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說英國留學「水」?一個調查揭露了真相

之前“反向留學”現象被熱議,即中國學生遠赴英國學習,卻發現課堂上絕對大多同學都是中國人,甚至連老師也是華裔面孔。這一新興留學現象引起了大家對英國碩士的思考,很多人甚至稱一年英碩為“水碩”,那麼英國留學真的有這麼水嗎?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From 穀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如果問起哪個地方中國留學生最多?可能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英國」。
資料顯示,每年赴英留學的中國內地學生約15萬人,是英國最大的生源國,而中國留學生赴美的人數則不到29萬人。
做個對比,雖然人數過半,但英國的面積只有美國的2%,這個數量的中國留學生密度絕對是高於美國的,難怪也就有了「反向留學」的吐槽。
什麼是「反向留學」?
——原本以為出國是體驗海外校園,沒想到到了英國卻發現,不僅同學都是中國人,連老師都是中國人,彷彿把中國課堂搬到了國外。
雖然跟碩士階段比,本科生相對人數較少,每屆留學生在3萬出頭。
但以QS排名全球第9名倫敦大學學院為例,在讀的中國學生就有一萬多人!入讀UCL的中國內地學生,足足佔了全校學生總數的45%!
然而,近來的幾則新聞卻讓我們意識到:一向無比友好到被人吐槽「水」的英國留學,或將迎來拐點。

■10所中國學生最多的大學是:UCL,格拉斯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謝菲爾德大學、倫敦藝術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利茲大學、伯明翰大學。

英國大學教育的商業化幾乎也是公開的秘密了,國際學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金主爸爸。
為了商業利益,招生手段可謂是花樣百出。
不少英國大學被曝跟中介合作,購買學生,雙方都賺得盆滿缽滿。
去年11月,英國媒體衛報的一篇報道調查了20所英國大學,發現由於缺乏正式的監管,有的中介會因為獎勵金故意引誘學生選擇不喜歡的大學和專業。甚至還有中介,會幫助學生偽造銀行檔案以規避簽證規定。
和中介合作,並且支付佣金最多的是格林威治大學,在2022-23年度在教育中介和相關稅收上的支出超過了2870 萬英鎊(2.5億人民幣)。
這筆龐大的支出換來的是全年6572個國際學生前來就讀,平均一個學生的費用是4368英鎊,學費一定比2.5億還要多。
據說,還有大學會直接把這筆費用包含在國際生的第一年課程費用中,每個學生收取 2000 英鎊(18000人民幣)到 8000 英鎊(72000人民幣)不等。
十年前,這個數字僅僅只有 1000 英鎊(9000人民幣 ),這些年來英國大學的漲價也是有目共睹。
值得提醒的是,這些學校大多並非是知名院校,像牛劍G5這樣不愁生源的大學,則否認了這筆支出,表示自己從不與中介合作。
鉅額的金錢收益刺激之下,中介就有可能把水平不足的生源送進英國大學。
今年1月 ,英國媒體《星期日泰晤士報》團隊的臥底調查發現,在英國需要全A成績才能進入知名大學課程,有很多國際學生卻可以「直接買進去」。
即便成績嚴重不達標,也可以付出高達38000英鎊的學費,就可以直接讓學生透過「國際預科課程」進而就讀一些英國頂尖大學,這之中包括英國知名的杜倫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
此新聞一齣引發英國教育界譁然,英國教育部立刻釋出宣告,將對招收國際學生的海外教育中介的不良行為指控進行調查。
買賣學生的路徑不止是在中介端。
一些英國大學也會跟生源國所在的大學合作,辦一些我們熟知的2+2課程和專案,從而直接招收學生進入英國上學,一年每個學校都是大幾百上千的送過去。
家長原本以為孩子出國留學總歸是好事,沒想到去了後一個班也都是中國人,作業也聽不懂,代寫都是常事,畢業後可不就只能「花了百萬只能宅家啃老」。
這個時候,輿論就只會怪「留學無用」。
但就像我們一直說的,無用的永遠不是留學,而是怎麼留學。
但這些訊息自會影響大多數人對於英國留學的整體聲譽,與社會對留學生的刻板印象、企業主招聘時的篩選標準、以及家長對留學是否值得的決策息息相關。
若提及一個國家的留學都是「門檻不高」、「水」、「成績很差的才去」,最為受傷的不正是那些真正優質的英國大學和努力的學生嗎?

