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在B站上看2006年公映的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女主最後拒絕了時尚雜誌的升職,選擇了去嚴肅媒體當撰稿記者。
彈幕區都是嘲笑鄙視和惋惜:去這種破爛小報能有什麼資源?清潔工資源?笑死。
女主去的那家報社,叫《鏡報》,當年是世界十大報社之一。
至於清潔工資源,是女主深度調查了清潔工的工作現狀,揭露了清潔工工會的內部情況,寫出來的優秀報道,這是足以改變社會的大好事,卻因為清潔工三個字而被嘲諷。
看到這些彈幕的時候,我感覺時代的確是變了。
在06年的時候,其實大家沒有什麼奢侈品大牌的概念,不瞭解,不熟悉。
對於時尚業的大眾看法,還處於妖魔鬼怪神經病的層次,屬於社會鄙視鏈的下端。
而嚴肅記者,調查記者,戰地記者,報道記者,比時尚媒體小編的地位要高了很多很多,不單單是光鮮體面,而且是英雄,是改變世界的人物。
這份工作又有收入,又有使命,又有理想和價值。
而時尚媒體小編,是標準的月薪5千教5萬的人如何花錢,被人嘲笑的存在。
但是時過境遷,如今的評價已經大為轉變。
理想,使命不重要,光鮮浮華大牌才是重要的。
甚至就連實在好處都看不到了,時尚業的工資低到令人髮指,比記者低太多了,但所有人都認為女主還是留在時尚業比較好。
這說明奢侈品大牌廠商這麼多年的宣傳,確實非常有效果。
所有人都失去了理想,使命,
所有人都只想花錢,虛榮,光鮮,大牌。
或者說大家都認為花錢,光鮮,大牌,虛榮,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理想和使命。
甚至包括《穿普拉達的女王》這部電影本身,都是在為時尚業洗腦。
它展現了女主的掙扎,卻把時尚的光鮮浮華,老闆的優點拼命美化和粉飾,和原著的揭露黑暗完全相反。
我們都鄙視郭敬明的人品,
卻全部都爭先恐後變成郭敬明的面貌。
電影裡的男朋友,很不支援女主的事業,一堆觀眾謾罵。
我當年看的時候就很理解。
因為女主自己都不喜歡這個行業,只是用來過渡,還是想借機回到主流嚴肅媒體。
但是慢慢她失去了本心,越來越熱愛時尚的虛榮膚淺浮誇,
男主本人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摸摸魚,裝一下,混個一年趕緊回到自己的初心行業,不要在時尚業被腐壞了。
這麼簡單易懂的設定,觀眾全都看不懂,大家都破口大罵男主屌絲,配不上。
至於說男主配不配得上,男主是米其林餐廳的大廚,配個雜誌社小編不是配不上,而是遠遠超過了。
做優秀的大廚給人帶來的價值遠超時尚業。
這部電影討論的從來都不是成功,而是成功的標準。
遵循初心和社會價值,而不是光鮮浮誇和腐敗墮落的大牌,才是成功。
但是時過境遷,昨天看到這部電影的評價和06年截然相反,
這種轉變,讓人還是挺擔憂的。
-end-
更多精彩觀點,歡迎點選關注
歡迎大家把我設定為星標置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