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umen Prize
編者按
流明獎旨在透過全球競賽來表彰用技術創造的最佳藝術作品。自 2012 年成立以來,它已頒發了超過 100,000 美元的獎金,並在全球範圍內為入圍、入圍或獲得 Lumen 獎的藝術家創造了機會。
01
享有國際聲譽的數字藝術獎
數字藝術如今越來越與當代藝術相結合(Wands,2017)。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藝術家開始使用程式設計和技術創作藝術,而數字技術的進步催生了新的藝術方法。然而,傳統藝術機構並沒有迅速接納這種創造性的技術運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博物館開始展示數字藝術。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數字藝術可以在網站上展示,並建立了大量的數字藝術檔案。出版商也開始出版關於數字藝術的書籍。
流明獎作為數字藝術領域頗有影響力的獎項,創立於2012年,是一項為從事科技工作的藝術家們設立的全球獎項幷包含巡迴展覽。它由卡拉·拉波特(Carla Rapoport)創立。在創立流明獎之前,卡拉曾在東京、香港和倫敦的《金融時報》、《財富》雜誌和《經濟學人》集團擔任金融記者。在搬到威爾士後,卡拉於2012年創立了流明獎並於2018年建立了流明藝術專案,利用流明獎藝術家網路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展覽、委託和活動。作為一位資深的藝術技術作家、演講者和顧問,卡拉的目標是增進人們對使用技術創作的藝術的理解和欣賞,併為創造這種藝術的藝術家創造更多機會。

圖片來源:Lumen Prize Official Website
作為將藝術家放在首位的組織之一,流明獎為獲獎人提供了曝光和展覽的機會,持續關心和支援他們的作品,併為他們提供一個熱情並積極參與的社群。獲得流明獎的藝術工作者們普遍反應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積極的訊號,讓他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道路上保持前進,並有信心繼續創作。此外,流明獎作為一個值得信賴的機構,對數字藝術的評估非常重要,能夠區分原創作品與衍生作品,以及規模龐大的作品與技術工程。對於女性藝術家來說,與流明獎合作讓她們感到耳目一新,因為該獎項不會因性別而區別對待。獲得流明獎後,藝術家有機會在著名的藝術中心和博物館展示作品,提高知名度和合法性,並且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作品,擴大影響力和觀眾群體。
流明獎官網:https://www.lumenprize.com/
02
12個獎項設定,覆蓋數字藝術多領域
流明獎(Lumen Prize)設有14,500美元獎金基金和12個獎項。評審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國際評選委員會由學者、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組成,他們將選擇入圍名單。隨後,評審團將審查入圍名單,並從中選出每個獎項的決賽入圍者和獲獎者。透過這兩輪評審,流明獎確保所有提交的作品都能夠獲得公平評估的機會。
評審團成員包括Furtherfield(英國)聯合總監Ruth Catlow、香港M+數碼特別專案製作人Kate Gu、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數碼策展人Melanie Lenz,以及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助理策展人Nathan Ladd。這個評審團的多樣性和專業性確保了對參賽作品的公正評判,並確保流明獎的權威性和聲譽。
以下為流明獎的獎項介紹:
金獎:金獎授予其作品被評審團評為傑出作品的藝術家或集體,該獎項的獲獎者從所有其他獎項中產生。
最佳靜止影像獎:該獎項針對使用任何數字處理方式的2D作品,包括計算機生成/圖形影像、人工智慧生成影像、照片處理、繪圖機器影像、生成影像、擴充套件現實生成影像以及3D掃描/雷射雷達影像。
3D/互動獎:該獎項針對透過聲音、觸感或運動與觀眾互動的作品,包括但不限於裝置藝術、雕塑、機器人技術、遊戲、應用程式和網站。
元宇宙生成藝術獎:該獎項針對由藝術家、藝術家集體或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使用自主的非人類系統創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演算法藝術、合成媒體(任何透過演算法生成的媒體),以及使用化學、生物學、機械與機器人技術、智慧材料、手動隨機化、數學或資料對映的系統。
全球多數獎:該獎項旨在獎勵來自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和中東的發展中經濟體,或持有這些國家護照的藝術家或藝術群體使用技術創作的藝術作品。
學生獎:該獎項針對正在攻讀學位課程的學生利用技術進行的藝術創作。
華藝數獎:該獎項針對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中國藝術家或團體利用技術進行的藝術創作。
移動影像獎:該獎項針對使用任何數字處理(包括但不限於動畫、CGI、即時CG、生成視覺、人工智慧生成視覺、影片藝術、影片遊戲過場動畫、機器電影和音樂影片)的基於時間的作品,無論是敘事性還是非敘事性的。
沉浸式環境獎:該獎項針對使用任何數字處理(包括但不限於表演、XR、虛擬世界、投影、劇院專案)的沉浸式體驗的作品。
BCS未來獎:用於探索未來社會與技術之間關係的作品,包括但不限於人工智慧、機器人、生物技術和可持續技術的應用。
北歐獎:該獎項旨在表彰使用技術創作的藝術作品,參賽者可以來自包括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冰島、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在內的北歐國家,或者持有這些國家護照的個人或團體。
加密藝術獎:對於代表區塊鏈生態系統最前沿的藝術家、藝術家集體或DAO所創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於展示對區塊鏈技術的精湛運用、對非同質化代幣格式的創造性實施以及跨學科專案。
03
2023部分獲獎作品分享
流明獎致力於推動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旨在發掘和表彰那些在藝術創作中運用技術的創新者們。藝術家可以自由選擇使用任何裝置和軟體來創作作品,沒有任何限制,且只要作品涉及技術,任何形式的藝術都符合資格。
由於獎項眾多,我們從中精選了四個獲獎作品分享給大家,它們分別為:
-
金獎作品《AUTOCONSTRUCCION 》
-
靜態影像獎《JPEG FROM A VERNACULAR OF FILE FORMATS, (2009 – 2010), 2023 REVISITATION WITH HIDDEN MESSAGE IN DCT》
-
動態影像獎《Ana Min Wein》
-
沉浸式環境獎《Dreamachine》。
在前三個獲獎作品中,演算法、人工智慧和加密技術被用作媒介,透過藝術表達完成了對社會話題的深入探討。而沉浸式環境獎的獲獎作品則巧妙地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透過優秀的聲效設計和燈光設計,實現了藝術與科技的浪漫融合。這些作品展現了數字藝術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取得的卓越成就。
#1 金獎:AUTOCONSTRUCCION

