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智友養基
如今基金行業投研走向平臺化、體系化,其整體業績就是檢驗平臺成色的唯一標準。
根據海通證券的最新資料,截止2025年6月底,創金合信主動權益基金近3年的絕對收益是-34.42%,在全行業156家公司中排名第147位,幾乎墊底。
這個數字有多糟糕?同週期內,全行業的算數平均絕對收益是-14.09%,這意味著創金合信的整體表現比行業平均水平還低了超過20個百分點。
如果細聊每個基金的表現,創金合信有64只成立滿3年的主動權益基金,有25只近3年實現了正收益。(A\C份額合併計算)
其中,創金合信文娛媒體、創金合信專精特新、創金合信先進裝備(收益以A份額為例,下同)近三年的業績分別高達57.67%、30.96%和23.91%,均在全市場同類基金中排名前90%。
究竟是什麼拖垮了公司的整體業績,製造了這超過20個點的驚人跑輸?

牛市的爆款
時間拉回到2020年和2021年的基金牛市,當時市場熱情高漲,發行偏股基金相對容易。創金合信也抓住了這個視窗期,順勢推出了四隻“巨無霸”產品,它們是近八年來公司募集規模最大的四隻基金:
創金合信產業智選募集近46億元。創金合信競爭優勢募集近30億元。創金合信碳中和募集近12億元。創金合信醫藥消費募集近9億元。

這四隻基金累計吸納了投資者近百億的資金,承載著數十萬人的財富增值期望。然而,現實卻給了投資者沉重一擊。截至2025年6月底,這四隻成立於牛市高點的基金,反而成了讓投資者虧損最慘的重災區:
創金合信產業智選成立至今累計收益-56.42%。創金合信競爭優勢成立至今累計收益-39.15%。創金合信碳中和成立至今累計收益-58.70%。創金合信醫藥消費成立至今累計收益-51.01%。
無一例外,這四隻基金全部大幅跑輸同期的業績比較基準,讓當初滿懷希望的投資者深度套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成立於2021年的創金合信文娛媒體發起式,初始規模僅有寒酸的1200萬元。
然而,該基金成立至今累計收益卻高達39.74%,跑贏業績基準30個點,收益排名高居行業前3,規模也隨之增長至10億元。

這是基金經理陸迪管理的第一隻基金,作為一位行業新人,她交出的這份成績單堪稱驚豔。
李遊是創金合信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之一,總規模超過36.85億元。他管理的創金合信產業智選(17.1億)和創金合信工業週期(11.8億)規模最大,虧損也最為嚴重。
近3年,這兩隻基金的收益分別為-51.23%和-50.05%,雙雙大幅跑輸業績基準,其中產業智選更是跑輸基準近50個點。
相比之下,他管理的規模較小的創金合信資源股票(5.62億),近3年回報為-2.88%,表現比前兩隻基金好了超過40個點。這似乎陷入了“規模是業績殺手”的怪圈。
這種規模大虧損多的情況困住了整個創金合信,也是近3年整體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

“漂移”的主題主動股權益
創金合信近幾年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大多數是主題類基金,普遍出現了“風格漂移”的問題。
曹春林管理的創金合信新能源汽車股票A,是風格漂移的典型。

該基金近3年虧損高達54.68%,在全市場排名倒數第五,跑輸同期比較基準超過43個點。其近一年收益為-9.80%,同樣在市場中排名墊底,跑輸基準超過35個點,這一年的超額收益在全市場排名倒數第二。
為何業績如此慘淡?
細看持倉便知。作為一隻新能源汽車主題基金,該基金在2025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都大幅重倉了晶片股,十大重倉股中竟出現了5只晶片股,包括晶片封測龍頭股長電科技和通富微電。
然而,該基金的業績基準是中證新能源汽車產業指數,該指數的成分股中根本就沒有長電、通富、韋爾股份這些晶片股。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操作,直接導致基金近1年的業績與基準拉開了超過30%的差距。
近1年,全市場超額收益排名倒數第一的基金是創金合信科技成長。雖然其近1年業績還不錯,達到了18.90%,但它的業績基準——中證高新技術企業指數同期大漲了59.17%,兩者之間拉開了40.26%的巨大鴻溝。

公司還存在“”系統性的漂移”現象:
創金合信碳中和在2024年三季度,其第一大重倉股竟是紫金礦業,十大重倉股中還出現了中國有色礦業、東方證券,這些標的與“碳中和”主題關聯度極低。該基金近3年也跑輸業績基準超過26個點。
創金合信新材料新能源股票2025年一季報的十大重倉股中,多次出現中芯國際、中微公司、海光資訊等晶片公司,且全部是產業鏈中下游企業,完全不見“新材料”這類上游產業公司的身影。該基金近3年收益-36.12%,跑輸基準超26個點。

即便是業績最好的創金合信文娛媒體,也存在漂移情況。作為一隻文娛主題基金,其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資產佔比僅有0.74%。
當然,必須承認基金經理陸迪近年來的選股調倉能力極為出色,近3年創造了34.57%的超額收益。

信“人”還是信“指數”?
如今,被動指數基金髮行火熱,跟主動型主題基金形成激烈競爭。
對於投資者而言,選擇主動型主題基金,本意是希望基金經理能在特定賽道內精選個股,創造超額收益。
但如果基金經理大幅偏離主題,投資出錯,結果可能是既沒享受到主題的紅利,也未能獲得超額收益,反而大幅跑輸基準和相關的指數基金。
在這種情況下,謹慎的投資者或許會認為,直接購買相關的被動指數基金,雖然放棄了超額收益的可能,但至少能保證投資方向的純粹和穩妥。
當然,如果你足夠信任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願意為他的“全市場選股”能力下注,也確實有可能獲得驚喜,比如早幾年就遇到了像陸迪這樣的選股高手。
這是一場關於信任的博弈。是相信基金經理個人的“神操作”,還是相信投資紀律和指數的穩定性?
資料來源:Choice,時間截止: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