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為什麼冒險梭哈特朗普?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在即,現在美國熱度最大的兩個人,莫過於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跟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了。
但是,熱度第三的人是誰?
不是兩黨的副總統候選人,而是一個跟政界不沾邊的商人—馬斯克。
1飛舞的鈔票
自從特朗普遇刺生還之後,原本還遮遮掩掩的馬斯克,徹底不裝了。
完完全全地站到了特朗普這一邊,開始為特朗普搖旗吶喊,甚至還拿出真金白銀幫特朗普勝選。
比如,馬斯克推動支援特朗普的“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線上發起了一個支援言論自由和持槍權的請願活動,四處拉人參與登記。
招募者每招募一個登記選民,在特定的請願書上簽字,招募者就能獲得47美元的現金獎勵。
請願目標是集齊100萬個簽名,馬斯克一共要付4700萬美元。
顯然,這玩意就是個美國大選版拼多多,裂變和擴散能力非常強。
然後到了10月份,馬斯克又搞了個花活。
從10月19日起,直到11月5日總統選舉投票日當天,賓夕法尼亞、亞利桑那、佐治亞、密歇根、內華達、北卡羅來納和威斯康星七個關鍵“搖擺州”任何簽名參與請願的選民,每天有一次機會獲得100萬美元。
因為“支援言論自由和持槍權”是特朗普競選的核心主張,所以這個請願,說白了就是變相給特朗普“花錢買票”。
說實話,美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這麼明目張膽的花錢買票行為。
但是因為馬斯克的這個抽獎並沒有投票的前提條件,所以雖然有人批評馬斯克此舉涉嫌“違反美國聯邦選舉禁止花錢買選票的禁令”,但細細考究起來,也沒特別好的辦法制止。
不過,這個抽獎的主意,對搖擺州選情來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殺器。
為啥?
因為美國大選不是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真正定勝負的是選舉人票制度。
簡單來說,候選人只要贏得該州過半數或多數選票,就可獲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勝者通吃。
因為美國藍州和紅州的基本盤已經確定了,所以懸念比較小。
那麼最終能決定勝負的,就是這七個關鍵搖擺州了。
雖然馬斯克沒說拿了錢就一定要投特朗普,但一般來說,大部分人為了拿到這100萬美元,都還是會吃人嘴短地投給特朗普的。
只要關鍵搖擺州穩了,特朗普就穩了。
不僅如此,這還沒完,馬斯克還親自到支援特朗普的集會上站臺,戴上象徵“讓美國再次偉大”的MAGA帽又蹦又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熱情。
馬斯克甚至放下豪言,特朗普才是美國唯一的救星。
更關鍵的是,馬斯克還掌握著美國第二大社交媒體:X(相當於微博)!
現在隨便一個美國人開啟X,都會在顯眼的位置看到特朗普的競選廣告。
因為X的巨大使用者數量,所以基本上就把所有美國人都覆蓋了。
說實話,馬斯克這一邊倒地站隊,又出錢又出力,是有巨大風險的。
為啥?
因為過去我們雖然都知道美國政客的背後是富商和資本,但這些富商和資本都是躲在幕後遙控。
像馬斯克這樣毫無顧忌地衝到臺前,是很罕見的。
而且,馬斯克乾的這些事,扣一個“干涉大選公正”的帽子,是非常有可能的。
就連馬斯克自己也承認,如果哈里斯上臺,民主黨肯定不會放過自己,會讓自己把牢底坐穿。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驅使馬斯克在明知有巨大風險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不顧一切押上自己身家性命去全力支援特朗普?
