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5演出季回望|“票價漲太多了吧?”

在行至尾聲的24/25演出季,要問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百老匯和西區的高票價大概算得上其中之一。
丹澤爾·華盛頓和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奧賽羅》
百老匯的昂貴毋庸置疑。今年早些時候上演的由老牌影星丹澤爾·華盛頓和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奧賽羅》,以及喬治·克魯尼的百老匯首秀《晚安,好運》,都以令人咋舌的超高票價成為熱點話題。前者最高票價高達995美元,開演一週內票房收入已經突破263萬美元,製作方宣稱它是百老匯歷史上最成功的戲劇;《晚安,好運》開演後,更是重新整理了單週票房收入突破400萬美元的話劇記錄,13周演出總票房達4400萬。隨後媒體釋出了百老匯第一季度票房收入創歷史新高的文章,顯然,這兩部明星劇“功不可沒”。
《奧賽羅》製作方宣稱的“最成功”
雖然最高票價沒有這麼誇張,但是同樣在經歷票價上漲的西區罵得也是很大聲。本季奧利弗上獲得三項獎的皇家宮廷劇院口碑戲《巨人》(Giant)轉至西區後,最高票價達395英鎊,觀眾在社交平臺吐槽“簡直荒謬!別再為這種離譜價格找藉口了!我們正在向百老匯的畸形高票價靠攏!”
情況並非個案,這裡有一份整體資料可以參考。
據英國《舞臺報》(The Stage)調查顯示,倫敦西區最便宜的座位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了近25%,平均最高票價達到了162.61英鎊——比2024年上漲了5.2%。
今年5月,倫敦劇院協會(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縮寫SOLT)和英國劇院聯盟(UK Theatre)共同釋出的《2025年英國劇院現狀》(The State of British Theatre in 2025)報告也證實了這一上漲。據報告稱,英國劇場觀眾普遍認為觀劇成本高昂。一項針對2萬名劇院常客的調查顯示,"62.5%的受訪者認為票價漲幅高於其他商品,26.2%的人甚至感覺票價呈幾何級數增長"。
不過行業領袖——SOLT和英國劇院聯盟——認為票價“大幅上漲”的說法有失片面。《劇院現狀》報告顯示,倫敦西區超過1/4的票價低於35英鎊,售價超過150英鎊的票佔比不到4%,超過250英鎊的更是不到0.4%;而在倫敦以外地區,99.9%的票價都低於100英鎊。
SOLT和英國劇院聯盟同樣認為票價上漲更是事出有因。根據他們從數十家會員場館和數千場演出中採集的官方資料顯示:經通脹調整後,倫敦西區及地方劇院的平均票價實際分別下降了5.3%和9.8%。這一現象背後是各劇院機構在被迫承擔能源費用上漲、公共補貼縮減等額外成本。在可支配收入逐年下降(2023年下降了2.5%)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成本被擠壓,不難理解為何觀眾會覺得票價變貴。至於那些紮紮實實提高高階票的定價的機構,他們表示:“這樣才能保證更多低價票的供應。90%的SOLT和英國劇院聯盟成員機構會向特定群體提供折扣票”。也就是說,在成本上漲和劇場有限空間的前提下,劇院必須調整定價結構以維持運營。“所以看似矛盾的是,提高高階票價恰恰能讓劇院保持最低票價的可負擔性——既保障更多大眾的觀劇機會,又確保行業的長遠發展。”報告得出的結論如是說。
從資料來看,從業者所說的“階梯票價”似乎沒有讓事情變得太糟。2024年,西區的觀眾人數增長了11%,達到1710萬人次(比百老匯高出500萬人次),相比之下,電影院的觀眾人數下降了28%,英超足球的觀眾人數僅增長了1%。在接受《劇院現狀》報告調查的2萬名劇場觀眾中,68%的觀眾表示他們計劃在接下來的演出季保持觀看相同數量的話劇(66%的觀眾計劃保持觀看同樣數量的音樂劇),22%的人還打算看更多場。
或許可以這樣說,劇韭和人質都可以心甘情願,但前提是演出足夠精彩,獲得體驗感大滿足,否則在演出結束後,觀眾最可能記住的就是票價,行業只是在為自己創造一種危險的、不可持續的虛假經濟。
主要參考文章:
SOLT and UK Theatre push back against 'headline-grabbing claims' about ticket prices
RICHARD JORDAN: Do high ticket prices present a risk to Broadway's future?
大部分場館可在大麥app或小程式購票(搜尋劇目或場館名稱),其他場館可在場館公眾號或小程式購買
“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截至2024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達30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1400場,觀影人次超過85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