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震撼釋出:全球學術圈,竟然都用這些學術評估手段、以確定績效考核及晉升!

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關鍵詞:學術評估;晉升Nature
▼ 創新技術,帶動醫學全新突破。

(點選👆,關注生命科學前沿專輯)
績效考核是職業評估中的重要方式。
對於科學家來說,如何進行學術評估呢?
2025年1月22日,一篇題為“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trends in assessment for academic promotion”研究論文釋出於Nature雜誌【1】。
研究人員利用涵蓋 121 個國家和 27 種語言的數百份政策檔案,確定了近 250 所大學和政府機構的學術晉升標準趨勢。不出所料,約 97% 的檔案將研究成果列為晉升標準。然而,高收入國家更加依賴對研究人員質量的詳細評估,而中上收入國家中,定量指標仍然是黃金標準。
因為這項研究極具創新性,揭示了很多被忽略的問題,更為科學地做學術評估指明瞭方向,所以迅速被Nature簡報等轉發。

研究者發現,

  • 全球學術晉升有普遍標準:
    • 研究成果(97%)、教學(93%)、基金(79%)和導師(75%)等四項是全球晉升政策中最普遍的標準
    • 其次是專業服務和認可,如行政職責、獎項和社會服務(60%-70%);另外,是否涉及學術不端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
    • 具體到研究成果,定量指標(如出版物數量、專利、作者次序、期刊指數、被引用等)占主導地位,但也有不少採用定性評估(如社會影響)。
  • 區域和機構差異:
    • 國家與機構評估標準國家層面更強調出版量和期刊影響因子,機構層面則更關注作者順序和角色。
    • 收入水平差異:高收入國家傾向於更深入的定性評估,而上中等收入國家則依賴更多定量指標。
針對上述評估指標,您認為如何做更有利於客觀評價學術的水平呢?
這個問題不僅僅涉及到考核、晉升、還與基金申請、人才培養等密切相關。
美國Healsan™建立有“學術引用定量指標”,能夠從學者所發表論文的被引用國家、機構、一區期刊、最常引學者等四大方面進行定量評估。由此成為很多機構年終考核中層的客觀依據。歡迎垂詢。
原文連結:
【1】 Lim BH, et al. 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trends in assessment for academic promotion. Nature. 2025 Jan 22. doi: 10.1038/s41586-024-08422-9.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143-x
作者:Dr. Mark;助理:ChatGPT;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Healsan™)、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培訓(HansonCR™)和醫學編輯服務(MedEditing™)。主要為醫生科學家、生物製藥公司和醫院科研處等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網址:https://healsan.com/
更多精彩,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更多閱讀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