對於這個問題,網路上有很多解釋。
有人說是馬斯克兒子被變性成為女人,導致馬斯克對民主黨搞的LGBT那一套非常憤怒;
也有人說是馬斯克拒絕特斯拉成立工會導致和民主黨勢如水火等等。
但是這些理由都無法解釋,馬斯克如此不顧一切梭哈特朗普的真正原因。
2 狂熱的理想主義
我們先看看馬斯克是自己怎麼說的。
馬斯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之所以支援特朗普是因為美國民主制度面臨巨大的危險。
民主黨在有意識引入大量非法移民進入搖擺州,如果再讓民主黨幹4年,美國未來就只能是民主黨一家獨大。
馬斯克這麼說,是有背景的。
事情的起因,是美國加州州長紐森(民主黨少壯派)宣佈了SB-1174法案:
明令禁止加州在美國總統大選投票過程中,查驗投票者的身份證件。
訊息一齣,所有人都炸了,不看身份證件就允許投票,那不就是鼓勵投票造假嗎?
還真是如此。
在我們的認知中,只有公民才有投票權。
但美國不是,美國有個選民登記制度,只有進行了選民登記的人,投的票才會被採納。
但bug在於,美國是沒有身份證制度的,在進行選民登記的時候,如何證明這個人具有投票權呢?
在很多時候,只要出示社保基金號或者駕照就可以登記了。
這樣一來,也就意味著一個非法移民,只要有固定居住地且拿到駕照,就能投票。
這個bug,就是民主黨賴以翻盤的秘訣。
早在特朗普政府時期,民主黨就暗度陳倉,悄悄在很多州實施了給予非法移民駕照的計劃。
然後拜登上任第一天,就推出一項覆蓋 1100 萬人的移民法案。
滿足一定條件的非法移民 5 年後可以獲得臨時合法居留身份以及申請“綠卡”資格,再過 3 年即可申請成為美國公民,拿到“綠卡”。
不得不說,法案設定的這個期限,就是衝著大選去的。
2021年1月1日過5年,就是2026年1月1日。
如果2024年大選民主黨選不上,誰知道特沒譜的特朗普會不會廢除這個法案?
所以,用“臨時合法居留身份”這個胡蘿蔔在前面引誘,就相當於提前把這些想拿身份的非法移民的選票直接和民主黨繫結在了一起。
再配上非法移民可以合法投票這個bug,民主黨想幹什麼,不言而喻了吧?
這個情況共和黨知道麼?
也知道,所以就推動了一個規定:在投票時,必須查驗身份證件,這樣一來,就可以把非法移民排除在外了。
但問題在於,好好的一條防作弊規定,卻被紐森以“侵犯隱私”為由頭給禁了!
事實上,在14個民主黨主政的州,都出臺了類似的規定,比如DC、紐約、麻省、內華達、馬里蘭等。
對這種行為,馬斯克很惱火,跳出來大罵:
你去Costco買東西進門的時候還要看一眼你的會員卡呢,美國選總統這麼大的事,居然連身份證都不看?這太瘋狂了!
現在已經這樣了,再讓民主黨在臺上4年,誰知道民主黨會放進來多少非法移民?
非法移民把票一投,那美國人用投票權改變政府的制度,不就形同虛設了嗎?
畢竟,誰投票能投得過非法移民啊,邊境一開,那都是幾百萬幾百萬往裡面湧啊!
所以馬斯克站出來高呼:投票給特朗普,就是捍衛民主!
這個理由很冠冕堂皇,也讓馬斯克形象瞬間變得偉大——
馬斯克這個世界首富,完全是為了捍衛美國的民主制度,才會冒著巨大風險去梭哈特朗普的!
但事實是如此嗎?馬斯克真的是為了捍衛民主制度才會賭上身家性命嗎?
