱吧,突然覺得很感動。

其實,我一直很感恩,十年前懵懵懂懂的開始寫公眾號,從此踏入了自媒體行業,而且後來又拍短影片和直播,這一做就是十年。而且未來十年,我肯定還會繼續做自媒體事業,因為還有紅利,還有好多高效率的玩法。所以一直精進自己。
其實對於有些人來說,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其實都可以把做自媒體,做商業博主,做老闆IP,成為你終身的事業和興趣。因為無論什麼時候做,都有紅利,都有好故事,我給你分享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1.
我的好朋友老雷,當年華爾街正兒八經野村證券投資人,今年二月份,是的,2024年二月份開始做影片號,他說反正他每天早上要在華爾街資訊互換市場上要分析幾個小時的投資研報,不如把這個做成一個知識付費產品,相當於賣一份線上的報紙,價格也不高,一年不到500塊錢訂閱。
售賣方式也是非常簡單簡潔,就是做了幾個影片號矩陣,每天同一時間拍幾條短影片,分發給不同的號去日更,然後根據短影片去猛猛拉預約,也不投流,然後每天晚上做直播講全球財經分析。

四個月時間,幹了50萬的影片號矩陣訂閱使用者;每天直播平均賣大幾十份報紙吧,賣個小几萬塊錢,然後每天賣,一個月賣個100來萬。
你聽完資料可能會有幾個震驚:
第一,2024年居然還能把影片號在幾個月內做出50萬粉絲,真的假的。
第二,一個剛做了幾個月的影片號,就能做出每個月一百多萬的商業變現產品,真的假的。
第三,那得有多少人的團隊來支撐流量轉化和產品的交付呢?老雷團隊不超過十個人,無非用於短影片的剪輯,和直播間的運營,產品售賣在直播間就搞定了,產品交付因為是報紙,對於他來說賣1萬份和100萬份,成本邊際遞減,效果是一樣的;
極致的自然流量,極致的產品,極致的高效商業模式。
所以,當很多人說現在做自媒體已經沒有紅利機會了,看看人家,一個自媒體的門外漢,搞出什麼樣的大動靜。
紅利從來沒有消失,只是你需要為你的懶找個體面的藉口。
2.
上週我的一個學員來參加我的線下課,她前幾年生娃當寶媽去了,今年重返職場,但是又需要靈活辦公,於是搞起了寫公眾號,注意,是寫公眾號,不是影片號;
如果影片號還算有紅利的話,那公眾號都是十年前的紅利了吧。
這個寶媽博主也是真有才,把現在流量好的頭部公眾號博主的號都研究一遍,比如我的公眾號,然後寫金錢思維價值觀,然後做了小半年, 居然出了幾篇爆款,做了17萬訂閱粉絲,注意,公眾號17萬訂閱,那是相當牛逼了;現在頭條平均閱讀量都是一兩萬以上,還經常10萬加。
她每個月的廣告費有10萬這樣,流量主廣告3萬這樣,然後搞了個365的會員群;每個月穩定近20萬的收入。
然後她付費來我的線下課,問我如何升級她的商業模式,我給她設計了一套一年做500萬營收的商業模式。
這個女博主甚至把我都給震撼了,真牛逼,都2024年,居然還能透過寫公眾號掙這麼強的流量和現金流,太牛逼了。而且她的背景其實也沒有很特別,但她確實愛思考,會鑽研,肯努力,這就做成了。
還是那句話,紅利從來沒有消失,只是你需要為你的懶找個體面的藉口。
3.
一個行業的紅利很難抓住,但同時紅利也很難馬上消失;
S叔我自己公眾號都做了十年了,現在依然有給我穩定的現金流;影片號和直播紅利這兩年大爆發,我因為一直在微信自媒體圈子裡,也都趕上了。
很多人問我,說幹了十年自媒體了,是不是已經把紅利都吃幹抹淨了。我哈哈大笑,這才哪到哪,自媒體的紅利,流量的紅利,是吃不完的;因為流量不會消失,只會轉移;因為IP是未來的確定的趨勢,只會越來越需要。
很多人居然天真的以為,做自媒體拍短視做直播,就是為了買賣課而已;這個觀念是大錯特錯的;首先商業的本質就是賣貨,賣服務也是賣貨,賣諮詢也是賣貨,自媒體的價值,在於你賣貨效率最高的槓桿,至於賣什麼不重要,這才是核心。
所以我覺得我這輩子就做自媒體,給行業賦能,給IP加流量槓桿,夠我忙的了;而且自媒體這個行業,永遠有可以不斷鑽研學習打法和方式,很好玩,很有挑戰,很刺激。
我會把在臺灣的見聞,用短影片和直播給大家的,加我工作微信交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