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暴漲3倍,SAT1580卻被Top30全拒!四大爬藤陷阱正在“殺死”高分學霸……

藤校放榜即將告一段落,“爸爸真棒”一共統計到1212封藤校&Top10錄取Offer(除杜克未放榜),整體頂尖Offer數量相比往年漲了3成左右!
看似火熱的背後我們卻嗅到了一些不尋常的資訊:
“高分牛娃們有的哈佛、普林、賓大等一系列TOP名校大滿貫,有的卻被TOP30全拒。”
“我們瞭解的幾位美高名校SAT1550+/託福110+的高分理工牛娃也只拿到了保底校的錄取。 ”

“藤校+TOP10錄取絲毫不遜色往年,但範德堡、萊斯、UCLA等大量TOP20/30學校出現滑鐵盧式下跌。”
看完今年的申請錄取情況,編輯部老師們一致發出感嘆:真是冰火兩重天!
  • 曾經優勢明顯的美高為何頻出高分牛娃被拒?
  • 批次被拒的理工學生是否暗示著理工科申請難度陡升?
  • 高分低錄的牛娃們到底有什麼申請“致命傷”?
……
帶著一系列疑問,我們採訪了今年再次斬獲哈佛、斯坦福、耶魯、賓大等一眾名校錄取的老查留學創始人老查老師
老查
老查留學創始人,老查留學“5+2”規劃理論研發及踐行者;深耕國際教育領域24年,親自指導近百位學生獲得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賓大、布朗、達特茅斯、芝加哥大學等頂尖大學錄取;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 20年鑽研美英頂尖名校規劃和申請、文書專家;出版《老查話留學》、《國際課程及擇校升學指南》等國際教育專著。
作為縱橫留學行業超二十載的留學專家,老查老師也再次分享了他對行業的敏銳觀察,以及美國大學的最新錄取趨勢。
在他看來,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根本不存在高分低錄,申請失利的原因在於中國家庭對美本錄取原則的倒置理解!
*以下以第一人稱敘述
想了解更多老查留學相關資訊
或是諮詢留學相關內容
👇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詳詢及領取專屬福利👇
本末倒置表現一:
重標化,輕GPA,
充滿水分的學術背景
SAT1550+/託福110+幾乎是申請前30中國學生的標配,很多學生也會因此誤認為自己成績很好,可以前30保底,目標衝藤。
但實際上從學術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標化分數並不是放在首位的。
美國大學對於學術的重視,首先是看校內成績單(GPA),以及學生選課的區分度和難度,包括你在核心課程或者高難度課程上的表現,然後才是標化。
以我們今年早申被斯坦福錄取的W同學為例,她來自IB體系,本身IB體系的課程難度就被美國大學認可,學生通常可以選擇3門high level和3門standard level課程,但是W同學選了4門high level課程,其中有中文母語和英文母語,以及生物和心理學,難度非常高。
所以她不僅是最終成績好,更在選課上跟很多同學有了區分,且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課程。
同樣地,我們今年錄取賓大工程學院的一位學生,因為學校的所有數學課程都已經學完了,實在沒有數學可以上了,所以協調學校,聘請大學的數學教授來教數學,不僅挑戰自我,而且也滿足了工程學院對數學的看重。
他們這種挑戰自我的精神就是頂尖大學非常喜歡的,如果你總有畏難情緒,選擇一些低難度課程,即使GPA很高,在錄取結果上也難免掉出前20。
當然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是,很多學生會透過考多門AP來驗證自己的學術能力,考了一堆微積分、物理、生物、化學、經濟等,這其實效果並不大。
回到美國大學如何看待學術這一問題上,美國大學對學術的判斷是一個基於成績單的自洽系統
AP跟標化的作用一樣,也是基於GPA基礎上的佐證,同樣的科目,如果校內選課中有,然後考了AP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可以,但是如果校內選課很簡單,單純靠刷題就能出高分的AP考試成績很難驗證你的學術能力。
所以不僅要在校內做到頂尖,獲得高GPA,更要在選課上挑戰自我,比如校內學了世界史,語言文學等,然後透過AP考試驗證自己的實力。
當然也可以透過AP考試證明自己,比如對人文歷史感興趣,校內沒有這門課,但是透過AP考試自學了這門課,並考出了成績,這就是學術探索的範疇了,跟校內GPA沒有直接關係。
我們家長看成績單往往看的是數字,從申請的角度,成績單裡更包含了以下三項要素:被認可/可衡量的課程體系+課程的難度/文理均衡程度+課程評分,而忽略其中任何一項則會造成GPA錯覺,從而影響選校的客觀性。
本末倒置表現二:
依賴高分選專業,缺乏真實熱情
雖然我們強調了很多年要做學術探索、體現真實熱情,事實上很多學生在專業選擇上依然沒有找到真實熱愛,要麼聽從父母建議選擇,要麼就是看自己哪門課分高就誤以為自己熱愛,或者在申請材料中體現不出自己的真實熱情。
什麼叫真實熱情?