■我跟某個在格林威治大學的畢業生聊天,他說發現這個學校「給錢就能進。」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進入英國,帶來了財政收入的同時,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Universities UK一項調查指出,超過32萬名國際學生佔到英國大學授課人數的近一半,平均每人每年支付約 17000英鎊的學費。
面對源源不斷帶著現金赴英讀書的國際學生,英國政府一直以來也十分歡迎。
僅2022年一年,英國就發出了超過50萬份的學生簽證,比此前一年多了 23%,也是2019年的兩倍。
如果說國際生對英國的吸引力來源主要是「更多收入」,那麼英國大學除了教育質量外,吸引一批國際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畢業生簽證」(Post-Study Work visa,簡稱PSW)。
國際學生完成學業後可以申請PSW簽證,繼續在英國停留兩年工作或尋找工作,無需由教育機構或僱主擔保,也不需要擔保證書。
PSW 簽證允許持有者繞過正常工作簽證途徑的所有工資和其他要求,從事任何薪資門檻、任何技能水平的工作。
事實也證明,便捷的畢業生簽證確實帶來了更多國際學生。
Universities UK的資料發現,畢業生簽證的吸引力在2019/20年至 2023/24年間增加了60多萬名國際學生入學,為英國經濟帶來了超過 600 億歐元的收入。

■2008-2019年英國羅素大學和非羅素大學收入和收入組成部分變化。

今年,英國政府針對留學生的簽證政策,似乎一直在收緊——
今年1月,攻讀碩士的國際生被禁止攜帶家屬前往英國;連鎖效應之下,英國60多所大學的資料顯示,今年發放的學習簽證數量較往年同期下降 33%,研究生的入學人數下降了40%以上。
今年上半年還一度相傳要取消對留英黨十分友好的「畢業生簽證」。
既然英國政府喜歡國際學生,國際學生也喜歡這樣的簽證政策,為什麼突然又收緊了呢?
一來,英國的生活成本高昂,尤其寸土寸金的倫敦,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就要2.5萬人民幣月租,且房租還在不停上漲,為了生存下去,有些國際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會選擇門檻低薪水低的工作貼補生活。
因此,很多批評者把畢業生簽證稱作「Deliveroo 簽證」,嘲諷他們只能送外賣。

■有人專門分析了畢業生簽證被審查的來龍去脈

二來,許多國際學生實際上並沒有完成學業,尤其是印度和孟加拉國學生的輟學率接近 25%,氣得大學說「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損害了該行業的聲譽」。
還有人去不知名的大學上了一年水碩後,就拿到了兩年的畢業生簽證,把家屬接過來,從事底薪工作。如果順利,其中一些人還拿到了技術工人簽證,一步步獲得永居和公民身份。
這樣的現狀,與英國當時推出畢業生簽證的初衷相悖甚遠——
選出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最有可能成為淨貢獻者的人。
因此,上面這些行為被認為是「濫用簽證」,就在今年的3月14日,英國政府開始審查畢業生簽證。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大多數並不會出現「濫用簽證」的情況。但若畢業後想留英找工作,因為政策的一刀切而被迫回國,則是太可惜了。
針對英國政府對畢業生簽證的審查,在5月14日得出了結果:「沒有證據表明英國畢業生簽證途徑被濫用,也不會損害英國高教完整性和品質」。
新的政策則是考慮將矛頭對準黑中介,國際學生畢業後會面臨強制性英語測試,而那些學生輟學率高的大學院校,則可能失去海外招生的許可證。
我們依稀能感覺到,英國對外的教育方針,正在逐步從早前的開放向緊縮調整。
最近,本身是印度裔出身的英國首相蘇納克,就在社交媒體上大肆宣告:「移民人數太多了,今天我們將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來推翻它,包括禁止海外學生帶家人來英國。」
那麼,接下來去英國留學人數還會繼續暴增嗎?
《南華早報》曾報道,過去三年來,中國優秀學生不再尋求前往英美,歐洲其他國家正快速成為新的留學熱門地。
英國本科申請系統UCAS在5月釋出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本科申請人數近十年來首次下降,從2022年的33660人降至33195人。甚至今年春季英國大學的國際學生招生,也出現了停滯。
2023年愛爾蘭向中國學生髮放的簽證增加了1000多個;前往荷蘭的中國留學生在2022-23學年也成長了 5.3%,達到了5610人;而在西班牙則有12571名中國學生就讀高等教育課程,是2015 的兩倍。
還有德國,公立大學免費,且2020年起德國高等院校認可中國高考成績,申請德國本科成了越來越多中國高中生的選擇,目前有超過 40055 名中國學生在德國就讀,約一半的學生選擇工程相關專業。
在法國,近十年間在法留學的中國學生維持在 2.9 萬人左右,而法國在藝術和數學教育一直處於全球領先位置。

■英國大學迎來倒閉潮?

國際學生用腳投票的結果,就是英國的國際生數量下跌,部分大學搶不到學生,被捲入一股大學倒閉潮
英國大學國際聯絡協會對75所院校的調查發現:
其中90%的院校下一學年的國際申請人數減少,研究生授課課程的申請人數與去年相比下降了 27%,還有超過40%的英國大學今年將出現預算赤字。
而縱觀這場簽證引發的風波,與其說「英國不歡迎國際生」,不如說「英國留學通脹泡沫迴歸正常」。
對於國際學生來說,一個逐漸走向清朗的留學環境,一些真正辦學為先的大學,才是符合長期價值的最優之選。
本文系授權釋出,轉載自公眾號: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