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英國大學浩浩蕩蕩的學歷倒查一直都沒有結束。
最近,曼徹斯特大學開始了一場更大規模的“學歷打假”行動,矛頭再次指向中國留學生。
社交平臺上,不少學生收到來自曼大的QC審查表格,要求提供入學材料的相關證明。如果不按時回覆,後果相當嚴重。
訊息一齣,留學生圈瞬間炸鍋,曼大的留學生更是人心惶惶,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波及。

自從英國高校的學歷造假問題被曝光後,曼徹斯特大學雖然還沒有爆出學生造假的大新聞,但其實早在去年12月就悄悄開始了排查行動。
最近,很多曼大的中國留學生在社交平臺上表示,他們收到了學校發來的“QC審查”表格,並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回覆。
所謂QC審查(Qualification Check)就是學校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學生的學歷、成績單、語言成績、競賽證書、實習經歷等申請材料進行復核,相當於一次“背景調查”。

過去像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這些學校,在學生入學前就已經開始QC審查了,但曼大之前並沒有這一套流程。
這也導致了一些保錄取機構把曼大當成目標,把一堆背景有問題的學生塞了進來,水校的帽子就這樣被扣下來了。
眼看著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都抓出了不少有問題的學生,曼大內部估計也開始慌了,於是趕緊啟動了這次“秋後算賬”式的大清查。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一場轟轟烈烈的倒查行動就這樣進行了。
據傳,這次QC反查影響的中國留學生超過1000人。而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的資料,曼大2023年有9065名中國大陸學生,是中國留學生第二多的英國大學。

按比例算,相當於每十個中國學生裡,就有一個被查。
曼大去年還曾發生過一起轟動一時的研究生offer撤銷事件。
部分學院在重新稽核成績後,大批次撤回了中國學生的錄取通知,就連已繳納學費、拿到學生ID、確認好宿舍的學生,也未能倖免。
一位受影響的學生曾收到曼大預錄取通知,但遲遲沒有等到正式offer。
在第一次郵件溝通時,校方告知了押金繳納時間,但第二次溝通時,學校就改口稱錄取通知有誤,並宣佈撤回。
雖然官方始終沒有透露撤銷offer的具體原因,但不少學生認為,這可能與學校在複核過程中發現部分申請材料造假有關。

雖然國外的大學不瞭解國內造假的產業鏈有多麼成熟,但這幾年見多了問題學生,審查再寬鬆,踩了這麼多次坑,也不得不開始收緊了。

不只是曼大,英國其他高校對學生的審查力度也在持續加碼。一些學校甚至會倒查三年內的作業和登入記錄,嚴防任何學術造假行為。
根據以往的經驗,英國高校在審查學生時,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學術成績
入學申請材料造假是最常見的違規行為之一,比如A-Level成績洩題、代考獲得不合理的高分;從未參加的競賽,竟然獲得了金獎;明明沒有實習經歷,卻能拿到名企主管的推薦信…
無論保錄取機構如何包裝,或者學生本人如何精心偽造,在QC審查面前,這些漏洞依然會被發現。
學校委託的第三方機構會交叉核驗資訊,一旦發現數據對不上,後果不堪設想。

2.學生賬戶異常登陸
一些留學生為了輕鬆畢業,會將自己的學生賬號和密碼提供給機構,由“代寫”“代考”團隊完成作業甚至線上考試。
學校會檢查近三年的學生登入資料,比如關注是否出現頻繁切換裝置,或者短時間內從不同國家登入;過於頻繁的異常登入,疑似多賬號共享使用;使用VPN繞過學校系統檢測,而無法提供合理的證據等。
有學生可能覺得,VPN的使用並不算問題,但如果無法提供合理的證據證明VPN的使用目的,學校依然會認定這是一種異常行為,甚至可能與“代寫”“代考”相關聯。

3.作業記錄
英國高校在稽核學術不端時,已經不再侷限於論文查重,而是將調查範圍擴大到學生的所有作業。
比如可能會檢視Essay和論文的源文件,檢測檔案的建立地、編輯歷史、版本記錄;檢查檔案是否曾在中國或其他國家的裝置上開啟、修改等。
這意味著,如果學生過去曾找人代寫論文,即便已經過去了幾年,如今仍然可能被倒查出來,一旦被認定為學術不端,輕則警告,重則直接退學,即使畢業了也可能面臨撤銷學位證的風險。


英國各大高校對留學生的入學稽核變得越來越嚴格。
尤其是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南安普頓大學、伯明翰大學、謝菲爾德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利茲大學等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力度。
之所以英國高校突然對造假問題如此敏感,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國際學生數量激增。
尤其是中國留學生比例不斷上升,部分學校甚至被戲稱為“反向留學”目的地,這樣的調侃大大降低了世人眼中英國大學的含金量。

這些學校原本是以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為目標,但由於留學生數量龐大,加上部分申請者透過不正當手段進入名校,導致整體學術質量受到影響。
更離譜的是,一些透過造假進入學校的學生,不僅學習能力跟不上,甚至在入學後繼續出現學術不端行為,比如論文抄襲、考試作弊等。
過去幾年,英國不少大學在招生稽核上相對寬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一些中介機構的“保錄取”操作的空間。
這些機構聲稱能幫助學生拿到英國名校的錄取,實際上則是透過偽造成績單、捏造實習經歷、代寫文書等方式,幫助申請人獲得錄取。

這種情況如果被曝光,學校的國際聲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排名下滑,影響後續的招生和經費。
眼看問題越來越嚴重,英國的大學開始強硬起來了。入學申請透過第三方背調,入學後還有不定期抽查。
部分學校甚至在學生臨近畢業時,再進行一次背景調查,確保他們的申請材料、在校的學術表現沒有造假。
歸根到底,英國高校不是故意為難留學生,而是想透過嚴格審查,確保真正優秀的學生能夠留下來,同時把那些靠造假進來的“水貨”踢出去,維護學校的名聲和教學質量。
以後想去英國名校,還是得憑真本事,旁門左道已經越來越走不通了。

諷刺的是,在這場“打假風暴”愈演愈烈的同時,市場上竟然出現了留學申訴機構。
這些機構在社交平臺上瘋狂曬出“申訴成功”的案例,吸引那些因申請材料被調查而焦慮不安的學生。
他們甚至支招:如果申請材料有造假的問題,千萬別填QC問卷,要儘量拖延時間,同時趕緊辦理退學手續,以爭取把剩下的學費退回來。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仔細研究這些申訴機構的背景就會發現,它們之中不少曾是“保錄取”中介。
甚至有些機構一邊幫人造假申請,一邊再賺一筆“申訴費”。
打假風暴一時半刻不會停止,收到QC郵件該怎麼辦?如果自己是真材實料申請英國大學的同學不要擔心,按實際情況提供資料即可。

如果確實是造假,那麼別無他法,自己種下的惡果,最終還是要自己吞掉。
這場“打假風暴”不會止步於曼大,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學校跟進,在接下里的新申請季可能會變得更加嚴格。
對於真正憑實力申請、認真備考的學生來說,影響可能不大。
但對於依賴“包裝”“保錄取”的人來說,這場風暴可能會徹底擊碎他們的留學夢。
留學的本質不是混一張文憑,而是學到真正的本事。如果連申請都靠作假,入學了又靠代寫代考,最後拿到的文憑還有什麼意義?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Letsight,微訊號:letsight52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