圖片來源:Lumen Prize Official Website
由CNDSD and IVAN ABREU創作
AUTOCONSTRUCCION是一個使用演算法音樂引導的影片遊戲動畫的現場編碼視聽音樂會。這個視聽音樂會透過虛構的建築、墨西哥、美國、拉丁美洲、亞洲、印度和一些歐洲邊緣地區的非正式住房現象等故事,講述了一個關於推測性/思辨性建築的虛構故事。創作者們對寫作和即時編輯(編碼)的能力感興趣,以一種流動而粒狀的方式來表達、創造和講述視聽故事。
在這件數字藝術作品中,創作者們透過機器學習探索了協作想象力3D場景的創作,使用大型影像資料集來視覺合成一個全球現象。為了避免網際網路的偏見,反映邊緣地區和大城市的現實,創作者們建立了一個個性化的資料集,代表非建築師的夢想和願望,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數字交叉育種形式。除此之外,創作者們還建立了一個術語詞典,透過即時編碼將音樂作曲視覺化為3D影片遊戲環境,使他們能夠將電影語言與聲音模式混合,從而獲得極致的視聽通感。他們將之前描述過的過程定義為即時電影編碼。
演算法音樂:演算法音樂是一種透過使用計算機演算法來生成音樂的創作方式。它基於數學模型和邏輯規則,透過程式語言或音樂軟體來建立音樂作品。
現場編碼音樂會:現場編碼音樂會是一種音樂表演形式,其中音樂家使用即時編碼技術來創作和演奏音樂。
機器學習:機器學習是指人工智慧專注於演算法的一個方面,允許機器在不經過程式設計的情況下學習,並隨著新資料的攝入而改變。
#2 最佳靜止影像獎:JPEG FROM A VERNACULAR OF FILE FORMATS, (2009 – 2010), 2023 REVISITATION WITH HIDDEN MESSAGE IN DCT