以很多理工男喜歡的天體物理學為例,體現你的興趣,不僅要在校內選課和考試中體現,也要在日常探索中體現,比如看了很多相關電影,讀了很多書,把愛因斯坦相對論都做了研究等。但如果你只說自己喜歡這個專業,但卻不喜歡思考,很難驗證你的熱愛。
這種情況也被我們稱之為“理工科陷阱就是對理工科感興趣,卻基本不讀書、不寫作,對哲學、歷史、人類思想史不感興趣,這種學生想錄取名校很難。
缺乏批判思考,你的創新和突破從何而來?
所以理工科學生,如果你只能刷成績,其實英國更適合你;想要去美國,還是要從博雅教育的培養目標入手,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尤其多學習人文相關的內容。
這裡也有一個認知誤區要講明,就是很多人認為理工科錄取難,如果選擇宗教、哲學之類的小眾專業就能錄到更好的學校。
並不是小眾專業就一定好錄取,如果說自己對人文感興趣,需要講明白為什麼感興趣,而且人文專業通常需要展示學生thinker的形象,thinker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寫作來體現。
當然如果有真熱愛可以在其中做到TOP,確實可以錄取好學校,但是如果只是中段學生,對於名校來說是缺乏培養價值的,錄取也會很難。
本末倒置表現三:
用活動彌補GPA,事倍功半
“美國大學看重全人培養,成績不夠,活動來湊”,這是很多家長的另一個誤區,從規劃時候就過分關注讓孩子做活動,總覺得多做一個活動就可以在申請時候有加分,但成績如果不夠,活動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而且活動做得再出色,想要讓招生官真的理解,都需要在文書中有非常生動具體的細節體現,讓別人看了你的文書直接能發出“你太有創造力了”“你太humanity了”之類的感嘆,否則遠不及GPA和特殊選課的作用大。
當然在GPA優秀的基礎上,要想錄取名校,活動要基於整體規劃來做,而且必須有細節,最好從你周圍的社群出發,要有前因後果,有完整證據鏈,體現出交叉感和複雜感,越能打動別人越好。
我們康奈爾的學生就非常典型,他目標是申請經濟學,非常熱門和典型的專業,相關的活動也都很雷同,在標化沒有優勢的情況下,想要衝藤難度不小。
我們就結合他的成長經歷(北京本地人,對北京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都很瞭解),加上一直很關注外來務工群體,非常有同情心,建議他選擇康奈爾的城市研究專業作為主要的目標和申請方向,透過學習城市研究的基本理論,結合理論對城市空間、戶口和移民等問題進行研究,並且拍攝相應的紀錄片以及做展覽來鋪開整個申請。
我們錄取賓大工程學院的另一名學生也是同樣,主要活動是機器人(FRC)比賽,但這個比賽也非常典型,沒有差異性,所以我們就結合他的個人經歷,設計形象將他的機器人用於地震救災中,基於這個形象把申請專業定位為系統工程(機械+土木),再基於這個定位做學術研究專案,做地震救災技術的網站等,所有一切都有跡可循,細節滿滿,形成閉環。
活動從自身成長經歷出發,又非常細節,所以他們可以在如此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打動招生官獲得了這封藤校入場券。
本末倒置表現四:
捲到海外讀書,卻沒利用好資源
這些年越來越多家庭選擇低齡留學,不管是去美高、英高、加高,還是香港,都是因為看到了海外升學的巨大優勢。
確實從人文課程角度來說,美高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和完整的培養體系,這些人文方面的閱讀和寫作的訓練是國內高中無法比擬的,但也不代表去了美高就一定能錄取好,你在國內TOP的IB校做到天花板一樣錄取大藤。
假設你在8升9/9升10進入了比較TOP的美高,在學校也能保持TOP,很容易錄取大藤,但如果你各方面都比較中等,錄取到靠後的美高,課程難度低,學校資源匱乏,對周圍社群不瞭解,未來升學也不一定比你在國內好,即使衝刺到相對好一點的海外高中,同輩壓力也可能讓你喪失自信。