其實,這只是一層華麗的外衣罷了,馬斯克所有的行動,都有一個核心的目標: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們先來看一下,馬斯克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小的方面來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
馬斯克結過三次婚,有九個孩子,但他無論是對妻子還是對孩子,都很苛刻。
比如,馬斯克的第一任妻子賈斯汀威爾遜,給他生了5個孩子,但離婚的時候,賈斯汀威爾遜帶著五個孩子幾乎淨身出戶。
除此之外,媒體還曝光出馬斯克透過職位晉升和貴重禮品等手段,與多名女性員工發生親密關係,有的還生了孩子。
比如馬斯克旗下“神經連線”的女高管希馮·齊里斯。
但是,這些非婚生子,馬斯克也不盡父親的義務,起名字也是隨便用X或者Y就起名。
不僅不陪伴,就算平時生活費也給的很少,導致很多子女都恨他。
比如威爾遜(就是變性的那個)曾經公開抨擊馬斯克,稱其“冷漠、易怒,既缺少愛心又自戀”,並稱她已經大約4年沒有跟馬斯克說過話了。
對這樣一個冷酷的人來說,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孩子的變性,而去支援特朗普呢?
但是從大的方面來看,特別是從推動人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
馬斯克有個標籤,叫“科技狂人”,這個名字顯然有些貶義,我們不妨叫他“科技夢想家”。
馬斯克的科技夢,從小時候就開始了。
他出生的時代,正是人類以前所未有的勇氣探索太空的時代。
所有人都向往宇宙浪漫的星辰大海,馬斯克也不例外,他最喜歡《銀河系漫遊指南》。
成年後,馬斯克哪怕已經透過投資PayPal成了億萬富翁,但他並不想只當一個億萬富翁,而是個有理想的億萬富翁:
他要把人類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

埃隆·馬斯克開玩笑地說:“我寧願死在火星上,只要不是撞擊而死就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斯克還真的是個另類的世界首富。
除了喜歡找女人之外,其他的倒沒什麼物質慾望。
一般人發財之後什麼豪宅、遊艇、奢侈品等物質性的東西他統統沒有去置辦,吃的住的都很一般。
他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移民火星的事業上。
這一偉大事業,就是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一切。
按照馬斯克的計劃,移民火星,要突破三個關鍵技術節點。
第一,更新能源模式。
畢竟在外星球沒有氧氣也沒有石油,人們依靠電池、太陽能和無人電動汽車生活。
第一步的成果我們都知道,就是特斯拉。
雖然現在中國的電動車已經稱霸全球,但咱們必須要承認,如果沒有特斯拉衝在前面,說服各國推出合適的監管政策、普及充電樁、改變消費人群對電動車的認知,中國電動車走向世界,絕對沒有現在這麼容易。
第二,推出低成本太空飛行方案。
咱們知道,人類的太空探索,始於美蘇的太空競賽,都是國家成本,不惜成本和代價的。
這就註定了太空飛行的成本非常高昂。
航天領域常用發射到近地軌道(LEO)每公斤的成本,來比較不同公司或者發射系統的成本。
美國“德爾塔”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1.2萬美元。
歐盟的阿麗亞娜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1.1萬美元;日本H2B,每公斤發射成本7200美元;俄羅斯的聯盟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7000美元。
中國長征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在6000美元,這已經算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了。
但是在馬斯克看來,統統還是太貴了!
哪個人沒有50公斤?光把人射上去都要三四十萬美元了!更何況那些裝置?
光發射到近地軌道都這麼貴,那要是飛上火星,那錢就跟燒紙錢一樣!怎麼負擔得起?
所以,馬斯克搞出了使用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燃料的火箭(燃料便宜)。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還喪心病狂地用不鏽鋼造火箭,而不是昂貴的航天材料。
這麼一整,馬斯克的火箭,發射成本是多少錢呢?
每公斤2700美元!不到中國的一半!
更可怕的是,這還是新火箭的價格,如果用回收後的二手火箭,每公斤不到1000美元!
如果是載重能力超強的星艦,再配上“筷子夾火箭”的回收模式之後,價格會低到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
每公斤有效載荷發射入軌成本50美元!
