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孫鵬越
編輯|大 風
當下,是人類社會距離機器人最近的節點。
在一年之前,大眾討論機器人還停留在街頭巷尾的無人快遞車。沒想到僅僅只過了一年,機器人進化的速度就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泰山的山峰,一隻只機器狗載重登山,健步如飛,爬坡上坎如履平地;在溫州的街頭,長得像輪胎的“大黑球”,在繁忙的街道上輔助特警巡邏;甚至在工廠裡,車間擠滿了分揀、搬運、裝配的機器人熟練工……
“機器人敘事”在2025年徹底拉開了帷幕。
人類社會的次元壁被打破,機器人從螢幕走下場,也從一種科技的美好願景,變成伸手可觸的實體。

從Figure到波士頓動力
如果想讓機器人走進生活,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完成落地。
一個讓外界感受不到存在感的機器人,無論它能變身成擎天柱大黃蜂,也不會掀起太大風浪。
在2025年,機器人企業不約而同選擇了“工廠”這一重體力勞動的場景,作為落地的首選項,開始嘗試用機器人代替人類進行體力勞動。
於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陣“機器人進廠打工擰螺絲”的熱潮。
美國明星機器人創企Figure Ai成立於2022年,雖然名氣不大,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實力派。目前已融資8.54億美元,微軟、OpenAI、英偉達和英特爾等科技巨頭都參與了投資。
在24年3月,Figure 01機器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拿起蘋果”的機器人。
不到一年的時間,在24年11月,升級版的Figure 02機器人與德國汽車巨頭寶馬合作,將Figure 02放入斯巴頓堡寶馬工廠的生產車間工作。

Figure 02
在寶馬工廠中,Figure 02以迅捷流暢的姿態自由行走,遊刃有餘地完成了車身的搬運、安置以及質檢等繁重任務。同時它每天能高效工作20+小時,雙手能夠輕鬆抓取25公斤的物體。
這工作量讓人類自愧不如。
除了Figure之外,美國老牌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在2024年釋出了新一代Atlas人形機器人。
剛開始Atlas機器人只能表演跑酷、後空翻等雜技,雖然吸引眼球,但是技術含金量要差上不少。
但在前幾天,波士頓動力在社交平臺宣佈,Atlas機器人也開始進廠打工,練習從狹窄的料架上拾取零件,增進手部的靈活性,不斷熟悉周圍的工作環境。

波士頓動力Atlas
據波士頓動力透露,目前正全速推進Atlas的規模化,從今年在現代工廠進行測試開始,然後與其他試點客戶合作,迭代、創新並擴充套件Atlas的功能。
除了進廠打螺絲之外,機器人還有其它的“崗位”。
在今年1月份,斯坦福大學團隊研發的Mobil ALOHA家用機器人,開始給人類當保姆。
據Mobil ALOHA機器人影片顯示,它能夠為我們做早餐、疊被子、擰瓶蓋、炒菜、幫貓鏟屎,甚至在我們上班後自己去充電。
從工廠到家庭,機器人用最快的速度“入侵”人類社會。
沒準再等兩年,我們就能過上了被機器人照顧的日子。

中國機器人不落人後
在美國機器人一日千里的窮追猛打,中國機器人也不落下風。
首當其衝的,就是宇樹科技。
2024年底,一隻能爬山、涉水、越障的機器大狗宇樹B2-W震撼登場。短短幾分鐘的炫技影片,讓宇樹徹底破圈,從頂尖高校實驗室走進了大眾視野之中。
緊接著一群在春晚上登場的“秧Bot”宇樹G1,徹底點燃了市場對於機器人領域的狂熱。也讓背後的宇樹科技,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科技新貴。
還沒等到熱度冷卻,宇樹G1演算法繼續升級,“肌肉記憶”演算法透過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讓宇樹G1能像人類一樣“看影片學功夫”。
只需要將一段李連杰電影上傳,它就能分解出直拳、側踢的力學模型,甚至自動最佳化發力角度。

宇樹G1
宇樹G1現場表演段中國功夫的影片火遍全網,讓央視新聞連夜下場發文稱讚:“Chinese Kungfu與AI的碰撞,是中國智造的硬核浪漫。”
在跳舞、功夫之後,宇樹科技又有了新動作。聽說他們正在研發一種能在太空工作的機器人,讓機器人的腳步走出地球。
在宇樹之外,來自深圳的眾擎科技,也是資深機器人玩家。
在街頭,眾擎機器人PM01穿著警服,陪同警察巡邏的影片走紅網路,成為了深圳新晉頂流。
雖然身高僅有1.38米,但眾擎PM01俯臥撐、跳躍等都不在話下,扶老奶奶過馬路、抱小朋友躲避障礙也是小case,安全感滿滿。
在上個月,眾擎機器人的另一款人形機器人產品SE01,宣佈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前空翻特技。成為繼宇樹G1之後,“機器人馬戲天團”又一巨星。

眾擎SE01
憑藉多款人形機器人的傑出表現,眾擎宣佈成功完成新一輪2億元融資,該輪融資資金主要來自中東地區的投資者。目前眾擎最新一輪估值15億,下輪估值預計25億。
離眾擎不遠,也身處深圳的優必選科技,研發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工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
在工廠裡,數十臺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就像是訓練有素的六級工,奔波在各個車間,忙著分揀、搬運、裝配。
場面直追好萊塢科幻大片。

優必選Walker S1
從宇樹到眾擎,再到優必選,還有云深處、傅利葉、智元等具身智慧企業不斷湧現,新型機器人層出不窮,遍佈服務業、製造業、教育業、交通業等等數十個產業。
也正是這千行百業的機器人共同託舉,讓中國成為不遜色美國的“機器人大國”,也是機器人領域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

具身智慧熱錢滾滾
前不久,摩根士丹利釋出了一份《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機器人100:繪製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
圖譜將榜單分了三類:“大腦”、“身體”、“整合”。其中,“大腦”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身體”和“整合”則主要集中在中國;機器人百強企業裡,中國企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隨著AI大模型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具身智慧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賽道。
花旗銀行釋出的最新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數量將超過6億臺,市場規模將達到7萬億美元。
具身智慧的火熱,在去年就有了苗頭。
據IT桔子最新的報告資料,2024年機器人行業融資金額高達119.15億元,共計發生188起投融資事件,較2023年增加57起,同比上升39.58%。
是中國新經濟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數量同比增速最快的一個。

摩根士丹利:人形機器人100
這些越來越“聰明”的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從科幻奔向現實,有望成為普通人的得力助手。業界預測,人形機器人進入消費市場最早要在2028年。
距離2028年也只不過3年的光景,留給人類適應的時間不多了,而留給人類的崗位也不多了。
或許在機器人來臨之前,普通人先要焦慮的是失業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