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週末·自然寫作|從山林鳥鳴到筆下生花,把自然“寫”進生活裡

寫在前面

時光匆匆,白駒過隙。我們已經踏入2025年的時間長河。回首過往的春秋冬夏,有多少難忘、新奇、有趣的瞬間,被悄然定格、銘記心間呢?
在圓明園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文化瑰寶之中,有這樣一群可愛的小營員們,在天山、冰冰、藍天、大宇四位老師的引領下,開啟了一場場奇妙的文學之旅:發現自然之美、探索四季變化、邂逅名家名作、描繪歷史韻味、觀察藝術瑰寶、記錄真實感受。孩子們用文字定格在圓明園中的每一份觸動。

孩子們在時間的推移中,用真摯的文字記錄下自己對歷史的敬畏、對自然的熱愛、對人文的思索,而時光也同樣見證著他們在這段旅程中的成長與收穫。

2025年春夏時節,《行走的大作家》自然寫作課開啟招募。本學期除圓明園外,新增【奧森】上課地點,原班教師團隊,帶領大家探索奧森的四季變化。
在課程中,孩子們不再是自然的旁觀者,而是用文字深度融合內心感受與自然魅力的創作者
這不僅能夠鍛鍊他們的觀察力與表達能力,更能讓他們在成長路上,懷揣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敬畏。;
在總結分享環節,孩子們相互展示、傾聽,彼此啟發
寫作,從此成為美好感受的回味之旅。和一土營地一起,去圓明園/奧森探索、記錄這個充滿驚喜的世界吧!

在圓明園週末系列課程中,《行走的大作家》主題課程歷經六個學期的沉澱,跟著我們走了三四個學期的孩子們,能夠看到他們的文字從稚嫩到成熟,從簡單直白到富有文采,每一個段落、每一篇短文都記錄了他們的成長與創作之旅。

以下文字摘自不同學期的課程回顧
小營員:蒲公英(參加3學期課程)
“有這麼一陣風,它是一陣淘氣的北風。北風從幾棵樹旁飄過,隨手摘了幾片葉子,把弄了幾下,又扔在地上,發出“啪嚓”的聲音。北風呼呼地吹過,在柳樹枝間鑽來鑽去,使得柳樹跳起舞來,柳枝相互摩擦,沙沙地“彈著”豎琴。小北風無聊了,又鼓起腮幫子,吹起被它吹落在地上的落葉,發出陣陣“嘩嘩”聲。小北風雖然淘氣,但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悅耳的聲音。”
“河邊的草叢裡小憩的大雁,身邊還帶著幾隻淘氣的小雁。小雁縮在媽媽身後,輕輕地擦拭著自己的絨毛。亭子中,幾隻圓嘟嘟的麻雀藏在縫隙裡,“掩耳盜鈴”地偷聽外面的動靜。水下,胖得跟豬一樣的錦鯉努力地游來游去,好像在減肥。”
小營員:甲骨文(參加2學期課程)
“一棵棵豆角掛在枝頭,像一個個娃娃在枝頭上盪鞦韆。”
“松樹的葉子尖尖的,彷彿警惕著每一個人,柏樹葉卻跟松樹葉相反,是柔軟的,葉子彷彿已經習慣了這裡,不再警惕任何人,但旁邊硬邦邦的石頭卻不放心,怕柏樹受到傷害,時刻守護著柏樹的安全。”
“螞蟻拿著一隻蚊子加快跑。因為它想快點回家吃飯,吃完回床上睡覺。六十載隨風舞動,因為它想去跳舞,呆在那裡太悶了。”
小營員:九尾狐(參加4學期課程)
“我眼中的初夏圓明園,我走近花叢,花兒正在向我招手,像是在展示它的美麗。我聽到布穀鳥動聽的鳴叫,它的聲音時斷時續。我聞到了月季花的陣陣香氣。我摸到了月季花的花瓣輕柔,像仙女仙女散花一樣美麗。”
“風發出呼呼的聲音,就像冬天已經來到,金銀忍冬,火彤彤的就像會活動的糖葫蘆串,我摘下一棵金銀忍冬的果子看了看吃了下去,金銀忍冬的果子在我的口中爆裂開,發出咔嚓一聲就像它在哀嚎。”
小營員:紫丁香(參加2學期課程)
“遠遠看去,桃花的枝頭長出一朵朵淡粉色的小花,很多朵,就像粉色的海洋。走近一些,她的樹枝像鹿的角,粉色的小花點綴著她。仔細一瞧,枝頭的花朵開在一起,像一個粉色的花球。”
“一棵松樹有它自己的秘密,它的樹皮有點兒粗糙,印著它的日記;它的松針很尖銳,是他生氣時的發洩;它的果子有摸起來很“美麗”的紋路,是它快樂時給大地有趣的故事。”
“金黃,它的葉子是金黃的,猶如金龍的鱗片;它是白蠟,亭亭玉立;蒼綠,它的葉子是蒼綠的,猶如一小片蒼蒼的原野;它是楊樹,靜靜地站著;紅黃,它的葉子是紅黃相間的,猶如秋日的麥田;它是柿子樹,默默無聞。”
小營員:榕樹(參加3學期課程)
“遠遠看去,成千上萬的桃花綻放在樹梢上,好像一片粉色的海洋。”