有了低成本航天的基礎,人類飛向太空才有可能。
目前,人類所有在軌衛星,不過9000多顆,而其中7000多顆,都是馬斯克發射上去的。
這麼低的發射成本,其他國家的發射機構基本就沒法玩了。
不過這也是好事,有馬斯克這條鯰魚,倒逼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這個行業,都紛紛允許私人開辦這類企業。
比如中國,已經接連冒出了藍箭、天兵、中科宇航、深藍等等民營航天企業,走的也都是和馬斯克已經探索成功的低成本、可重複使用路線。
當然,這還有個意外的成效,那就是大大提高了中國火箭科學家的工資。
比如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航天設計師辭職”事件,火箭工程師張小平在航天科技六院的工資是12萬一年,而跳槽到藍箭之後,工資竟然高達百萬。
事後,中國各個火箭研究院,都趕緊給自己的員工漲了工資,也算是馬斯克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第三,星鏈和AI。
馬斯克很清楚,在火星,通訊和勞動力是個大問題,人類沒有能力在火星隔幾十公里建設一個基站,也沒有能力把大批勞動力運到火星上去。
沒有人在火星上種地,總不能吃點東西都要億裡迢迢從地球運吧?
那咋辦?
第一,把基站發射到火星軌道上去;第二,使用大批次生產AI控制的人形機器人。
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在火星實現自我供給,自我迴圈,成為星際文明物種,併為飛出太陽系打下基礎。
說實話,擁有改變人類命運的偉大夢想的富豪,不在少數。
但像馬斯克這樣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實現夢想,而且還會透過產業和金融手段賺錢反哺自己燒錢無數的太空計劃的,只有馬斯克一個人。
但是,馬斯克的夢想,也有bug:政府。
現在的問題在於,而在馬斯克三步走的戰略中,幾乎每一步,都在承受著民主黨政府的掣肘。
比如電動車,特斯拉在中國賣得非常好,model Y常年霸榜中國SUV銷量冠軍。
但是在美國,特斯拉卻成了民主黨政府的眼中釘肉中刺。
為啥?
因為民主黨背後的“老錢”集團,不少都是傳統車企。
像福特啊通用啊,都是百年老店,轉型電動化既困難,又看不得別人競爭。
所以拜登上臺之後,搞了個“清潔能源法案”。
本來推廣新能源對馬斯克是利好吧?但是卻把馬斯克排除在外了!
2021年的時候,拜登曾經在白宮搞了一個清潔能源汽車研討會。
出席的有通用、福特和菲亞特母公司Stellantis等美國主要車企CEO等等,主要商討車企的電動化。
但是,世界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竟然沒被邀請參會!
馬斯克忍不住吐槽:“沒有特斯拉的清潔能源汽車活動?這聽上去有點奇怪吧!”
然後,拜登又搞了個1.75萬億美元新能源汽車補貼,按道理也應該覆蓋特斯拉的。
但設定了補貼條件,必須是組建了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的工廠生產的汽車,才享受每輛4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
特斯拉呢?
咱們都知道馬斯克對工會這種東西很不感冒,所有想組建工會的都被他開除了。
這樣一來,就大大削減了特斯拉汽車的競爭優勢,氣得馬斯克大罵該提案:“拜登就是UAW的傀儡。”
後來雖然透過馬斯克的各種操作,特斯拉總算享受補貼了,但補貼金額卻遠遠少於傳統車企。
再比如火箭,火箭代表著他星辰大海的追求,代表著他實現火星移民的理想。
但民主黨政府,拿捏的就是馬斯克的火箭計劃。
航天這個行業很特殊,非常依賴政府的支援,最重要的,就是訂單與監管。
訂單的事情就不說了,美國的重新登月計劃本來是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宇航局NASA也把訂單給了馬斯克的SpaceX。
但誰能想到拜登上任後,NASA突然反悔,不顧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完全不如SpaceX靠譜,仍把1.46億美元的大訂單重新分配。
結果貝索斯的藍色起源拿到了2560萬美元(結果其新格倫號還延期了),而馬斯克的SpaceX只得了940萬美元,剩餘部分被其他公司瓜分,可謂人人有份。
這就相當於割馬斯克的肉去喂其他公司,馬斯克沒意見才叫怪了。
還有今年著名的“美國宇航員滯留太空”事件,其實也是民主黨政府的騷操作導致的。
2014年,波音公司和SpaceX同時開始針對NASA的載人飛船專案合同競標。
這種國家工程,本來應該是誰的技術強,誰中標對吧?
