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從中國偷學到技術嗎?

全球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
中國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必定繞不開的一個國家就是印度。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在過去十幾年保持了高速發展,擁有全球跨國公司都覬覦的龐大市場。
1:大眾汽車遭到稅務處罰
全球跨國公司都涉足國印度市場,不僅是銷售產品,而且在印度投資建廠。
中國企業自然也不例外,不僅出口裝置和產品,而且承包建了發電廠、化肥廠、鋼鐵廠等工程專案。
印度長期敵視中國,是中國未來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
中國即使不能限制印度的發展,也不應當幫助印度完成工業化。
在這種思維之下,很多正常的國際貿易專案都被大家口誅筆伐。
很多人擔心中國與印度的貿易會幫助印度實現工業化,擔心印度偷學了中國的技術。
這種擔心有必要嗎?
我們該如何看待印度的發展和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
一、印度有能力掌握外部引進的技術嗎?
一個國家能否掌握技術,首先在於其自身能力,然後才是外部條件。
這是唯物主義哲學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關係。
印度能否掌握技術首先是看其自身能力,然後才是其他國家影響的外部條件,而中國只是諸多其他國家中的一個而已。
2:印度LCA戰鬥機
印度是否有能力掌握現代工業技術?
我們不能主觀簡單判斷,這容易犯唯心主義的錯誤。
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看看印度過往掌握技術的成績是什麼樣的。
從過往歷史來看,印度自身的能力很差,即使有了便利的外部條件依然無法掌握技術。
這一點與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總是千方百計掌握技術,而且基本都實現了這個目標。
3:殲7戰鬥機
中國和印度在60年代初幾乎同時獲得了蘇聯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米格21的圖紙和生產線。
米格21(殲七)在中國和印度裝備的數量十分龐大,此後一直到21世紀都是中國和印度空軍的主力裝備。
但是中國和印度對米格21技術的掌握程度卻有天壤之別——
中國徹底消化並完全掌握了米格21的技術,在蘇聯技術的基礎上對米格21進行了深度改進,並且大量出口改進型米格21到第三世界國家。
印度只掌握了米格21技術的一點點皮毛,米格21的改進基本完全依靠蘇聯(俄羅斯),也一直都未能實現米格21的完全國產化。
印度國產米格21的發動機以及很多材料機身長期都依靠進口,一直都沒有實現國產化。
這直接導致印度國產米格21的成本要高於直接進口成品的價格。
4:印度三代戰鬥機
不僅米格21如此,蘇27系列戰鬥機同樣如此。
20世紀90年代,中國和印度又幾乎在同時從俄羅斯購買了蘇-27系列(蘇-30)戰鬥機並且都引進了製造技術和生產線。
最終的發展結果與兩國仿製米格-21系列的結果完全一樣。
印度仿製的蘇-27(蘇-30)系列戰鬥機價格昂貴,數量不足。
中國仿製的蘇-27(蘇-30)系列戰鬥機完全實現了國產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改進。
90年代至今直接購買再加本國製造,印度總計裝備272架蘇-30MKI型戰鬥機。
這個數量遠遠不夠,無法有效替換掉印度空軍退役的飛機,但是印度又沒有能力增加蘇-30MKI的產量。
從印度戰鬥機引進的兩段經歷來看,印度即使得到了最好的外部條件也沒有能力掌握技術。
印度從俄羅斯(蘇聯)引進戰鬥機,不僅得到了戰鬥機的成品而且還獲得了圖紙、生產線。
印度在本國生產米格21和蘇30還能持續獲得蘇俄的技術支援,印度本國不能生產的材料也能夠從蘇俄進口。
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印度不能改進米格21和蘇30,一直到最終也不能實現米格21和蘇30的完全國產化,戰鬥機的最終產量完全被俄羅斯控制。
5:中國殲11系列戰鬥機
作為對比,中國不僅有能力改進米格21和蘇30,而且早早就完成了兩款戰鬥機的國產化。
中國的國產化是徹底的國產化——所有材料、所有零部件,包括航空發動機、雷達、導彈等所有重要零部件。
正是因為中國徹底實現了國產化,中國殲11和殲16的產量才不會受到限制,能夠生產自己需要的數量。
印度為什麼要購買法國的陣風戰鬥機?