“眼前五顏六色凹凸不平的小路,嘩啦啦的水聲,黑天鵝帶著幾隻小鴨子,在水面上徘徊,有一隻鴨子比較淘氣,站在地上,啄著黑天鵝的毛髮,一隻灰喜鵲從天空中飛過去,站在岸邊的幾隻灰喜鵲陸陸續續的起飛,這構成了一幅圓明園的自然景觀圖。”
“嘩啦嘩啦,河水在流動;因為它想告訴小魚,有人在岸上餵它們。嗖!一隻松鼠從一棵樹上跳下來,因為它想讓人來看它的特技。萬物可愛,各生歡喜。”
小營員:蘭花(參加3學期課程)
“黑水雞一會兒跟魚搶吃的,一會兒用腳撓撓頭,看起來很悠閒。這時一隻魚游來,一看原來是在找吃的,突然一塊麵包從天而降,落到水裡,於是黑水雞和魚開始了搶麵包大戰,最後魚大獲全勝,而黑水雞灰溜溜的離開了。”
“我閉上眼睛,伸出手觸控松果,它內心是堅硬的,即使受了傷,也沒有哭泣,而是默默承受傷痛,它很善良,它不會隨意扎別人,但你要當心,它也很剛強,不要隨意動它,當心被扎。”
“我看見了一根根蘆葦搖搖擺擺跟我們招手,我看見了一棵棵大樹高大粗壯給我們擋風,我看見了一片片葉子漸漸慢慢地變黃。”

“我聽到了噼裡啪啦的響聲,原來是一大堆落葉。我聽到了咔嚓的響聲,似乎是有什麼東西折斷了,哦,原來是乾枯的荷葉枝發出的聲音。我聽到小鳥發出嘰嘰喳喳的聲音,好像在討論它們渴望的春天何時到來。”
我們認為,寫作的本質應該是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思考,而不是機械地拼湊技巧和華麗的詞藻。對於孩子們來說,培養對寫作的興趣和熱愛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用簡單、直接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過分追求複雜的表達方式和華麗的詞藻。
在23年的圓明園秋冬課上,有位媽媽發現第一次來上課的孩子,創作出的作品雖然短短幾句,但拼音、書寫的錯誤“比比皆是”,於是找老師表達了她的困惑。
冰冰老師是這樣回覆的:“孩子的作品寫完後給我看了。因為會寫的字有限、拼音也還在學習中,書面表達沒有那麼順暢,讀者閱讀的時候可能有障礙。
我認為自己讀懂了他的作品,看到他想寫的是:“我彷彿變成了一棵樹。我看見兩隻天鵝在孵蛋,還有一隻松鼠在動。我覺得我彷彿在周遊世界。”
我記得當時讀完後我跟他說“寫得真好”,因為我看到這一小段創作裡,有移情、有觀察、有想象,能窺見趣味與靈性。孩子沒有因為寫字、拼音的限制而生出一點點對寫作業的沮喪和畏難,而是興致勃勃,全程積極傾聽與參與、創作時提筆就寫,落筆寫的都是自己真實的感受和觀察,我認為值得給予更多的鼓勵。
其實,我們帶著孩子們走進大自然,不是為了教字詞和拼音、也不是為了讓孩子的作品在老師的修修改改下呈現“很美”,我們希望孩子們願意將在自然中看到和感受到的美好用文字如實地呈現,也透過用文字記錄的過程,察覺與再次細細體味自己從自然中得到的美好感受。

