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攬1200億,這個冷門市場還在極度缺人

▲ 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5月8日,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示了17個新職業,
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名列其中。
早在2019年,無人機駕駛員成為
國家人力和社會資源保障部發布的首批新職業之一。
2023年,
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已達1239.87億元。
根據中國民航局資料,截至2024年6月,
全國實名登記的無人機數量突破187萬架,
取得執照的飛手22.5萬人。
計算下來,低空經濟正面臨上百萬的人才缺口。
資料來源:浙商證券

以eVTOL為代表的載人飛行器,
是當前最被看好、前途無限的無人機領域
新風口的出現,改變了不少年輕人的職業走向。
有的外賣騎手變飛手,
擺脫了到處打零工的狀態,
有了穩定的事業和前程;
有的迴歸農田,
用作物上空飛舞的機器,
抵抗種植戶的傳統觀點和“農業沒前途”的偏見;
有的發揮“生意經”,
在鮮有人涉足的智慧清潔領域,
組建了一支00後創業小團隊。
一條和以上三位相關從業者聊了聊,
在他們的想法裡,
無人機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
相反,它出現在稀鬆平常的生活中,
走上餐桌、爬上高樓,便捷人類。
編輯:於   右
責編:魯雨涵
羅錫坤
羅錫坤,93年,廣東梅州,外賣無人機測試飛手
我是一名外賣騎手。直到美團內部招聘前,我完全沒想過自己會從事無人機行業,甚至能外派來到中東,參與無人機配送服務的研發工作。
美團第一次用無人機送真實外賣訂單是21年初,當年就在深圳開了第一個航線,圍繞觀瀾湖商圈飛行。
現在試點的國內城市除了深圳,還有上海、北京、廣州、南京。上海設在復旦和黃興公園,北京主要是八達嶺長城,南京和廣州是醫療方面的應用,幫助送一些應急藥品或檢測樣本。
羅錫坤在八達嶺長城操作無人機
要說城市場景多一點的,還是深圳。我們已經在公園或商圈指定地點設定了40多處空投櫃,一般是人們都會經過的路口,或是景區、圖書館場所吃東西的休息區附近,遊客看到設施就能透過指引牌下單。
起飛點通常設在商場樓頂,這樣拿到商品會更快
圖源:新華社
我們在起飛點把商品打包放到專用的配送箱裡,掛在飛機上,飛機會根據系統自主規劃的路線,按照設定好的時間去送商品。
很多在其他城市生活的人,看到我們的外賣在飛,覺得好厲害,評價很有未來感、科技感,當場就問我們能不能現在點。
也有的人路過我們的起飛點,就問我們在周邊哪些地方能配送,然後專門跑到那裡去體驗,非常熱情。
深圳世界之窗景區
我以前一直是打零工的狀態。高中畢業後,我經家裡人介紹去深圳的茶樓,從最基礎的小弟開始,做了五六年的早點。後來,我和兩個志同道合的同事創業,也是做早餐,賣的是包子油條那種。大多數時間我上班、下班,兩點一線,活動範圍就那麼點。
從19年做到21年那陣子,當時是口罩期,開店沒那麼方便了,比較影響營收,我們就決定先把店關掉。
沒了工作,我也沒想好具體做什麼,只覺得在此之前還是去賺點錢比較好,瞭解到跑外賣這個行業比較容易進入,就決定做一個騎手。
那個時候工作的重心全是放在計算幾個訂單合起來,怎麼走才最省時、最快,每個月能賺8000到10000塊左右,但沒有太多其他想法,只是為了生計。
在2022年夏天,美團給我推送了一則招聘訊息,上面寫著目前有一個無人機部門,想要招飛手,也設了一些要求,需要最低有大專學歷。
小時候我喜歡玩四驅車和飛機模型,大了以後,也時常關注市面上有什麼新出的航拍機。有時候在商場經過無人機的店,也會走進去看看,但當時價格比較貴,就沒有想過自己買。
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我喜歡的職業,就報名了。一開始是網上面試,印象裡有30多個考官。到線下面試的時候,候選人也超過100個。最後透過選拔的有20多個人。
羅錫坤在訓練中
