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鄉女子”到“擺渡人”|Betterlifeisyettocome

3423
11
·
··
【陳屹視線】導語
第一次與作家羅伊菲女士的近距離接觸,源於編輯一篇令我感動且深受啟發的文章。
大約在58歲時,羅伊菲女士因身體不適被確診為乳腺癌。然而,她以陽光而堅定的心態面對病魔,積極治療、悉心調養,最終幸運地戰勝了疾病。
她筆下那份對生命的熱愛與永不放棄的精神,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靈,也令人由衷欽佩。
2024年的春節,我與家人一同前往新加坡慶祝佳節,並特意拜訪了居住於此的羅伊菲女士。初見她時,那張彷彿比實際年齡年輕至少10到20歲的臉龐,以及她端莊優雅又熱情的舉止,讓人感嘆歲月對她的寬厚。
她的丈夫郭教授也一同在座。這對夫婦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從大陸到臺灣,再赴美國留學、工作,隨後又定居新加坡,開啟了全新的事業與生活。
他們每一步都似乎走在時代的前沿。表面上看,這一切顯得格外幸運,但實際上卻是他們持續努力、不斷追求卓越的結果。
他們用汗水與堅持詮釋了生活的意義——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郭教授如今已是新加坡享有盛名的學者,而曾經專注於相夫教子的羅伊菲女士,也在無心插柳中成長為一位與丈夫齊頭並進的“名人”。

今年84歲的羅伊菲女士又出版了一本新書,記錄了她50歲以後的人生篇章。在許多人為退休後的安逸生活做打算時,她卻選擇開啟人生的全新徵程,活出了更加精彩的自己。
正如她在書中引用的一句英文所說:“Better life is yet to come!”(更美好的生活,尚在前方)。

從“他鄉女子”到“擺渡人”

羅伊菲自述

84年前的中國湖南湘西辰谿,日軍飛機狂轟濫炸。一位年輕的孕婦急忙從避難的防空洞中衝出來,不顧滿天炮火,踉蹌奔回家中。就在家門口,這位母親迎來了新生命—一個在硝煙中呱呱墜地的女嬰。
那天,這個歷經戰火考驗的嬰兒取名為羅伊菲。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福建,一座避難中的小山城永安,另一戶人家也在戰火中迎來了他們的第三個兒子。
在日機空襲聲中,這個男嬰啼哭著降生在郭家。
命運的波濤從未停止,將這兩個嬰孩推向未來的交匯點。

戰火中的童年與漂泊

羅伊菲出生四個月後,便隨父母翻山越嶺,隨戰時的流亡大潮輾轉來到戰時陪都重慶。
在那裡,她度過了早年動盪的童年。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一家人又歷經廣州、南京的輾轉遷移,最後在1947年由上海乘船抵達臺灣,定居臺中大肚鄉。
那一年,她年僅七歲,但已經隨父母奔波半個中國。她是湖南寧鄉人,卻在故鄉的停留屈指可數。
另一邊,郭家的男嬰也經歷了流離失所的童年。隨著父母,他從永安到漳州,再到龍巖。抗戰勝利後,全家搬至廈門。
然而僅僅四年,國共內戰的餘波再度席捲他們,迫使一家人隨國民政府撤退到臺北。

命運的交織

這兩個戰火中出生的孩子,先後來到臺灣。命運如同無形的編織者,將他們引至同一所學校,成為同班同學,並開始了一生的情誼。
後來,郭振羽教授成為新加坡知名社會學及傳播學學者,而羅伊菲則成為新加坡資深華文作家,同時是三十餘年間全心推廣音樂文化的義工。

從書寫記憶到書寫人生

羅伊菲在去年十月出版了個人回憶錄上集《伊菲心語—行走人間五十年》,講述了她從出生到中年的故事。
今年,她將推出續集《伊菲心語(續)—踏歌人間斜陽好》,記錄她與丈夫郭振羽教授最終選擇紮根新加坡的後半生。
上集描繪了她在戰火中漂泊的童年、臺灣戒嚴時期的成長、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以及最終定居新加坡的歷程;
續集則聚焦於她晚年的生活軌跡,尤其是她在音樂文化推廣事業中的付出與堅持。

戰火後的平凡與不凡

在新加坡,羅伊菲與郭振羽經歷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歲月:兒女長大、成家、立業,孫輩降臨,他們自己也逐漸邁向暮年。
但在平凡的煙火生活之下,羅伊菲卻悄然走上了另一條生命軌道—成為音樂文化推廣的擺渡人。
1991年的春天,她在家中與幾位朋友卡拉OK唱歌時,突發奇想:“你們這麼愛唱歌,不如我們組個合唱團吧?”
誰能想到,這一句輕描淡寫的提議,竟成為她人生後半程的轉折點。
從那一天起,她的生活開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而郭振羽教授,則始終是她背後最堅定的支持者:無論是團隊迷惘時的理性分析,還是面對困境時的保護,他始終默默守護著她,給予她無盡的力量。

深情伴侶與靈魂書寫

郭振羽教授曾為羅伊菲的第一本散文集《歲月如歌》作序,形容她為“有情世界”的書寫者:“聽她講故事,如同看電影一般,細膩入微,彷彿情景重現。
也正因如此,她最鍾情於寫小說。”
而羅伊菲也在續集中深情回憶:“知命之前,我凡事依靠郭。他是護佑我的大樹,我是溫室中不起眼的小花。然而當這棵大樹經歷風雨,小花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強。”

新舊交替中的生命覺醒

羅伊菲的長子郭子澄在讀完母親的續集後寫道:
“母親是新舊交替時代的產物。
五十歲之前,這一點並不明顯。我們一家四口都以為自己是‘新式家庭’。父親是公認的當代暖男,母親是職業婦女,而我們則是沒大沒小的西化孩子。
然而,當母親透過寫作、創立社團、鑽研美聲音樂另闢蹊徑後,我們才意識到,所謂的新與舊在她身上竟如此交融。
而她內心的韌性,或許正是源於那段承載著歷史印記的舊時代。”


音樂文化的擺渡人

羅伊菲的“華麗轉身”始於1991年的美聲之旅,並在之後三十餘年的歲月中堅持不懈。她的回憶錄續集《踏歌人間斜陽好》忠實記錄了這一如歌般的生命行板。
她不是舞臺上的主角,卻是幕後默默推動的力量。她用音樂文化連線了人心,讓彼此陌生的靈魂在旋律中找到共鳴。
她的一生,既是一位“他鄉女子”在戰亂中的掙扎與成長,也是一位“擺渡人”用音樂與文字構建的溫暖與希望。
這段旅程,正如她自己所說,是一首行雲流水的歌。

後記

如今的羅伊菲,早已超越了“他鄉女子”的身份,而成為文化的使者與情感的擺渡人。她的故事,溫暖且雋永,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也為時代留下了一個真實而動人的生命篇章。


精選彙編 ↓↓↓ 百篇盡
喜歡就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