但民主黨政府不是,在明知波音的“星際客機”研發過程十分不順,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讓波音拿下了合同。
結果呢?
大家都知道了,今年6月5日,“星際客機”發射,但飛著飛著就壞了,歷經千辛萬險,“星際客機”終於和國際空間站對接了。
但已經沒人敢再坐這玩意返回地球了,宇航員只能滯留國際空間站。
於是原本4天的飛行任務,一下子變成了半年多!
哪怕都這樣了,波音還是不服軟,哪怕讓宇航員滯留太空,也不願意讓馬斯克的龍飛船接走宇航員!
生怕影響自己的合同。
結果,10月23日,馬斯克的龍飛船從國際空間站接走了4名宇航員,而那兩個倒黴蛋,並不包括在內。
毫無疑問,在未來,波音還想利用自己和NASA“歷史悠久的關係”,牢牢把持著訂單,不給馬斯克吃。
其實吧,搶訂單倒也罷了,大家各憑本事,誰也說不了啥。
但是,來自於監管部門的刻意壓制,就讓人難忍了!
咱們都知道,在星艦的前幾次發射中,都是不回收的,有的時候是受控濺落,有的時候就是徹底失敗解體了,然後殘骸自然要掉進海里。
結果呢?
美國監管部門,要求馬斯克評估,這些星艦的零部件掉進大海的時候,會不會砸到鯊魚,進而“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
在美國,環保組織有很大的勢力,所以馬斯克不得不提交了相關評估報告,認為對鯊魚基本沒威脅。
但相關機構竟然又說,砸不到鯊魚,那會砸到鯨魚嗎?再評估吧!
這很明顯就是刻意找茬了,下次會不會說砸到花花草草?
對此,馬斯克吐槽說:“我們必須阻止這種瘋狂行為,否則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更過分的是,對於星鏈這麼具有戰略性的東西,民主黨政府也並沒有給予刻意扶持。
比如俄烏戰爭爆發後,馬斯克的“星鏈”系統在衝突中幫了烏軍大忙。
從通訊到戰場情報,都是在“星鏈”的支援下才能獲得。
但是,馬斯克在找美國國防部報銷星鏈使用費的時候,卻被拒了!
顯然,美國政府就是利用自己的監管權力,來白嫖馬斯克。
這麼一系列騷操作搞下來,讓馬斯克徹底看清了民主黨政府就是自己實現夢想的絆腳石。
按照民主黨的這種操行,馬斯克的移民火星夢想是根本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發展的。
偏偏現在民主黨還在瘋狂引進非法移民,企圖搞一黨獨大。
如果讓民主黨再幹一屆,那麼對於馬斯克而言,自己移民火星的夢想基本就可以放棄了。
馬斯克的性格前面我們分析過,家庭觀念淡薄,也沒啥物慾,事業與理想就是他的一切。
他決不能坐視民主黨廢掉他的理想,所以才會賭上身家性命去梭哈特朗普。
3 精明的商人
當然,馬斯克雖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科技夢想家,但同時也是一個精明的商人。
所以,他不會像川粉一樣,無腦站特朗普,在梭哈特朗普之前,一定會有一番討價還價的拉扯。

我們可以梳理一下時間線。
2024年7月13日,特朗普遇刺生還,聲望大漲。
7月16日,馬斯克公開站隊,向支援特朗普競選總統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4500萬美元。
然後一直到10月份,馬斯克才再次拿出了4700萬美元,開始了“有獎拉票”活動。
這三個月時間,馬斯克和特朗普在商量什麼?