新崗位的第一件事,是接受培訓,考飛手執照。對比考駕照來說,考無人機會更難一點。畢竟駕駛汽車,很多人都能事先了解大概的步驟、流程。但飛手需要掌握的技能,誰也不知道是怎樣。
開車跟著車道劃的線路走就行,但我們考試的飛機會開姿態模式,飛機飛起來以後,不能自己定點定高,一鬆開手,機子就隨風飄揚了。不但隨處飄,還會往地上跑。如果要保持高度,飛一個指定的路線,就要跟風作對抗,操控起來難很多。
運維方面的同事會定期對飛機做保養
培訓下來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接著瞭解了一下內部系統和研發的無人機產品,我就開始做了應急飛手的工作。
像一些突發狀況,如大雨或者颱風天,這種不可控的自然天氣因素,在深圳的夏天幾乎隨時可能出現。遇到時,我們得把自主飛行的飛機接管回來,等後面天氣恢復穩定再飛。
勘查無人機起降時的周邊環境
圖源:新華社
後來我去做了測試飛手,對空中航線進行考察。在瞭解周圍環境的基礎上,選擇一條儘量短的路徑。期間也要調整,比如繞開高樓、風口、樹比較多的地方,往更開闊、訊號更好的地方去。
無人機送外賣確實解決了既往存在的很多痛點。
騎手對路線的規劃和熟悉程度,決定了一天能跑多少單,也決定了進賬數額。騎手只有不看導航就能認識所有路,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即便滿足了這樣的要求也不夠。有時到了一個村裡面,幾百棟樓上都沒標號碼,人也很難聯絡上,就比較頭疼。
再比如去公園送餐,顧客只會跟你說從大門進來,他們也不知道是東南西北具體哪個門,但有的門可能正好就是限制人流不給進的。顧客描述位置時,會說自己“在一個很大的廣場中間”,最多還會說一下旁邊有什麼飲料店,但很多在地圖上搜不到,很多時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另外在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特別是上下班時間,幾百米內就有五六個路口和紅綠燈,人也特別多,配送時間都會受影響。
無人機利用了另一個高度的空間,配上智慧導航,就能完美化解這些困難。
當了飛手後,工作不是簡單地把東西拿到,再送到人家手裡就好。需要考量的東西變多了。
團隊合作開始佔據大多數的工作時間
無人機系統一直在迭代最佳化,有新功能,就要更好應用。有時不能瞭解地非常透徹,就稍微有點煩躁,擔心自己的不熟悉會影響工作完成。我也會想要多請教團隊同事,瞭解大家的想法,多次驗證結果是否準確。
雖然中間波折了一點,但最後能做上自己喜歡、也很有未來前景的職業,也許是有巧合和運氣在上面的,我想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未來我還想考更高等級的無人機執照,把飛手當成人生的事業。
美團無人機在迪拜地標扎比爾公園前飛行
因為美團拿到了在迪拜的無人機運營許可,我現在來了中東工作。
到別的國家感受後,我才意識到深圳是個非常方便的城市,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非常多高科技的企業。生活在深圳,你發現隨時就出現一些新鮮東西,也不會感到特別奇怪。
但是中東的市民平時接觸這種高科技少一些,我們在戶外測試無人機送外賣,他們看到後,會更多露出驚訝的表情。
科技的發展是必然的,像我們以前連汽車都沒有,有輛腳踏車都已經是很富有的情況。我所生長生存的環境教會了我,環境總是在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黎穎鈞
黎穎鈞,97年,廣東肇慶,農業飛防從業者
大約三四年前的一天,我去封開鎮上的一塊田裡飛無人機。走在路上,有個做防火工作的大叔正好在村口值班,他把我叫住,問我年紀輕輕,不讀書來種地,是怎麼想的。
其實我每到一片新地塊,都會聽到有人這樣問。我心底五味雜陳,很想反駁:種地是什麼很丟臉的事嗎?大家覺得農業很不起眼,只要手腳齊全、是個人就可以做,但種地不該被小看。
二三十年前分田到戶,大家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結束了,只是餬口用的,不是生財之道。現在有了承包地塊、擴大規模、靠面積和產量取勝的可能性,農業也能盈利,變成一番值得鑽研、奮鬥的事業。
2020年我大學畢業,學的是造紙,老師推薦我去本專業的企業,但我沒有選擇。
