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亦一
我們常常聽說醫院因為缺錢而倒閉,但從未聽過哪家醫院因為缺人而關門,因此在“留人”這件事上,基層醫院自有一套“保命邏輯”。
基層醫院留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待遇也不是利益
“醫院想留住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人計’。領導同事當‘紅娘’,讓他們三個月內談戀愛,一年內結婚,這樣也就穩定下來了,正所謂‘安居樂業’就是這個道理。”一位來自安徽某縣二甲醫院的醫生告訴醫脈通。
此外,這個醫生還透漏,自己所在醫院的醫生基本上都是透過這個方式留下來的。“我們醫院當時有一個女醫生規培回來,外地學校的一位男老師想追求她,院長為了防止這位女醫生跟著男老師跑了,直接‘下令’不允許這個男老師進病房。”
當然,最終結果可想而知,男老師被男醫生圍攻“打跑了”,女醫生最後和本院的一位男醫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這位醫生看來,這個方法儘管看起來“野蠻粗暴”了些,但確實行之有效——當前醫院人員流動性減小,團隊穩定性增強。
其實,不僅僅是這家醫院,這種透過“家庭留人”的方式在基層已然成為一種穩定人才隊伍的“手段”。

在某省召開的一場“縣級醫院人才供需現狀分析與對策”座談會上,一位縣醫院書記說道:“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利益留人,最能留人的是家庭,我們分析來分析去,跑不了的都是結婚有孩子的。”
對於這一點,許多醫生表示深有同感。
在某平臺的一篇熱帖《縣級醫院如何才能留住人才?》中,這位醫生博主表示:“找了物件,買了房子,孩子往懷裡一送,貸款往腦袋上一套,還能跑哪去?”
評論區同行對此觀點點頭如搗蒜:“我們領導說了,想留住人才就要解決人才的終身大事,我們醫院工會十分熱衷和各類單位辦聯誼。”
還有網友透漏,某三甲縣醫院乾脆以三個月為專案週期,組織院內外聯誼、聚餐、郊遊等,給剛入職的年輕醫生創造機會找物件。假如有物件的,儘量把物件也安排到醫院來工作。
對此,山東某縣醫院醫生印證了此說法。
“我們醫院百分之六七十都是雙職工,適齡男女同志基本上都內部消化了。”
這位醫生回憶起當初自己和物件一起考到這個醫院,但是不熟悉的人還是會給他介紹物件。那時他只覺得不解,不過在醫脈通與其聊此話題時,他才恍然大悟並感慨領導的良苦用心。
“一旦安家立業了,確實就很難走了。目前科室結婚的醫生,基本上都是雙職工,這種情況下,兩個人比一個人更難走。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這確實很利於科室穩定。”這位醫生分析道。
“家庭留人”,只是基層醫院的“限定”嗎?
“我覺得還好,沒有特別明顯的感受。”
一位來自湖北某三甲醫院的單身女醫生告訴醫脈通,“醫院不會在這個上面上心,頂多同事認識有合適的人會幫忙介紹。”
另一位來自武漢大三甲醫院的未婚女護士也印證了這一說法:“整天累死累活,忙得打轉,誰有心思管你這事。”
對此,上述女醫生分析道:“三甲醫院相對平臺大、機會多、待遇好,醫生大多是求職進去的,再者就是導師的嫡系關係,這些人本身就是奔著醫院或奔著人去的,因此不用擔心其穩定性問題。”
確實,對於一些頭部大三甲,醫生得卷學歷拼資質才可能博得一個“上岸”的機會,這時候已經“上岸”的他們怎會輕易放棄。
另外再從地域上來分析,大醫院相對而言都聚集在繁華的市區,一個醫生即便在這家醫院工作期間完成了買房、結婚、生娃等大事,也並不影響他從這家醫院跳槽到本市的另一家醫院。
因為這是同一平面上的“平移”,不需要跨市或跨省,因此無需拖家帶口,無需大費周章。
而對比一些地級市醫院、縣醫院、基層衛生機構的醫生則很難不被這些因素“捆綁”,因為他們是從下往上的立體“位移”,他們一旦成家,一旦想要向上求職,那必然得考慮家庭、孩子、房子等等。
那大醫院需要留人嗎?
肯定也是需要的。只不過他們不會在“安家”這塊絞盡腦汁,而是會在個人發展、配偶安置、住房補貼包括孩子上學上會有相應優待措施。相對應的,在醫院的“人才引進”方面,也會有相應的優待承諾。
“粗暴”手段的背後是基層的心酸
碩士70萬、本科40萬,縣醫院高薪招聘應聘者卻寥寥無幾,就算最後好不容易招來了幾個人,醫院還得絞盡腦汁、費盡手段的留下。而反觀三甲醫院,博士擠破頭還不一定能進,這種極致反差凸顯出來的是當前醫療資源的不均,是基層醫療機構的艱難。
而這個“艱難”早已不是一日兩日了。
前幾日,#鄉鎮衛生院因欠藥企錢開不出藥#直接登上微博熱搜。對著記者,該院院長無奈地表示:“我們欠藥企近500萬元的費用,一年多沒回款了,所以,很多品種因此斷貨。”至於為何欠錢,院長進一步解釋道:“目前鄉鎮衛生院的收入,主要來源是醫保資金和基本公衛費用,但這兩筆費用,一直沒有足額到賬,導致鄉鎮衛生院資金捉襟見肘,工資也難以為繼。”
顯然,基層缺藥的背後實則是缺錢,而這樣一個缺錢的衛生院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基層醫療機構的縮影。
遼寧省開原市中心醫院(縣級醫院)張戈院長曾在一篇文章中對中國基層醫院的現狀進行了探討,他說,由於基層醫院工資待遇偏低,學科建設不完善,有相當一部分新人拿到證書後辭職去往上級醫院或經濟發達地區,僅有少部分原籍或周邊城鎮的人留下來,近十年新生流失比例在60%以上,造成了新人補充嚴重不足。
在既沒錢又沒前途的現狀下,人員流失真的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而相對張院長所說的“新人補充不足”,更殘酷的是,有些基層醫院根本招不到本科生或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新人。
在公眾平臺上,有醫生在網上訴苦道:“我們醫院是縣城二級醫院,十多年了,沒從醫學院招到過一個本科生,鄉鎮衛生院就不用說了,很多醫院根本就沒有醫生可用了。”
透過2021-2022年度中國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結果可以看出,平均每家縣醫院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僅16人,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為40人、11人、5人;高階職稱平均人數為60人,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為99人、61人、40人。
不難看出,區域間差距明顯,東部地區更具優勢。
可即便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東部地區,縣醫院在引進較高學歷人才這件事上也並不容易。因為縣域周邊地區大醫院更多,人才內卷更嚴重。浙江省某縣人民醫院在接受“健聞諮詢”採訪時透露,儘快縣醫院早在10年前就升了三級,也成為了縣醫院中的佼佼者,但現在想招碩士也招不來,“連一本也很難招到”。無奈之下,他只能把招碩士的希望寄託在兩三年後,那時候“大醫院應該擴張得差不多了”。
東部地區的基層醫院尚且如此,其它地區的基層困境可想而知。
責編|亦一 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