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招程式設計師,看了一圈簡歷,發現專業分工怎麼這麼細,就拿前端工程師來說,做H5的和做原生APP的早分開了,而前端的內部都還要再分前後端了。
這引起了我一番關於專業分工的思考。對分工這件事我之前是從古典經濟學出發理解的,而一說到分工就會談到比較優勢,就想起了亞當斯密與大衛李嘉圖。最近開始看一本有趣的歷史考古書叫《翦商》,裡面提到一般認為的文明標誌是:出現了城市,冶金能力和文字。而這三件事的出現都是社會組織分工協作的能力提升之後所致的結果局面。
拿青銅器這一項來說事,你就需要至少:採礦,運輸,冶煉,配比合金,制範鑄造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所需知識能力都很不一樣,專業化分工就發展起來了。專業分工天然推動不同工種在物理上的聚集,形成產業鏈條甚至產業叢集。這時城市的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這個邏輯到四五千年之後的現在也是成立的,被我國最近幾十年的城市化程序和實體產業鏈聚集發展的現實所充分展示。分工之後的產業協作需要交換,這推動了商貿和市場的發展,這些都在大家的常識中,我就不多贅述了。
我感興趣的是另一個點,我對那位告訴我前端程式設計師分工生態的朋友直接發問到:這十年來網際網路大廠推動的非常細的分工,和我們那會全棧開發的概念還流行時,程式設計師前後端都會做點的情況很不同。一旦需求不景氣,大廠裁員,這些細分的專業工種從業人員可能就沒那麼容易找到下家,更不要說自己能創業。
最近在B站上刷到某中年程式設計師,高喊“技術已死”,讓各位都往銷售市場方向走。其實和上面分工細化趨勢帶給個體的職場危機在底層邏輯是一致的:即你越專業分工細化,你就越依賴越來越複雜的產業鏈條,而你面對提供分工合作平臺的僱傭者大廠時就越弱勢。同時,因為分工後的標準化,進入和培訓的門檻都在降低。於是,在細分技術賽道上一定有比你更年輕,更能卷的人衝進來,自己這邊隨著新技術比如前端新框架的不斷推出,過往的經驗也在貶值中。那麼,對工作機會更飢渴的年輕人說你這活我只需要一半的工錢,那誰搶得過誰不是已經註定了嗎?
一旦把你能提供的服務標準化定義之後,且進入門檻並不隨著你的經驗能力提升,你的工作不可能不內卷,這和網約車司機和外賣員對提供業務來源的某滴某團平臺依賴後的卷出天際,並無區別。那你說失業的程式設計師可以去開滴滴或送外賣,嗯,我就不好評論什麼。不能期望做同樣的事,能獲得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理解了分工引起內卷背後的邏輯,要做的就是避免把自己放置在經驗不值錢,門檻低到簡單培訓就能讓外面的人衝進來的越來越細分的賽道上。回到斯密和李嘉圖,分工給產業鏈聚集本身帶來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比較優勢,所以大廠平臺和背後的資本喜歡,尤其是在可選勞動力不是緊約束的情況下。然而,分工後的個體一旦沒有辦法隨時間積累自身的比較優勢,那對個體的經濟安全一定是長期負向的影響。
每個抱怨職場內卷或社會對自己不公的人都會講自己的價值如何如何。可價值的定義是被感知到的重要性(小密爾:value is importance felt),你的產出都不讓最後真正買單的人看到,更不要說感知到重要性,又談何價值。
所以,要麼參與能積累比較優勢的分工,要麼就是去和人打交道,並深入理解和參與業務和商業本身,並不一定就是做銷售,對銷售的工作性質也不要先去排斥。因後者方向上其實是更能積累比較優勢和重要性被感知的。這是典型的把人生問題的難點往世界方向去座標變換,視角切換的解題思路,詳見下文:
正所謂君子不器,只是能對這個說法深刻理解的時候,已進入中年的自己會覺得有點晚了。我要說的是,如同君子不器這類說法的背後都是放下“我”的執念主旨在各方向上的延伸應用。只要能開始往這個方向走,任何時候都不晚。
《沒有人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