印度空軍的戰鬥機數量不夠,為什麼不多生產幾架蘇30
不是印度空軍不想,而是印度航空工業沒有這個能力。
印度不僅航空發動機和雷達這樣的核心零部件無法生產,戰鬥機需要的各種材料也無法生產,印度蘇30的產量是俄羅斯決定的。
二、技術不僅僅只是圖紙
為什麼外部條件那麼好,印度還是沒有能力掌握技術?
根據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外部條件是次要矛盾,內部條件才是主要矛盾。
印度沒有能夠掌握技術,原因是其內部不具備掌握技術的條件。
技術不僅僅是圖紙,圖紙只是技術中最容易獲得和轉移的部分,要把圖紙轉變成為產業技術能力還需要其它重要條件的支援。
沒有這些因素的支援,即使得到了圖紙也不能轉換成產業技術能力。
即使得到了圖紙,要把圖紙轉換成產品和產能需要經歷多個難關:
首先是材料;
其次是生產裝置;
然後還有技術工人。
6:斯太爾汽車
中國是全世界工業化成就最大的國家,即使是中國也沒有能力輕易把圖紙轉換為技術的。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汽車工業面臨的困境是缺重少輕,即缺少重型卡車和輕型卡車。
為了迅速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中國經過談判從奧地利斯太爾公司引進了斯太爾91重型卡車全系車型,獲得了整車、發動機、變速箱的全部技術圖紙。
濟南重型汽車廠、陝西重型汽車廠、四川重型汽車廠三個國內重型汽車生產企業組成中國重汽集團負責斯太爾重卡的生產。
從內部條件看:中國卡車工業已有一定的基礎,濟南重汽、陝汽和川汽都製造過重型汽車。
從外部條件看:斯太爾公司提供了全部的圖紙資料,初期還提供散件讓中國學習組裝技術。
中國引進斯太爾的結果如何呢?
由濟南重汽、陝汽和川汽組成的中國重汽集團在90年代末破產,三家汽車企業再度分開重組。
國產斯太爾不僅產量一直達不到規劃目標,而且質量明顯低於原裝斯太爾和散件組裝的斯太爾。
為什麼即使是中國有了圖紙,也不能把產品製造出來?
7:斯太爾重卡
圖紙只是技術和產業的一部分,不是有了圖紙就能把產品生產出來的!
首先是材料問題。
重型卡車需要各種不同規格的材料特別是鋼鐵材料,而90年代中國的鋼鐵工業還不夠發達,無法提供重卡需要的全部鋼鐵材料。
沒有合格的材料就無法生產合格的零件,零件不合格必然導致整車質量低下。
其次是生產裝置問題。
國內卡車生產企業原有的生產裝置達不到斯太爾汽車的要求,因此需要購買裝置對原有企業進行改造,這導致整個專案的投資規模大幅超過最初的計劃。
甚至有部分中央領導認為斯太爾引進專案是汽車工業總公司的釣魚工程,投資是個無底洞。
斯太爾引進專案的超支,不是汽車工業總公司有意超支的,確實存在這些客觀因素的。
國內重卡工業有一定基礎,有技術工人和部分生產裝置,但這些條件還是不夠的。
8:斯太爾王
九十年代斯太爾的產量不高,但三家重汽分家重組以後卻都獲得了新生。
中國重汽集團(原濟南重汽)推出的改進型斯太爾王成為暢銷產品,而陝汽不僅順利完成了軍用型斯太爾重卡的生產,而且在民用型重卡領域取得一席之地。
為什麼21世紀國產斯太爾卡車突然又行了?
