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的是,隨著 SDC 軟控充電器(Software Defined Charger)的出現,諸如 AI 小電拼 Pro & Ultra 這樣的充電產品,已經可以實現 OTA 更新充電協議,不但相容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公版充電協議,還能直接寫入機內晶片做到常用常新。就像近期,製糖工廠也更新實現了 PPS 開關和雙檔位 PPS 的功能,接下來也將要支援小米裝置的快充功能。可以預見,未來透過軟體定義的 SDC 充電器也會迎來一輪產業升級與普及,至於充電協議的大一統,可能要依靠充電頭本身具備豐富的協議相容能力和 OTA 升級的能力才能夠實現了。功率劇增:既要小體積,也要大功率,更要多介面得益於氮化鎵(GaN)技術的普及,充電頭在體積縮小的同時,也實現了功率的大幅提升。例如,100W 氮化鎵充電器的體積僅相當於傳統充電頭的一半,卻能直接支援筆記型電腦等高功率裝置的充電。而且 USB PD 3.1 協議已支援 28V/5A 擴充套件檔位,140W 可以輕鬆地為 16 英寸 MacBook Pro (Apple Silicon)滿載輸出。既然功率提升了,那麼充電器也能提供更多的介面,去支援更多的裝置同時充電。尤其是在差旅途中,只需要帶一個多介面的 GaN 充電器,就能夠滿足旅途中多裝置的充電需求,輕便攜帶之餘,也能減少插座的佔用。
多年前的差旅經常苦於找不到足夠的插座 & 充電介面原本,業界主流的 2C1A (2×USB-C+1×USB-A)多口充電器,現在已經拓展至諸如小電拼這樣的 4C1A(4×USB-C+1×USB-A) 輸出,而且每個介面都能支援動態功率響應, 透過 AI 自由流來即時分配功率。於是「既要又要」的使用者需求定律,在充電頭產品領域就可以總結為:既要小體積,也要大功率,更要多介面。這種技術升級,某種程度上激發了使用者對「更小、更快、更強」裝置的追逐,甚至形成「引數黨」的圈子文化,也滿足了裝置端迭代升級之後對充電功率的升級需求。說實話,誰不想擁有一個「一即是全」的充電頭呢?設計多元:中年男性減速帶,不同場景會選擇不同樣式的充電頭正如一年有四季,每個季度要穿著的衣物都需應時而變,按不同的天氣和氣溫,以及不同的場合,換上符合時宜的得體衣服。所以,面對居家、差旅、辦公等不同場景時,使用者對充電頭的需求各異。有著「中年男性減速帶」之稱的充電頭類別,其實也有著數量眾多、不同形態、不同設計的充電頭產品可選。一些數碼極客們,也會按照日常隨身、短期旅行、海外出行等情景來購買不同的充電頭產品。
圖片來自 @馮偉文可以看到,充電頭在 GaN 的加持下,形態可以發生顯著變化,小巧如方糖,也可模擬經典的麥金塔電腦外觀,甚至再充電器上附加顯示屏和 RGB 燈效,也有外殼用上亞克力透明材質的。
圖片來自 @源點Yd另一方面,也有充電器基於實用性考量,實現了「牆插不掉」的設計,甚至在充電頭裡加入了移動電源的功能。針對桌面多裝置而且大功率的要求,也有號稱「充電站」的大功率 GaN 產品,一次提供超過 4 個 USB-C 介面,並且總功率超過 240W,單介面最高 140W 的表現能夠滿足一個桌面同時充兩臺筆記型電腦的高階需求。更有一步到位使用可拼拆設計的小電拼,用前端 4C1A GaN 氮化鎵充電頭,加上後端兩個 AC 插座的設計,來滿足家旅雙棲全能充的需求,在家用和在外用都能夠輕鬆切換,應對自如。
當然,能夠促使充電頭愛好者們越買越多充電頭,快速形成收藏文化的前提,依然是入門價格相對親民。相較於汽車、電腦、手機等大件消費品,充電頭作為相對低價消費品,在一定的經濟壓力下成為「小確幸」的載體;相較於漁具、茶具等高價愛好,小巧的 GaN 充電頭只需要花費幾十元的成本,就能給你提供即時滿足感,其帶來的供電體驗也能直擊「花小錢辦大事」的心理,屬於男性「口紅效應」的經濟選擇。仔細想想,陸續購入的充電頭雖然數量不少,但是花費下來的價格好像比上學時候買的手辦和模型,要便宜許多。未來期望:不被忽視的充電頭,也理應無限更新總的來說,玩充電頭,既是技術需求驅動的實用行為,也是心理滿足與社會文化交織的體現。從解決相容性問題到追求極客引數,從低價消費的「口紅效應」到中年男性的「數碼代償」,不斷升級迭代的多元化充電頭的的確確正在成為人們的「新型手辦」,也是現代消費方式當中,理性與感性複雜互動之後的結果體現之一。以往,沒有過多存在感的充電器,總是千篇一律沒有特點;如今,充電器順應時勢,優化了體積和充電效率,更是在顏值和互動上雕琢不少細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