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公眾號 心靈成長家園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詭辯式父母”和“習慣指責的父母”這種家庭容易養出精神病的孩子。
01
“詭辯式父母”
最大的特點是“不一致”
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
1.表裡不一
最常見的:說一套,做一套。
比如,有些父母嘴上說“不看重成績”,但孩子真的考砸時,ta們會非常生氣,透過甩臉子、冷暴力、禁止孩子玩耍等隱性攻擊方式,表達不滿。
或者表面上說“我們家是民主型教育”,但在實際選擇中,會不斷否定孩子的真實想法,引導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這種言行不一致,會讓孩子內心十分撕裂,不知怎麼做才能讓父母滿意。
2.自相矛盾
ta們對同一件事,常常有完全矛盾的兩種反應。
比如許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做家務,很懶;
但當孩子主動打掃衛生時,父母反而批評說:
“你這地拖了還不如別拖,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於是,孩子就會覺得,這家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陷入兩難境地。
自相矛盾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是錯的。
同時又扮演受害者,詭辯稱孩子不懂ta們的心。
總之,“詭辯式父母”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無論做錯什麼總能找到理由反駁,絕不會承認有錯。長期以往,父母以為自己付出了所有愛,而孩子卻受了一身傷,對家庭關係是兩敗俱傷。
“雙重束縛”指一個人同時在交流的不同層面,向另一個人發出互相矛盾的資訊,對方又必須做出反應。但不論他作何反應,都會得到拒絕或否認,陷入兩難的境地。“雙重束縛”最容易出現在雙方地位不平等的溝通環境中。而孩子和父母,在權力上就處於不平等狀態。因此,家庭是“雙重束縛”最多發的環境之一。
“雙重束縛”的養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
1.自我意識混亂
長期被“雙重束縛”的孩子,最先產生的,就是自我貶低。
因為無論ta們如何反應,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拒絕。
這會讓ta們對自己的感受產生質疑,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這對一個孩子的打擊是巨大的。
2.習得性無助
同時,否定和拒絕帶來的“挫敗感”還會慢慢累積,發展成一種長期的無助和無望感,認定自己做什麼都會失敗。
於是在面對其他事情時,也乾脆連試都不試就放棄,演變成“習得性無助”。
3.可能導致精神病
最嚴重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在長期、持續的進退兩難困境中,混亂的自我意識不斷被加劇,極有可能陷入精神絕境,導致“精神分裂”。
貝森特在對許多精神病患的觀察中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會因為“雙重束縛”而加重。
02
指責型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災難,
讓孩子的身心都備受摧殘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這樣形容一些家庭:
整個家庭環境就像“精神病院”,處處充滿了指責、抱怨、矛盾。
這樣的家庭,是不可能養出一個正常的孩子。
其實多數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用了錯誤的教養方式,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百家講壇主講人趙玉平講過一個身邊故事。
一位當媽的朋友找他哭訴:“趙老師,這日子沒法過了!”
有一天,她正在家打掃衛生,看到兒子出來倒水,就問了一句:你作業寫完了嗎?
兒子一聽就炸了:問問問,問什麼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再問我不寫了,你少管我!
說完立馬“砰”狠狠關上了房門。
媽媽覺得兒子火氣太大,不知好歹,對不起自己一番苦心。
可當趙玉平找到她兒子,兒子卻又委屈又氣憤。
原來,每次媽媽問他作業寫完沒,不論他回答“寫完了”還是“沒寫完”,都會迎來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
“寫完了,那還在沙發上發呆愣神,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
“沒寫完,那還不抓緊去寫啊?”
“就這破學習態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動一動,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你就這個德性,你對得起誰啊?”
這讓我想起,英國人類學家貝特森曾提出的“雙重束縛”理論。
意思就是:不管孩子怎麼做,在父母眼裡都是錯的。
孩子不幹活要被罵懶,幹活沒幹好要被罵笨;
不說話就是啞巴,說話了就是頂嘴;
不管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父母總有理由指責孩子。
一個家庭最糟糕的溝通模式,就是像這樣不停地用語言對孩子進行攻擊。
這種攻擊,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更會對孩子產生持久深遠的傷害。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
人們在聽到“你好笨”、“你真差勁”等指責型詞句時,大腦會釋放大量壓力激素——皮質醇。
孩子大腦發育尚不完善,自我調節能力還很弱,無法快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
當壓力激素始終保持高水平的狀態,孩子又不知如何舒緩壓力,便會陷入持續緊張、焦慮的處境中,長此以往便會情緒失控、精神失常等。
人類學家貝特森透過一系列的研究也證實:習慣指責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患精神疾病的孩子。
俞敏洪曾在節目中提到過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高考考了638分,當時離北大的錄取分數線差了30多分。
哪怕這個分數已經非常不錯了,但父母卻不滿足,指著孩子鼻子罵:
“你看,我平時就讓你小心點,就讓你不要粗心!
高考就這麼一次,進北大的機會就被你這樣錯失了!
我們平時和你說的話為什麼不聽?”
父母不間斷的指責,讓孩子瞬間就崩潰了。
更可怕的是,一個星期不到,這個孩子就在巨大的壓力下變成了精神分裂。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成為一個“詭辯式父母”和“指責型父母”,給到孩子更好的滋養?
首先, 區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當你和孩子在某些選擇上出現矛盾時,不要急於否認,或是擺出大人的姿態教育孩子。
而是先主動停下來,自我反思:
我的言行是否一致?
這究竟是我的想法,還是孩子的想法?
我到底有沒有強迫孩子?
其次,學會欣賞孩子,多給正向反饋。接納孩子,欣賞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陽光自信,成長得越來越好。
再者,做個“不掃興”的父母。少潑冷水,多給孩子捧場,才是最好的精神滋養。
最後,學會聆聽,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心理學家李中瑩老師指出,父母最應該學會“移情式聆聽”。
意思就是,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孩子,不打壓、不批判、不說教,而是把重點放在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上。
當孩子和你分享快樂時,不是敷衍和忽視,而是認真傾聽;
當孩子和你訴說痛苦時,不是否定和指責,而是積極回應。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原來自己是被父母理解的。
參考資料:男孩派、壹心理
如有侵權請聯絡梅斯醫學管理員
王曉亮@梅斯醫學

今日推薦
科普繪本《科學小火車》
連續8年獲BBKI教育大獎
暢銷700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