農業植保無人機展開有3米多,槳葉可摺疊
我們家一直是做農業的,當時我爸需要人照看農產品展會,我幫忙去做了介紹、銷售和推廣的工作。
農業有個必須面對的境地,就是年輕一代的從業人數很少。在我們那裡,40多歲都算年輕的。70多歲還在種的也很少,他們的體力已經無法支撐繁瑣的農事工作了。
不是永遠有人願意做這樣的工作,但人永遠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使用機械能適應用工人數的稀缺,也只有這樣,中國這麼多的基本農田才有可能做到不丟荒。
黎穎鈞和爸爸
在記憶裡,我爸爸是個很“不安分”的農民,也是我們村裡最早一批用新技術發展農業的人。
雖然是閉塞的小縣城,但他在02年就買了臺電腦,用網路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技術,也喜歡在農田裡搗鼓新發明。
那時我們家種柑橘,當地縣還沒有引入噴淋系統,他透過自己的想法買材料做了一套,甚至吸引來了果樹所的人到我們果園學習噴淋技術。
2008年,廣東有場大寒潮,砂糖橘被霜凍打了下來,周圍所有果農都沒有果收,是大家損失最慘重的一年。第二年開始,我爸就決定蓋一個簡易版的保溫大棚,在當時是全村第一個。但前面的損失太嚴重,加上行情不好,幫我們工作的阿姨勸說我爸不要弄,以免得不償失。
但我爸堅持下來,兩三年後,砂糖橘的果價恢復了,以前賣個一塊多幾毛錢的,突然間漲到了四五塊,把我們過去虧損的都賺了回來,甚至還有不少利潤。
我爸身上很多難能可貴的特質,都令我刮目相看。
除了飛手身份,黎穎鈞也在考下無人機證的同年
拿到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的操作執照
畢業後,我機緣巧合拿到一塊地是種植水稻的。當時有個新概念叫作農業託管,一些公司提供耙田耕地、飛防、病蟲害管理相關的器具、機械,服務給需要的農民,其中就包括無人機。
我們買了服務,但當時,作業要從很遠的地方外派過來,成本很高。服務公司建議我去考一個飛手證,自己飛家裡的地。就是這樣的契機,我花了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考下證成了飛手。
農業無人機的主要功能是播種、施肥、打藥、消毒,其他像是漁業,喂飼料也行。只要跟播撒、噴灑場景適配,都能用無人機。
水稻某些蟲害在某個階段是高發期,但現在越來越奇怪。秸稈禁燒,成蟲和蟲卵順利越冬後,第二年能就地繁衍。
氣候、環境的變化讓見蟲打蟲少了很多時令上的規律,多了隨機性,更需要機械方面的支援。
在水稻田間操作無人機
無人機應用前,最傳統的是揹負式噴霧器,人走在田間地頭一桶一桶地打。再先進一點的是柴油機,拖著管道去噴。但兩者的效率都遠遠不及無人機。如果用人力,打藥打個兩三天才覆蓋全田,水稻早就病入膏肓了。
無人機在藥液的利用程度上也是最高的。以往的噴淋方式需要用到大量水去稀釋藥液,滴落在葉片後,大部分都掉到地上,葉片接觸的藥液其實沒有那麼多。但無人機霧化得很細膩、極致,液體能沾附在葉片表面,被充分吸收。
農藥畢竟有毒性,如果在田間拿著手持的噴霧器噴灑,人體內多多少少會吸附一點,對於健康肯定有影響。使用無人機就能完全避免。
盛夏時節,黎穎鈞位於賀江邊的家中稻田
無人機效果、效率的展現,也替我說服了很多村民。
去年有個種青棗的客戶,他當時找不到人手,剛好有我的微信,就問我能不能幫他打藥。我帶著機器過去,一開始他也覺得我打下去的藥量不夠,很擔心做不到位。過兩天我給他做回訪,他說很不錯,後面基本都找我們來打藥了。
再算一筆賬,如果他不找我的話,無人機一個小時能夠做完的事情,他要叫三個阿姨做一整天,才能把他11畝的青棗打完,當地的工價是每人100-150元一天,至少花三四百。無人機收費要看畝用量,按照12元每畝次的標準,100多元就打完了。
現在無人機有了自動作業模式,只要我設定好引數就能自己飛去作業。工作量上沒有那麼辛苦,但要注意當中有沒有其他事件發生。像東北大平原,完全沒有障礙物,無人機飛的效率就非常高。但南方很多地形,有竹林樹枝穿插田間,就要時不時進行手動操作。
和年輕的小夥伴們一起工作
農用無人機也始終在更新,如今已經搭載了比較好的避障和繞行功能。操作更簡單,門檻也低,飛手就多了起來。
一些職業飛手像候鳥,會遷徙,哪裡需要就跑哪裡。就像以前收割機剛普及時,從南到北收上去,一路工作一直走。也有拖拉機手、農資店店主,時代洪流讓他們必須給自己裝備新的技能,增加營收方式。