所以我認為高中的重心並不是一定要去海外就讀,而是要在周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資源,多閱讀、寫作,提升人文素養。
就像我們去年錄取達特茅斯的北京學生,主要方向是文學和寫作,文學作品非常考驗她對人生的深度理解和哲學思考,但只靠活動和文書其實很難達到這個效果。所以我們又結合她之前在pioneer專案中做的一個文學和哲學的研究,建議她在IB選課中選擇了哲學,她的學校不提供哲學,但可以選擇線上課程,她就成為了學校唯一一個選擇線上哲學課的學生。
除了全校唯一一個線上哲學課的學生,我們還有一個IB學生對歷史感興趣,計劃選擇歷史high level,但是因為這門課太難,他成為了全校唯一一個歷史HL課程的學生,也體現了自己的興趣和挑戰,最後錄取頂尖文理學院克萊蒙特麥肯納。
這種特殊選課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差異化,更展示了學術熱情和挑戰自我的品格,形成完整證據鏈,與活動和文書形成整體,錄取頂尖大學也順理成章。
給新高一學生的申請建議:
讓申請歸位,錄取不再難
想避免倒置問題,還是要回歸到美國大學錄取的底層邏輯,也就是我一直在不斷深化的“5+2”美本規劃模型,之前跟大家分享過簡化版本的
爬藤四大要素:
01
學術(academic):
不能有錯位,GPA+標化/託福都要達到藤校的要求。
02
好奇心(intellectual):
學術好奇心是基於專業的深入觀察和研究。
03
多樣性(diversity):
多樣性可以是才藝,也可以是重大人生挑戰,獨特成長經歷。
04
匹配(match):
深度研究學校,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
以上四個都比較理想,錄取藤校和前10基本上沒問題;如果成績優秀,選課很有挑戰性,也有學術好奇心,但缺乏多樣性,做好院校探索,也能錄取得很不錯,不一定侷限於院校排名,而是真正選擇適合自己的。
現實是,很多手握高分的學生,只是善於學習,但缺乏學術好奇心,這些從他的語言文字表達,活動列表,推薦信等一系列申請材料中都能看出,這種情況就很難錄取名校。
避免“卷”錯方向,我也給9-10年級的學生們提出幾點最核心的建議:
01
緊抓學術,9年級開始,注意選課和專業的相關性,把專業的大方向確定下來,做好學術規劃;10年級開始務必加入閱讀和寫作等人文方向的學習。這兩點尤其針對國內高中學生。
02
其次就是專業探索,也就是學術好奇心的體現,只有校內參與是不夠的,還需要校外的一些體現,不管是論文還是課程、考試、專案等,要體現學生是如何使用自己的學術好奇心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或者進行跨學科學習的。比如你對創作感興趣,那你的創造力體現在哪,要有輸出。
03
具備多樣化的活動,不能只有你感興趣的活動,比如理工學生可以加一些戲劇、音樂或者體育等方面的內容,而不是固執侷限於一個領域,給人很固執的刻板印象。
04
多關注周圍的社群,尤其是海外高中學生,要利用好周圍資源,基於社群問題出發做活動,建立複雜且完備的證據鏈很重要。
每年申請結束,不管是採訪還是諮詢,大家總會問趨勢,但其實這些年美國大學的選人標準從未變過,大學錄取數量的波動主要取決於是否遇到匹配的學生。
而作為學生,想要獲得夢校錄取,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申請錯位,客觀認識自己,不管是成績、學校,還是專業,讓申請回歸適合的位置,錄取就不會太差!
想了解更多老查留學相關資訊
或是諮詢留學相關內容
👇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詳詢及領取專屬福利👇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