“寫”的過程是感受與回味的過程,本身已妙不可言,我們希望孩子能再去享受“寫”的快樂。

能夠理解媽媽的不滿意和著急,如果我們幫助孩子給些梳理、小小的指導和整理,當然會呈現的更漂亮。但孩子不一定會更滿意、反而很可能因此而喪失了對創作的自信。
這位媽媽的困惑,相信很多家長可能正在面臨或也曾經經歷過,包括來參加課程的孩子們,他們的狀態也能看出他們目前的“困擾”:不敢寫,害怕自己的作品會被外界評判而不想展示,會詢問是否有字數或寫作技巧的要求……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從不會寫/不敢寫/寫不出來到開始寫作,再到某個點形成“突然式”、“井噴式”創作、寫作的質變,這是因為孩子們前期一直在觀察、閱讀,有了量變才有質變。
在這看似漫長的等待質變的過程中,因為家長和老師的不干預、不打擾、靜靜地等待,支援孩子自由創作,甚至尊重其不創作的自由,孩子們在一個沒有壓力、沒有限制、沒有要求、沒有負面評價和質疑的場景下,才能夠安心的沉浸在觀察積累、閱讀積累中,直到這份積累和內驅力觸到了孩子內心想要創作的燃點,便有了我們看到的質變。
我們想說,在孩子們創作寫作的階段,如果給被要求、被束縛過多,過度追求標準統一化,那他的注意力一定會放在這些要求上,就不能專注在自己真實的觀察和內在的感受上了。當寫作的初心保持在用真實的情感和樸實的文字去描繪這個世界的美麗時,孩子們才能寫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
來看看圓明園的其他孩子們在不同學期課程裡完成的文字創作吧!

01
春天是我們的好朋友,有靈氣的
“當別的植物還在比賽誰漂亮時,有一個例外,它不是小草、不是葉子,竟然是那不起眼的蒲公英。在別的植物還在開花時,他已經開始傳播種子了。我曾經幻想變成了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乘著蒲公英母親的祝福飛向藍天。
啊,多麼美麗的蒲公英,它是那麼純淨、那麼潔白。
啊,我的朋友,我的蒲公英。”
“春天,動物醒了過來,其中我最喜歡蝴蝶了。走在路上,蝴蝶也跟隨著我,好像準備要和我一起去探索大自然。我走到桃花樹旁,蝴蝶他卻停在樹上,正在採蜜….走到湖邊,卻發現蝴蝶消失的無影無蹤…..”
02
神奇的、愛美的、生機勃勃的夏天
“夏天是神奇的,蔚藍的天空和湖面原本融合到了一起,結果一條碧綠的“腰帶”把它們分成兩段,那“腰帶”上站立許多棵害羞的柳樹;夏天是美味的,清風吹過,湖面泛起了層層波紋,猶如一塊塊美味的石頭餅;夏天是一面鏡子,水上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石頭在水裡倒映出它的另一邊,形成了一塊愛心石頭。”
“夏天是愛美的淑女,綠油油的豆角和枝條在一起繞著,就是夏天的頭髮;夏天是俏皮的女孩,小小的太陽在湖水似的鏡子面前,看著自己小小的臉上露出一絲微微的笑容;夏天是安安靜靜的小姑娘,輕輕吹一口氣小草就靜靜地搖晃,好似喝醉了的人;夏天是一個美麗的女孩,花朵是她的裝飾,紅的髮卡黃的手環和粉的項鍊。”
“夏天是生機勃勃的,雪白的蝴蝶在花叢間飛舞,小螞蟻勤勞地搬運食物,五顏六色的小鳥在大樹上歌唱;夏天是清新的,清風一吹,松樹發出陣陣清香,泥土也是清新的,小草長得很高,泛著綠浪。”
03
我們眼中的秋天披上了一層金燦燦的黃色
“我抬頭望去,藍天白雲,時而有一群黑白的鳥兒飛過。我再低頭望去,金燦燦的落葉,落到了路上,為我們披上了黃澄澄的路,往左看有清幽幽的小河,旁邊還有紅通通的小橋,往右看去有黃、紅和綠三種顏色的樹,混雜在一起,非常好看。”
“在秋天裡銀杏好像披上了金燦燦的外套,松樹在秋天有時候也會差點被風吹得只剩一點點綠森森的樹枝,柳樹在秋天理髮時差點被剪砸了,好幾根綠色裡插在這微微的黃頭髮。”
“我看見了金黃的銀杏,它的葉子如同黃黃的扇子為我們扇風。
碧綠的柳樹隨風飄動,裡面偶爾可以看見夾雜著一絲嫩黃色。
蒼綠的松樹亭亭玉立地“站”著。”
01
我們向冬天說,你好
“蘆葦底下的杆有點尖銳,上面一點的葉子是枯黃的,頂部的是柔軟的  毛絨絨的;楊樹的樹幹很粗壯,還有點冰涼,上面的樹葉雖然都掉光了,但是樹枝還是向四周展開,好像在對冬天說,你好冬天。”
“我走在堅硬又凹凸不平得石板上,“咚咚”得聲音隨之而來。緊接著,腳下又傳來了“咔吱咔吱”得聲音,原來是乾枯的落葉被我踩成了碎片,冬天不缺少美,但缺少發現美的人。”
“冬天到了,那些樹的樹葉都掉了,變成了凹凸不平、還帶著小小的鋒利的倒刺。如果你後背很癢癢,一定不要去找蘆葦,因為它雖然看起來毛絨絨,但是它有很多倒刺,如果你真的背癢撓一下的話,你的背會受傷。”

