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製造界 原創:瑞米秀二
2025 年 7 月 14 日,北京迎來 35℃高溫,英偉達 CEO 黃仁勳身著標誌性黑色皮衣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是黃總第三次踏上中國大陸土地,他與雷軍並肩而立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刷屏。
此次行程正值美國對華 AI 晶片管制政策出現戲劇性轉折 ——7 月 15 日,黃仁勳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宣佈,美國政府已批准 H20 晶片對華出口許可,即日起恢復供貨。
1/與中國惺惺相惜的黃仁勳
黃黃仁勳表示:“美國政府已經批准了我們的出口許可,我們可以開始發貨了,所以我們將開始向中國市場銷售H20。我非常期待能很快發貨,對此我非常高興,這真是個非常好的訊息。第二個訊息是,我們還將釋出一款名為RTX Pro的新顯示卡。這款顯示卡非常重要,它是專為計算機圖形、數字孿生和人工智慧設計的。”
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英偉達前兩季度在華累計損失高達80億美元,為中國量身打造的H20晶片遭遇許可障礙,超過15萬張庫存積壓倉庫。
真好!美國已批准H20晶片銷往中國。英偉達將推出RTXpro GPU。
此次,美國H20解禁來之不易。有黃仁勳的努力,也有中美談判成果,但中國半導體自主突破,是迫使美國調整策略的深層動力。華為昇騰910B 晶片的崛起是關鍵轉折點。
黃仁勳在接受CNN 採訪時的一席話耐人尋味:"中國軍方根本不需要美國技術,他們已經具備足夠的計算能力"。日前,英偉達CEO 黃仁勳在 2025 年 7 月接受 CNN 採訪時直言:"中國已具備充足計算能力,其超算和 AI 基礎設施無需依賴美國技術。" 這些都是黃仁勳對中國市場惺惺相惜的表現。
他不願讓地緣政治撕裂全球產業鏈。英偉達與華為昇騰與達成 "技術互認",允許部分場景混合使用雙方晶片。這種 "競合模式" 既避免技術孤島,又為自主技術爭取市場空間。
這與他3 月對華為的評價形成呼應:"華為征服了涉足的每一個市場,技術封鎖反而加速中國半導體進步"。這種認知轉變,標誌著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從零和博弈轉向共生共榮。
第三屆鏈博會上,英偉達展示的智慧城市 AI Blueprint,與中國企業在智慧交通、數字孿生等領域的實踐形成共振。
當黃仁勳與雷軍的合影在社交媒體刷屏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合作,更是兩種創新文明的交融。正如黃仁勳在鏈博會所言:"中國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2/華為"矽片巨獸",技術強令人難以置信
黃仁勳多次公開表示華為是全球實力最強的公司之一,並直言其技術能力“強得令人難以置信”。在 AI 晶片領域,他指出華為昇騰系列已達到英偉達高階產品水平,例如 2025 年 5 月提到華為最新 AI 晶片 “達到了 H200 的水平”,配合昇騰超節點技術可形成比英偉達 Grace Blackwell 更大的計算叢集。
此外,華為 CloudMatrix 384 超節點的算力規模(300PFlops)和效能表現甚至超越了英偉達 NVL72 系統,這一突破被黃仁勳視為 “系統級創新” 的典範。
在消費電子領域,黃仁勳對華為三摺疊屏手機 Mate XT 的設計驚歎不已,稱其 “不可思議” 和 “難以置信”,認為這種創新設計 “代表了科技的未來”。
黃仁勳對華為的評價既包含對其技術突破的尊重,也透露出對市場競爭的緊迫感。這種“對手式的讚譽” 不僅印證了華為的行業地位,也揭示了全球科技競爭從單點技術到系統生態的深刻變革。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遭遇地緣政治衝擊的背景下,華為以 "非摩爾定律" 思維重塑競爭邏輯。2025 年 6 月曝光的 "四晶片封裝" 專利,將四顆昇騰 910B 晶片透過橋接技術整合為 2660 平方毫米的 "矽片巨獸",其單 GPU 效能已超越英偉達 H100。這種透過成熟工藝製造小晶片、再以先進封裝實現效能躍升的路徑,徹底顛覆了傳統制程競賽模式。
