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娛樂圈頂流,又被罵慘了

最近,港娛掀起一場罵戰。
著名導演王晶,發微博怒罵姜濤
稱其「人肥歌雞舞賤」,喊話「滾出娛樂圈」
姜濤是誰?
他是近年香港頂流,擁有龐大粉絲群。
可想而知,此言一齣就引發粉絲出征,指責王晶博流量無底線。
王晶女兒也慘遭「連坐」。

姜濤本人也在社交平臺上傳了一段影片,配文「得啖笑……」(笑一笑算了)
被疑為隔空回應。
迫使王晶刪除了微博,次日再發文回應。
解釋姜濤並沒有錯,錯的是背後瘋狂的資本和師奶粉絲。
對此,內地網友們紛紛表示難評。
一來,覺得王晶罵得有理。
這兩年姜濤也沒少被嘲上熱搜。
人們不理解,這樣的人怎麼會成為頂流?
二來,王晶作為昔日爛片之王,如今更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又有什麼資格指指點點呢?

魚叔看到這個新聞,也心情複雜。
對雙方的罵戰,倒不想做什麼評價。
只是看到港娛今天的荒誕,無端生出一股難以言說的感慨。
今天不妨一起聊聊看。
姜濤到底是誰?憑什麼成為香港第一男頂流?
8年前,他還是個默默無聞的追夢少年。
曾逐夢內地演藝圈。
2017年參加《快樂男聲》港澳臺區選拔賽,但止步全國30強。
次年,轉戰香港選秀節目《全民造星》,斬獲冠軍。
之後與另外11名參賽者組成男子組合MIRRORC位出道
因為外形討喜,唱跳合格。
很快成為香港新生代頂流,還吸引到不少年長的媽媽粉。
近幾年,他在香港的影響力堪稱現象級。
很長一段時間,滿大街電子屏、廣告位都是他的照片。
每年姜濤生日月,香港幾乎成了「姜濤痛城」。
粉絲還會請全港市民免費搭電車,免費吃麥當勞的派。
王晶這次發文吐槽,大概也是撞見了姜濤生日月,有感而發。

粉絲助推下,姜濤在香港娛樂圈中的地位與日俱增
大小代言自不必說。
他所在的男團MIRROR出道後迅速成為造金機器,出道三個月就舉辦首場演唱會,創下香港樂壇最快紀錄。
姜濤個人發行的單曲更是輕鬆播放量破億
在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他連續四年拿獎,打破張學友在90年代初連續三年獲獎紀錄。

進軍影視界後,也聲勢洶洶。
2022年主演了電影《巨星養成記》(《阿媽有咗第二個》),搭檔金像獎影后毛舜筠。
成本僅800萬,票房高達3847萬港幣,成為年度票房第三
2023年,主演《我的天堂城市》,又登臺灣票房冠軍。
當然,這兩部電影豆瓣評分一個5.6,一個4.8,全靠粉絲包場刷票房。

儘管從外形到唱功、舞技、演技,無一不遭詬病,但他依然資源不斷。
甚至與劉德華、古巨基等前輩合作
不知大家記得嗎?
之前他還因「拳打林俊傑,腳踩劉德華」衝上熱搜。
林俊傑演唱會邀請MIRROR,因為只請了7位成員,只有一位成員登臺演唱,被粉絲罵到道歉。
劉德華和姜濤合影,被粉絲點評「兩代男神相遇,各有千秋」。
一下子把魚叔也看懵了。
完全可以理解,在很多人眼裡,姜濤作為頂流是名不副實的。
既沒有國民級作品,唱歌、演戲能力也都難以服眾。
似乎只是空有粉絲和流量。
但,等等……
這樣的「姜濤」,在內娛還少見嗎?
或許,網友們的不滿,恰恰因為他「香港頂流」的頭銜。
尤其對內地網友們而言,港星濾鏡深入人心。
一想到香港頂流,滿腦子90年代的光輝形象。
也恰如王晶說的,和昔日港娛頂流一對比,落差感撲面而來。
曾經的劉德華、張國榮、譚詠麟、黎明、梅豔芳等巨星。
同樣是選秀出道,或靠討喜容貌嶄露頭角。
但,他們要外形有外形,要實力有實力,演藝三棲,代表作動輒載入史冊。
成為頂流,還是基於廣泛認可的偶像光環和藝術成就。
反觀姜濤及其團隊MIRROR。
顯然,更多還是靠流量包裝和飯圈文化的推動。
作為偶像,基本的身材管理都沒做好,也不怪乎被群嘲。