毫無疑問,還是關乎馬斯克命運的能源政策和航天合同。
咱們都知道,拜登的清潔能源法案中設定了一個目標,到2030年,美國所有新車銷售中的一半要是電動汽車,2050年實現100%清潔能源目標。
當然,這不是為了給馬斯克紅利,而是為了推動傳統車企儘早向新能源轉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一時間,民主黨主政的州,紛紛開展了一個比一個激進的禁油車計劃。
比如,無比忠誠於拜登的紐約州,立法從2035年起全州範圍內將全面禁止銷售新的燃油動力汽車。
然後緬因州一看,你設2035年,我就設2028年!
加州一看,你2028年,我就2026年!
客觀上來講,禁止油車,對馬斯克是好事情,但對特朗普來說,就不是好事情了。
眾所周知,共和黨背後的大金主是科赫兄弟,而科赫兄弟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巨頭,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有1/4被科氏集團所壟斷。
除此之外,共和黨和美國的傳統能源行業關係都很密切。
如果油車都被禁了,那這些石油巨頭的油賣給誰去?
所以特朗普早在今年1月份就提出,一旦當選,就放鬆對傳統能源、燃油車的限制。
用特朗普的話來說就是:
我們將 "鑽井"、"鑽井"、"鑽井",我們將實現能源獨立,甚至再次成為能源霸主,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同時特朗普還說,他會撤銷拜登的電動汽車政策,這樣美國汽車業和製造工廠將會變得更大。
但是,如果特朗普的這個政策真的實施了,馬斯克的電動車不就受影響了麼?
所以,馬斯克就先借著4500萬美元投石問路,希望特朗普禁油令上給與支援。
除此之外,馬斯克還提出了自己的自己的願景,計劃兩年內向火星發射星際飛船,作為NASA的計劃實施。
說白了就是從政府手裡拿合同。
但是呢?因為禁油令事關重大,所以特朗普一開始沒接茬,只是答應在太空計劃中給馬斯克支援。
特朗普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集會上,描繪了這一激動人心的願景:
“我們渴望在我的任期內達成火星之旅的壯舉,同時,我們也渴望在太空中構建起堅不可摧的軍事防線。”
“我會親自與埃隆溝通,讓他那些火箭飛船騰空而起,帶領我們向火星進發。”
不出意外的話,特朗普很可能會拿波音“星際客機”出故障的事情說事,藉此把登月計劃,也外包給馬斯克。
這樣一來,馬斯克就可以用政府的錢,幫自己實現夢想了。
當然,這一點讓步,並不能讓馬斯克滿意。
這也就是馬斯克兩次大額捐款中,間隔了3個月的根本原因。
在這三個月中,一定會有一番複雜的討價還價,最終特朗普在新能源問題上鬆口(或者在其他領域給了更多交換),然後才有了馬斯克全力以赴梭哈特朗普。
4 熵增的未來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馬斯克全力梭哈特朗普?
刨去利益啊,仇恨啊,個人關係啊之類的因素,或許我們可以從更高層面去認識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這些年,是不是覺得世界越來越不太平了?
大流行,右翼政客上臺,納卡衝突,俄烏戰爭,加沙戰爭,黎巴嫩戰爭,朝鮮韓國劍拔弩張,特朗普被刺殺……
過去的幾年,哪怕是之前根本不關心國際問題的人,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這些事件的衝擊,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迷惑、恐慌和不確定。
為什麼會如此?