這款"矽片巨獸",才是真正讓黃仁又敬又怕。

與此同時,華為自主研發的奈米壓印技術,透過奈米級模具壓制實現電路圖案轉移,在成本降低 30% 的同時突破了 EUV 光刻機壟斷。該技術已應用於 14nm 及以下製程晶片量產,使中國半導體制造環節首次擁有與 ASML 抗衡的替代方案。
更值得關注的是,華為在第四代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突破—— 與中科院聯合研發的 6 英寸氧化鎵單晶襯底,其耐壓值提升 3 倍、功耗降低 60%,為新能源汽車和 5G 基站提供了革命性解決方案。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華為創造性地將錢學森系統工程理論應用於算力基礎設施建設。CloudMatrix 384 超節點透過 3168 根光纖和 6912 個 400G 光模組構建全對等互聯架構,將 384 顆昇騰晶片的算力利用率提升至 45%,達到英偉達 A100 系統的 92% 效能,而電力成本僅為 1.3 倍。這種 "以系統補單點" 的策略,使華為在單晶片落後一代的情況下,仍能支撐萬億引數大模型訓練。
在架構創新方面,華為徹底摒棄馮諾依曼體系,採用全對等匯流排統一通訊協議。相較於英偉達 NVLink 的銅纜連線,華為的光纖互聯頻寬提升 2.1 倍,延遲降低 40%,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算力池化。這種技術路線已被 SemiAnalysis 評價為 "領先英偉達和 AMD 產品一代",標誌著中國在 AI 基礎設施領域完成里程碑式跨越。
在製造環節,華為透過與中芯國際合作最佳化 28nm 製程平臺,推動車規級 AFE 晶片 AP2711 量產,打破了德州儀器、英飛凌的壟斷。更具戰略意義的是,華為在國內運營的近 20 座晶圓廠,正構建中國版 IDM(垂直整合製造)模式,預計 2028 年實現 70% 產業鏈自主化率。這種生態共建模式,已吸引長電科技、華峰測控等 2000 餘家企業加入,形成全球最大半導體產業聯盟。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第四代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突破。中科院與華為聯合研發的 6 英寸氧化鎵單晶襯底,使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功耗降低 60%,直接威脅英飛凌、德州儀器的市場地位。
這種材料革命與封裝技術創新形成協同效應,華為奈米壓印技術在 14nm 製程量產中實現成本降低 30%,打破 ASML 光刻機壟斷。黃仁勳在 COMPUTEX 2025 演講中承認:"中國工程師的系統級創新,展現出比先進工藝更顯著的競爭優勢。"
最後:
英偉達視角下的中國算力革命,本質上是一場技術哲學的變革。當傳統摩爾定律陷入物理極限,當地緣政治撕裂全球產業鏈,中國透過系統工程重構、封裝技術創新和生態模式迭代,為全球科技產業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黃仁勳在臺北演講中預言:"AI 將像電力一樣無處不在。"
這場發生在盛夏的訪問,既是中美半導體博弈的階段性總結,也是開啟新紀元的起點。當技術壁壘在市場力量和創新洪流面前逐漸消融,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產業鏈重構。
根據Yole Group報告,2030年中國大陸將超越中國臺灣成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中心。當中國坐上全球晶圓代工產能頭把交椅時,世界終將意識到:半導體產業的未來,不僅由奈米數字定義,更由生態的厚度與創新的膽魄決定。
另外,政策鬆綁背後是一場精密的資源博弈——中國對鏑、鋱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接打擊美國軍工和新能源產業。據披露,美國以解除EDA限制換取中國加快稀土出口審批。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