低空經濟聽起來是個新興詞彙,但其實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
就像我們在田間飛防,最終走向的是每個人的餐桌。有些高山作物以前要人力去背,現在可以透過無人機調運,讓農民更輕鬆。我也瞭解到其他行業,例如供電除障,讓冰雪天的電線上不要有那麼多積雪負壓,也跟大家的日常息息相關。
低空經濟便利了平常人家,也便利了生產者和勞動者,人們對於技術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前段時間我聽說,一個72歲的果園農場主,也決定選擇無人機了。
溫博桐(左一),圖中是他們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產品
溫博桐,98年,天津,智慧清潔領域創業
我從20年開始從事建築外牆高空裝置租賃行業,23年接觸外牆清潔行業,幾個專案做下來發現傳統人工清洗效率低、危險大,後來就想著什麼能代替人工作業。
期間調研了不少廠商,偶然發現國外有家公司在做清洗飛行器。
我一看這好啊!就找到郵箱,發去了郵件。結果得到的回應是報價200萬美元一臺。我大受震驚,心想怎麼能這麼貴,200萬美元我都夠買私人飛機了。這麼說當然是開玩笑,但後來我沒再理他們。
既然外國人能做,是不是咱自己也能搞?
我的創業品牌就是這樣誕生的。在杭州,我建立了一家智慧清潔公司,研發、生產用於清洗基建(如樓宇、光伏、風電、工廠、橋樑)外表的無人機裝置,今年剛滿一年。
到現在,裝置陸續做出兩款,針對不同清潔場景和工況,分別是大型的“IS-130”(適用於光伏裝置、風電裝置的清潔)和小型的“Lumos-X1”(適用於樓宇和複雜結構場景下的建築清潔)。
IS-130平臺清洗作業
建築外牆並不是完全規則的,為了造型美觀,往往存在一些突出結構,常見的如雨棚、露臺,這些位置清潔起來都面臨很大困難,使用人工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我們就要去攻克這些清洗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
接著就是把市場推開。我們計劃推出一套成體系的課程,到時候舉辦培訓會,讓更多持證飛手瞭解無人機清潔並掌握其操作方法,助力飛手創收。
我們也在尋找優質合作伙伴。由我們提供技術支援,協助合作伙伴在當地開展清潔工作。
兒時攝於天津水上公園
我們的團隊成員是一群00後,最小的04年。他們私底下都叫我哥,我們像朋友一樣一起做事。
我從小跟著爺爺長大。家裡2010年開始做高空作業平臺租賃,出租高空作業吊籃,一種用於外牆裝飾維修的機械裝置。
那會兒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做生意天天都很愁很累。雖然和爸媽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我好像遺傳到了他們的“經商頭腦”。
小學我就在班上接抄罰寫的單子。初中有孩子在學校買東西吃壞肚子,小賣部責令停業,我就天天從外面往學校背飲料、礦泉水、泡麵、餅乾轉賣。
剛開始我跟學校對面的超市老闆談進貨價格,感覺還是掙得少,就向家裡人打聽附近的批發市場。
拉批發,一次數量又太多。我把貨存在學校門口報亭,每天給阿姨拿一塊錢當租賃費,我跟她說您要是樂意賣就賣,到時候賣出去結的錢我們再一人一半。
光想著掙錢,學習也耽誤了。大學期間沒什麼事做,平時就愛拍拍照片影片,朋友圈的一位老師看到後,鼓勵我申請開辦個攝影社。
攝影社骨幹成員及導師合照
或許是有些許營銷天賦,社團第一次納新就納了400多號人。我學著家裡的公司化運營,根據社員偏好設立4個部門。後來學校拍證件照、畢業照的業務都被我攬了下來。
畢業後,我本想著自己開個影樓。誰料趕上疫情,影樓是開不下去了,老媽說你也別在外面折騰了,趕快回家幫忙。
我先跟著家裡幹了幾年。那會兒給幕牆裝飾公司提供服務,客戶在裝飾完成後,需要進行一道清洗工序,保證交付開發商時,建築表面是乾淨的。
他們當時都找的第三方做清潔。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不能和我們的平臺租賃一起做呢?乾脆直接做成安裝維護清潔一條龍服務!