在自然寫作課程中,孩子們不再只是簡單地記錄看到的景色,而是透過文字將內心的感受與大自然相融合,鍛鍊孩子們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多了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

透過這種深入的體驗和學習,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和文化素養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在總結分享環節,孩子們將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同時願意傾聽他人的創作,從中汲取靈感和啟發。
從此,寫作,成為了一種感受和回味的過程。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繼續帶著孩子們走進自然,讓他們在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中感受美好。我們相信,而這份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也將陪伴他們成長,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2025年春夏週末課·《行走的大作家》自然寫作主題課

,即將在雨水節氣後拉開帷幕。想象一下,在奧森和圓明園這兩處不同的自然環境裡,春夏兩季綻放的蓬勃生機,又將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的發現呢?

課程日期:

奧森班

:2025年3月1日-6月14日

(上午班,每週六上課,在奧森內共十次課,於第十一節課進行成果展示,地點暫定一土學校,日期將於群內另行通知)
圓明園班

:2025年3月2日-6月14日

(上午/下午班,每週日上課,在圓明園內共十次課,於第十一節課進行成果展示,地點暫定一土學校,日期將於群內另行通知)

課程時間


上午班:9:00-12:00


下午班:13:30-16:30


招募物件:8-12歲


課程費用:4500元/人


點選下圖即可報名

課程導師

天山

一土營地課程總監


日本NEAL認證自然體驗師


芬蘭赫爾辛基簡快治療研究所“重建”認證教練(Reteaming Coach)


專業從事戶外課程與營地的策劃和現場指導多年,與千餘位孩子深入接觸,愛自然懂孩子,用孩子的話說,天山老師總是那麼溫和又很有威嚴。
冰冰
韓冰,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主修漢語言文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並獲碩士學位。曾任職於北京知名教育機構,專注於K12少兒教育,連續四年被評為“五星級優秀語文教師”;曾任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工作中關注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用專業與愛引導每一個孩子。
藍天
一土營地老師


負責圓明園課程歷史部分,擁有十三年專業領隊的豐富經驗,愛好研究歷史、看書、潛水、足球、旅遊,喜歡和小朋友一起走進戶外,融入自然,在營地教育中引導孩子們與大自然產生聯結,釋放童真天性。
北風

一土營地王牌攝影師


從2001年至今,專業從事20餘年攝影工作,從2020年成為一土營地專屬攝影師,一土教育集團特邀攝影師,活躍在青少年營地活動中,深受一土營地師生的好評,擁有一批忠實“土”粉。

更多課程、營地詳情
請諮詢一土空間客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