原因很簡單,自然科學研究已經停滯太久了。
咱們都知道,在物理學界,有一個‌‌熵增定律‌,也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描述了在自然界中與熱現象相關的宏觀自然過程的方向性。
該定律指出,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現在,這一理論開始越來越多地解釋經濟和社會現象。
比如人類為了對抗熵增,走進了科技時代。
科技力量的支援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吸收、加工和釋放能量,提高負熵的增加,從而提高對抗熵增的效率。
但是,在經歷了幾十年高速發展之後,各國都進入了“熵增”的最大狀態。
如果沒有外界能量(科技進步)的注入,這個世界會毫無疑問進入混亂狀態,戰火四起。
顯然,現在的科技,已經太久沒有進步了。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大學生無論是在1950年上大學,還是在2024年上大學,拿到的物理學、化學的課本基本是一致的。
科學理論沒有突破,技術就沒法提升;技術沒法提升,勞動生產率就沒法繼續提高,導致經濟增長越來越緩慢。
在增量不夠的情況下,大家都去卷存量。
結果存量就那麼多,你吃一口,別人就要餓死,各國的矛盾自然也就激化了。
現在的中美博弈、地緣政治衝突、中歐貿易戰等等統統都是源於這個原因。
如果我們把地球看做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那麼目前人類的生態正處於一個耗散效應,變得越來越無序,熵值在不斷增加。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人類前途是非常悲觀的,最終註定會走向寂滅。
要改變這種趨勢只有兩個辦法:
一個是加大自然科學研究,爭取科技的突破。
一個就是加強對外太空的探索。
在星辰大海中尋找新的物質(比如氦3),新的能源給人類經濟增長尋找新的機會點。
本來吧,美國作為全球科技的領頭羊應該責無旁貸做出表率。
畢竟美國科技實力最強,各種研究也最前沿,最先的技術突破,按道理來說應該先誕生在美國。
但是呢?
因為兩黨政爭和狹隘的國家利益,美國現在卻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軍費、製造業重複建設、小院高牆等內卷領域。
想的是怎麼吃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
結果就是,當大量資源投入對科技進步無效的領域之後,真正的科技研究,資源就少了。
甚至出於黨派利益考慮,連馬斯克這樣花自己的錢搞航天的民營資本也是各種限制與打壓。
你以為馬斯克願意這樣賭上身家性命梭哈特朗普?
不是他願意,是他沒辦法了啊!
要是再被民主黨這麼搞下去!別說他的太空夢實現不了,就連美國都要完了!
美國的制度把全球首富逼成這樣,不得不說,這是美國的悲哀,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幸好,這個世界還有中國。
只有中國在面對美國的打壓與遏制情況下,我們依然每年在加大對前沿科技的投入。
2022年中國科研投入達到了30782.9億元,同比增長10.1%,差不多4577億美元,超過了歐盟27國之和。
雖然比不上美國的7132億美元,但如果按購買力來算的話,其實是超過美國的。
海量的科研投入,帶來的是海量的科技進步。
調查顯示,在科研論文引用率方面,2019年,在佔世界引用次數前1%的論文中,美國的研究有4330篇,佔比24.9%;
但相比之下,中國的研究有4744篇,佔比27.2%,位居世界第一。
在科學研究論文的數量上,中國同樣“實力碾壓”美國。
美國293434篇,中國407181篇,相比之下,中國足足多出了10萬多篇。
這些論文,最終都變成了我們的天通手機、電動車、新材料技術、電子技術、資訊科技等等,應用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而且,就連耗資巨大、見效緩慢的可控核聚變、載人太空、登月計劃等等,中國都已經實現了里程碑式的進步。
可控核聚變,2023年4月12日21時,中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執行403秒。
載人太空,中國空間站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正在推進二期擴容工程。
登月計劃,中國已經發布了登月方案,要在2030年前登上月球。
與馬斯克以個人力量,且受限於資金、監管、政府政策以及民意等等因素推動航天事業不同的是,我們這是真正用國家力量再推動。
在一貫性和執行力方面,要遠超馬斯克。
長遠來看,最早實現太空科技成果應用落地的,必定是中國。
從克服熵增來看,最早實現關鍵科技突破的,必定是中國。
從人類文明來看,最大的希望,也必定是中國。
2024雙十一來了,我們為星友準備了全年最大力度的續費優惠券和新人優惠券(歡迎大家推薦給您的朋友加入),進入續費週期的星友可微信掃碼圖片續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