我接的第一個專案,是給北航瓶窯校區洗牆,算下來一共35萬平米的面積,21個工人連續洗了一個月。
蜘蛛人作業中
師傅們年齡層在40歲左右,各自有家庭,是來自雲貴川的務工人員,肯下力、能吃苦。閒聊時他們給我講了一件事,多年前一塊幹“蜘蛛人”的工友,因下吊前吊板未檢查到位,綁繩的木板已經出現開裂且未懸掛保險繩,在空中作業時,木板突然斷裂,人掉下去當場就沒了。
我當時就覺得單靠人在半空中洗玻璃,危險性太大,至少我是不敢上去吊繩子的。而且建築行業一線工人已經很少有00後了,10後更是罕見。現在年輕人想法不同,就算條件不好,哪怕一個月兩三千去奶茶店打工,也不願來工地出大力掙錢。
最主要的是,人工價格會跟著經濟情況水漲船高,但市場需求量依然還在增長。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讓無人機代替人去完成高危工作。
國內也有做相關產品的企業,我入手了他們的機器。不用不知道,一用發現跟理想中的狀態是有差距的。
做這個產品的人也許沒有真正去洗過樓,不瞭解正確的作業工序,只覺得弄個無人機,綁個水管滋水就能幹了,至於飛機沖洗的精確度,噴頭與牆面的最佳清洗距離,水管的走水形式,清洗劑的成分和清潔原理,都沒有考慮充足。
既然這樣,倒不如自己設計研發,我有外牆清洗的經驗,知道使用者痛點在哪裡,最起碼要搞出一臺我滿意的產品。
團隊成員正在操作無人機
畢竟是初創公司,成本是第一位,我很欣賞行業大佬的能力,無奈“囊中羞澀”,就招募了六七個航空航天、機械結構、智慧電氣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我牽頭研發,構思方向後,分配任務給大家去做。做完測試,有問題再糾偏。
他們曾經提出方案,想在飛機上裝機械臂。我問廠家能不能做,發現最輕的一款機械臂是五點幾公斤,作業距離非常短,只有700毫米,掛上去都沒有扇葉長。如果做一米多的機械臂,整套重量絕對要超30公斤,很考驗飛機的掛載效能。
飛機起不來,更別提還能在牆面上擦玻璃。00後腦洞確實大,常常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但不太考慮落地性,我就得負責驗證和兜底。
廣西光伏清洗專案
光伏底下大多是魚塘,團隊研製出一款清洗劑,
其中成分對魚和花花草草都很友好
去年10月,也就是距離拿到第一臺樣機,又過去兩個月的空窗期後,我們終於接到第一筆訂單。
杭州西湖大學僱我們清洗一個剛建好的石材門頭上的表面浮灰。我親自操作飛機,從上午11點開始,下午5點結束,1000塊錢就到手了。如果是人工,舉升車租一天是600,人力價格一天是300,洗的話需要兩天,成本要高得多。
清洗的第一個專案
在我看來,低空經濟沒那麼玄乎,無人機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我們不需要過度誇大時代的每場技術變革。
就像遠古的人第一次把種子播到土壤裡,看到發芽時也覺得“科幻”,但慢慢探索規律,發現如果人工干預,澆水施肥,種子會長得更快。經過很多年,大家又發現大規模種植,一次效能收穫更多。把現存的各種條件彙總、疊加,創造出新的東西,是一個具體可感的過程,曾經的“科幻”正在一點點變成我們的常識。
我做事的風格是“力大飛磚”,事兒能一下搞定的,就不要整麻煩。比如現在有個“超級無敵空間懸浮器”,能解決當下的清洗難點,我可以不要無人機。或者有款產品往玻璃上一丟,表面立馬就乾淨,我可以連裝置都不要。
我的理想是做到清潔完全無人化,但是距離目標的實現,還需要一些時間。無人機是現在基於成本、技術等因素下的最優解。
低空經濟變成了行業賺錢的風口,國家既然想做,也是想知道人們怎麼看待這個東西,希望往哪個方向發展。我們也算在清洗領域當一個培養皿。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