當然,這背後更有選秀機制、粉絲經濟的變化。
過去港星靠「星工廠+影劇公司」培養,透過影視和音樂作品積攢人氣。
雖然早年其實也有粉絲圈地自萌、不同粉群互撕的現象。
但,過去大部分粉絲對偶像的支援,主要還是基於對作品的喜歡。
畢竟,他們的大量歌曲、電影,都是拿得出手的累累實績。
這些偶像的星光,路人也難以否認其璀璨。
回到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一切來得更加直接。
選秀出道,更依賴粉絲投票和市場反饋
明星人設被放大,粉絲對偶像的喜愛除了作品,更有陪伴、激勵的情緒價值。
像姜濤一齣道,就是胖子逆襲成偶像的勵志人設。

很多粉絲被這一點打動,期待看到他更大突破,乾脆將其作為養成系來追捧。
粉絲透過各種商業化的應援方式為偶像打榜、投票,也能深度參與到偶像的成長中。
偶像的影響力,因此更多侷限於粉絲群體內部,難以獲得廣泛認可。
這幾年,姜濤及其組合MIRROR多次被嘲上熱搜。
崎嶇外形配圖和配文中「頂流」二字形成巨大反差,幾乎成了一種獵奇景觀。
坦白講,大部分人,包括魚叔在內,其實並不真的瞭解,也無意瞭解他本人的能力和魅力所在。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他們的努力。
之前港片《命案》中,MIRROR成員楊樂文演活了一個天性殘暴的變態。
鄭保瑞贊其可以對標《狗咬狗》中的陳老師。
他沒有拿到金像獎男配,還被港媒稱是「遺珠」。
事實上,對這一頂流男團的失望情緒,投射的還是對舊時代的留戀。
想當年,港娛曾是華語娛樂圈的中心。
從電影、電視劇到音樂,全方位引領潮流。
內地觀眾隔著一層,更有霧裡看花花更美的朦朧。
近幾年,單是港樂、港影的情懷綜藝,就火了好幾波。
如今的姜濤,顯然承載不起人們對香港的想象。
反而讓我們被迫看清,香港娛樂工業已經不再是那個能造神的工具。
千禧年後,港娛衰落,造星斷層嚴重。
背後恰恰是內地市場的崛起,很多香港藝人北上發展,新一代偶像青黃不接。
推出《全民造星》系列節目的的ViuTV,借鑑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內娛節目邏輯,是為了打破TVB的壟斷。
pick制度、團隊出道,強化與粉絲互動的人設保障,也基本移植了內娛的偶像模式。
只是香港市場更小,難以複製資本規模和市場廣度。
又保留了「親民」的港娛傳統,就形成了一個「迷你版內娛+地方性飯圈」的混合體。
這也是為什麼姜濤這樣的明星在香港紅到天上,在內地卻屢遭質疑。
的確,絕非他個人的問題,而是娛樂系統的結構性變化。
炮轟姜濤的王晶,其實就親歷了這種轉變。
90年代,他能屢屢拍出票房爆款,也能把舒淇、邱淑貞推上時代封面。
他作為導演,掌握著資源、話語權和審美權。
面對「爛片之王」的質疑聲,他自信回擊「嫉妒而已了」。
但如今,遊戲規則變了。
捧紅姜濤的不是導演和唱片公司,而是無數「薑糖」用一場場應援硬生生砸出來的流量。
作為曾經主導觀眾喜好的王晶,也坐不住了。
他的抨擊,貌似義正言辭,卻也不免顯露出一種被淘汰出局的悲涼。
這個世界早就不是導演中心、作品中心,更不是市場中心,而是徹底去中心化了。
飯圈本身就是碎片化時代的產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頂流,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規則。
所以,令人唏噓的不是姜濤被罵,也不是王晶的失態,而是這場罵戰像極了兩個失語者的互相指責。
姜濤雖為地方頂流,但也不過是一個被資本和流量層層包裹下的偶像符號;
王晶雖為知名大導,也早已被困在過往榮光的回聲裡。
前段時間,他還因為重提劉嘉玲被綁架內幕,被網友批評為了熱度揭人傷疤沒底線。
這次激進發言後又被粉絲罵到刪文,不得不重新整理措辭。
大概所有的憤怒和不解,只能歸於一句慨嘆。
那個時代,真的過去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