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想跟大家說件事——
好多小夥伴後臺反饋找不到我們的文章了,星標也不見了
在這跟大家解釋一下:之前賬號做了遷移,原來的星標就失效了,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推送的話,記得重新星標下哦
週一早上,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一所學校的孩子們,正沉浸在放假前的喜悅裡。
這是聖誕&新年假期前的最後一週,孩子們剛剛參加了學校旅行和一年一度的聖誕合唱音樂會,正暢想著怎麼度過即將到來的假期。
幾聲突兀的槍響,瞬間打破了學校的寧靜。
一名槍手衝進一間自習室裡突然開槍,造成老師和學生各一人當場死亡,6名學生受傷。隨後槍手把槍口對準自己,扣下了扳機。


尖叫聲、哭喊聲傳遍校園,恐慌開始向整個城鎮蔓延。在警方宣佈槍手是一名15歲的少女後,恐慌開始慢慢轉變成疑惑和悲嘆。


此後,網路上湧現出大量關於少女槍手的小道訊息——女孩自稱要來一場反人類戰爭,人類是骯髒、毫無價值的,她要對世界進行淨化和變革。
夾雜著祈禱、哭泣、聲討和恐懼,麥迪遜市漫長的一天,開始了…

槍擊發生的地點是一所名叫Abundant Life(豐盛人生)的私立學校,學校每年學費在600到10000美元之間,學生來自當地約300個家庭。
事件發生後,除了教室裡的2名死者,還有6名學生在當地醫院接受治療,其中2人情況危急,可能有生命危險。

當地警方迅速反應,封鎖了學校周邊,學生們坐上大巴轉移到校外的“團聚點”。


上至威斯康星州州長和現任總統拜登都給出安撫和指示,州長下令未來六天內降半旗哀悼。人們迫切想得知槍擊背後的真相。

隨著警方進入學校調查,槍手的真面目被揭開。
發動襲擊的是同校就讀的學生,15歲的娜塔莉·魯普諾 (Natalie Rupnow)。她在開槍後選擇了自我了結,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身亡。

(網傳疑似槍手照片)
目前還不清楚娜塔莉的槍從何而來、她的家人是否擁有槍支,已知的是娜塔莉父親正在配合調查。
有執法部門訊息人士告訴媒體,娜塔莉一直在“處理一些心理問題”,並透過書面表達了一些“想法”,他們正在審查這些想法。
在槍手身份公佈後,網際網路上迅速掀起“尋兇風波”。大家找到疑似娜塔莉的個人賬戶,扒出了報道中提到的、娜塔莉留下的“最終宣言”。

(網傳疑似槍手照片)
宣言長達6頁,她把自己的行為描述成“反人類戰爭”,談到了自己和父母關係極差,稱他們為“人渣”。
娜塔莉說家人不愛她、不想要她,感覺自己是家裡那個“錯誤的孩子”。她很久以前就計劃過自我了結,但覺得搞一場槍擊比一次愚蠢無聊的自我了結更有利於“進化”。

(網傳疑似槍手照片)
她對校園槍擊案和死亡有著強烈的興趣,尤其是1999年的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那起案件裡,兩名青少年學生購入武器後,在校園內有計劃地發動大量屠殺,導致13人死亡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我了結身亡。

此外,她還是KMFDM樂隊的忠實粉絲,經常穿著這支樂隊的T恤,而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的一名槍手也提到過這支樂隊。

(網傳疑似槍手照片)
在很長的宣言中,她還提到自己對世界的絕望:
“我成長的過程中,周圍的人對這個世界毫不關心,他們用大麻把肺填滿,或者像我父親一樣,儘可能多地喝酒。
我開始討厭人和社會,這真的不是我的錯,從來都不是。
你們和這個世界對我所做的就是挑剔我,取笑我,把我逼到死角,卻沒有給我任何幫助。
人類是骯髒的,我不喜歡骯髒,也不想生活在骯髒中。
我永遠不會看到最終那天,知曉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只知道每個人都是垃圾,沒有人會推翻它,每個人都將毫無價值。
即使我喜歡一個人待著,我也不會像別人一樣毀了自己的思想。我是真正的思想和真正的變革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訊息稱,娜塔莉疑似遭遇過校園霸凌。被認為是娜塔莉個人賬戶的最後一條帖子,釋出於槍擊事件發生前幾分鐘,她在圖書館旁邊的衛生間裡,比下“OK”的手勢。

(疑似娜塔莉釋出的帖子照片)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警方還沒有確認上述資訊是否屬實。而另一種“槍手是跨性別者”的論調,基本已經被事實否定。
但大家對槍擊事件的根源似乎已經有所定論,不管透露出來的細節是真是假,所有槍擊案基本都能歸因到兩個問題:槍手從小到大成長的心理狀態,以及槍支在美國的泛濫。


根據K-12校園槍擊案資料庫網站的資料,今年美國已發生322起校園槍擊,是1966年以來數量第二高的年份,僅次於去年的349起。
“孩子們不能安全地去上學,而我們似乎對此無能為力”——新的槍擊事件發生後,類似的情緒再次在社交媒體蔓延。

(今天在X上廣為流傳的一張圖)
拜登今天在事件發生後又一次呼籲國會頒佈槍支管制法案,防止類似屠殺再次發生。
“我們無法保護孩子們免受槍支暴力的禍害,這是不可接受的。
我們不能繼續接受這種現象,每個孩子都應該在教室裡感到安全。全國各地的學生都應該學習如何閱讀和寫作,而不是學習如何躲避和尋找掩護。
我們絕不接受這種給兒童及其家庭帶來精神創傷、使整個社群支離破碎的無謂暴力。”

(示意圖)
但遺憾的是,幾乎每次發生校園槍擊事件後,類似的呼籲都沒有任何效果。
1999年,科羅拉多州,此次槍擊案槍手所“推崇”的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中,兩名學生細緻計劃瞭如何殺掉更多師生,最終在圖書館的封閉空間內命令所有人站好,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2012年,康涅狄格州,槍手射殺母親後跑到桑迪胡克小學進行屠殺,18名兒童和6名成人最終遇難,槍手隨後自我了結。

2022年,德克薩斯州,18歲的槍手進入尤瓦爾迪市一所小學進行無差別射擊,造成21人死亡,17人重傷。
一個月後,拜登簽署30年來第一項重大聯邦槍支改革法律。但緊接著的2023和2024年,美國的校園槍擊案數量卻創下新高…

毫無疑問的是,之前一次次的血腥事件都沒能撼動美國社會的槍支變革。而這次事件之後的美國,估計依然不會有任何改變。
明天的太陽昇起時,家長們依然要活在對校園槍擊的擔憂中:你不會知道今晚需要準備的是孩子的晚飯,還是孩子的葬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