因為重卡工業的外部產業條件成熟了。
9:中國汽車產量
中國從1996年開始鋼鐵產量躍居世界第一,而且技術和產品結構都顯著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發展起來了,中國汽車產量從80年代幾十萬的產量增長至幾百萬輛,帶動了零部件產業的發展。
此外三家重汽企業經過十幾年的技術改造,生產設施得到普遍提高,也具備了生產條件。
10:中國重卡產量
企業還是那些企業,技術人員還是那些技術人員,但是以前有圖紙卻無法生產出合格的重卡,現在都能批次生產了。
即使是能力最強的中國,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時間,需要合適的條件,而不是僅僅有圖紙就足夠的。
印度現在即使得到了圖紙,就能批次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嗎?就有能力與中國競爭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印度還有很多課要補:
基礎產業的發展,企業裝置的更新改造,技術人才的培養等等。
如果這些配套條件都不具備,那麼即使拿到了圖紙也沒什麼用處。
印度部分產業基礎確實在改善,例如印度鋼鐵產量躍居世界第二,但是還遠遠不夠。
三、技術引進才是工業化的正常途徑
11:中國和印度鋼鐵工業技術引進
要學技術並不一定偷,國際上有成熟的技術貿易,可以透過合法的方式學到技術。
中國的火力發電技術、連鑄機和熱軋機技術、核電技術等都是透過技術貿易方式獲得的。
12:中國引進火電技術
買技術可以買到全套的圖紙。
以中國80年代亞臨界火力發電技術的引進為例:
根據中美雙方簽訂的技術轉讓協議,西屋公司和燃燒工程公司向我們提供了全套完整的亞臨界火力發電技術的資料。
美方提供的技術資料包括:設計圖紙、標準手冊、設計使用的計算機程式(包括源程式、程式編制法、程式卡、計算公式、程式使用說明、有關常數和圖表等)176項。
西屋公司和燃燒工程公司還需要對我們的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並提供工程系統設計、裝置安裝除錯和執行維修等方面的資料和有關人員的培訓。
不僅如此,對我方工廠技術改造和產品試製過程出現的技術問題,如國產材料和配套產品代用問題,西屋公司和燃燒工程公司還有義務提供諮詢服務。
購買技術資料直接拿到圖紙,這是不是比拆開幾萬噸甚至幾十萬噸的裝置測繪簡單多了!
接受對方的培訓,掌握製造工藝,這是不是比自己瞎琢磨容易多了!
13:中國購買二手裝置
買技術可以採購相同的加工裝置。
大型裝備的製造通常需要特定的裝置,如各種專用加工機床、折彎機、焊機等。
在引進技術時,我們可以從外方的裝置供應商那裡購買相同的裝置,有時甚至是直接購買對方企業生產這些裝備的二手裝置。
能夠購買到最合適的裝置,這是不是比用自己的裝置鼓搗簡單多了!
買技術可以獲得製造裝置的全套材料體系標準。
在引進亞臨界火力發電技術時,我們就獲得了美國製造火力發電裝置的ASTM材料標準和ASME鍋爐和壓力容器規範的材料標準。
美國ASME鍋爐和壓力容器規範是一套完整的材料系列,每種材料都制定了嚴格的最高許用應力,是美國多年鍋爐試驗、設計和執行經驗的總結。
這種成體系的材料標準,是美國工業化的精華。
14:斯貝發動機引進
所以技術引進才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正常的發展途徑
改革開放後我們不僅引進了火力發電技術,鋼鐵工業寶鋼二期成套裝置中的連鑄機、熱連軋機、冷連軋機等,汽車工業的重型載貨車斯太爾,固定電話網的程控交換機上海貝爾等都是技術引進專案!
在軍事工業領域,我們同樣也從西方引進了大量的技術,如斯貝發動機、L7105mm火炮、艦用燃氣輪機等。
中國企業向印度出口火力發電裝置、冶金裝置,都是正常的國際貿易,並不是中國有意幫助印度實現工業化。
四、印度人的短視和自大是工業化的最大障礙
15:印度從實力出發與美國談判
為什麼印度不能透過技術貿易方式獲得技術呢?
因為印度人缺少長遠戰略眼光!
印度政府和印度人的眼光是十分短視的,分不清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
印度技術落後,本該歡迎來印度投資的外國企業,正如中國改革開放後歡迎外資企業那樣。
但印度卻嫉妒外資企業在印度市場賺取的利潤,採取各種方式對來印度投資的外國企業巧取豪奪,成為全球臭名昭著的外資墳場。
印度不僅僅是針對中國的企業,沃達豐、福特、浦項制鐵等企業在印度的遭遇說明了印度不是特別針對中國,印度對所有外資企業都是如此。
16:印度停用中國APP
印度的短視使得印度在國際上獲得了最差的貿易條件,只能偶爾騙騙無知的傻子。
中美貿易戰以後美國企業實施中國+1”策略,即把部分產能轉移出中國,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上。
這本是印度千載難逢的機遇,但是印度卻並未收穫多少,這就是印度政府短視的政策導致的。
印度製造業的發展不僅沒有達到目標,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反而下降了。
印度不具備掌握技術的內部條件。
印度政府短視無法充分利用好外部條件。
印度的製造業要發展起來是天方夜譚。
17:中國艦載機
我們不用太擔心印度從中國偷學到技術,印度還沒有那個能力。
中國是全球發展中國家中的例外,是唯一有能力掌握現代工業技術的國家。
“中國行,我也行”——這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認知錯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