圖片來源:Lumen Prize Official Website
由Rosa Menkman創作
這個JPEG影像是專門為回應蘇富比的“故障主義”拍賣會而創作的,該拍賣會全部由男性參與,他們在宣傳材料中使用了一個關於檔案格式俗語的肖像。創作者結合了兩件現有作品:《檔案格式俗語》(2010年)和《離散餘弦變換》(2015年)。她從《檔案格式俗語》中選擇了自己的JPEG肖像作為這件作品的源影像,並嵌入了一個使用離散餘弦變換(DCT)加密的秘密訊息。
散餘弦變換:離散餘弦變換(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是一種將時域訊號轉換為頻域訊號的數學變換方法。它被廣泛應用於影像和音訊壓縮、資料隱藏、影像處理等領域。DCT將一個連續的時間域訊號或離散的時間序列轉換為一組頻域係數。
#3 移動影像獎:Ana Min Wein (Where Am I From?

圖片來源:Lumen Prize Official Website
由Nouf Aljowaysir創作
《Ana Min Wein(我來自哪裡?)》是一個短片和視覺日記,透過使用創作者的聲音和一個AI“敘述者”的兩種不同聲音,構建了創作者的家族歷程。它結合了代際敘事和人工智慧,對身份、遷徙和記憶進行沉思。
在年幼時從沙烏地阿拉伯移民到美國後,創作者的身份和歸屬感一直在隨時間變化。《Ana Min Wein》開始時,她試圖透過回憶童年和追溯我的家族在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的記憶和遷徙來回答“我來自哪裡?”希望能找到答案。而當AI角色試圖支援她的旅程時,它透露出來自其訓練和演算法構成的刻板印象和偏見。
透過將口頭敘事與人工智慧相對比,《Ana Min Wein》揭示了創作者的祖先集體記憶的抹除。與我們透過祖先故事建立文化意義的社會實踐相比,AI技術被訓練成追求消費速度和利益的概括性工具。創作者強調了代際傳承故事的傳統,以揭示AI的膚淺性、文化身份的簡化以及西方視角在當今技術中的顯著性。
#4 沉浸式環境獎:Dreamachine

圖片來源:Lumen Prize Official Website
由Collective Act創作
Dreamachine是一種沉浸式體驗,旨在帶領觀眾踏上一段奇幻的心靈之旅。在獨特的合作中,屢獲殊榮的跨學科藝術家、作曲家、技術人員、科學家和哲學家團隊共同探索和繪製人們內心世界的圖景,旨在激發洞察力、反思和好奇心。
Dreamachine的靈感來自布里恩·吉辛(Brion Gysin)於1959年創造的發明,利用閃爍的光線在觀者的心智中創造生動的幻象和色彩爆炸。吉辛對他的發明有著開創性的願景,希望將其取代美國每個家庭的電視:觀看夢機的觀眾將成為自己的電影體驗的創造者,而不再是被動消費大眾化媒體的物件。然而,在他的願景得以實現之前,他去世了。但利用技術重新與內心自我重新連線的想法仍然是如此激進和相關。
在原始發明之後的六十多年後,Dreamachine被徹底重新構想為一種強大的全新集體體驗。透過光和音樂完全呈現,這段非凡的多感官之旅將閃爍的光與360度空間音效相結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遠離日常生活,與自己和他人重新建立聯絡。隨著體驗的開始,一個色彩斑斕、萬花筒般的世界將在你閉上的眼睛後展開,由你自己大腦的力量創造,並完全個性化。
04
總結
儘管流明獎主要關注藝術領域,但它所展示的表現形式和技術運用也為商業專案的發展提供了靈感。隨著“元宇宙”概念的普及,數字藝術和沉浸式體驗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和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流明獎的影響力並不僅僅在於表彰傑出的數字藝術作品,更在於推動數字藝術在商業和公眾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的推動對於數字藝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能夠激發公眾對數字藝術的熱情和興趣。
編輯/排版 Sadie
校閱 董振
// NeXTSCENE 關注全球沉浸式體驗行業,持續追蹤前沿優質專案,關注解析相關政策,與國外沉浸式產業公司具有廣泛合作。歡迎聯絡諮詢

👈掃碼新增
NeXTSCENE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