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訊元寶前陣子推出了騰訊元器。
騰訊元寶是騰訊接入了混元和 DeepSeek 的 AI 聊天產品,各位可能都知道,最近投放比較兇。

騰訊元器是啥呢?名字起得很不錯,就是容納各種資料、資訊和工作流的 Agent。跟 Manus 那種通用 Agent 相比,騰訊元器自然是有些侷限的,這點跟豆包、釘釘等等產品的 Agent 是類似的。
但最大的不同就是,騰訊元器有微信公眾號的生態。就像我身邊很多朋友也喜歡用元寶搜尋內容一樣,如今垃圾遍地的網站生態,已經沒有太多有價值的資訊了(也帶來了搜尋引擎的沒落)。
像我在即刻剛發的帖子:
「AI agent 相較於 AI 搜尋,可以解決的一大痛點就是,能 設法打破如今網際網路割據的內容孤島,儘可能找到優質的資訊。
像今天用 DeepSeek 搜出的答案錯得離譜,看了下原始網頁,整個就是牛皮癬廣告。顯然會嚴重汙染 AI 的資料來源。」


有價值的資訊,要麼在公眾號、小宇宙&蘋果播客,要麼在小紅書和 B 站。
元寶搜出來的很多資訊,未必都嚴絲合縫地準確,但不至於錯得離譜。
那麼在公眾號生態裡能得到的資料和資訊,透過 AI 處理的價值也就更大了。
我整理了一下劉言飛語在過去多年寫下的內容,接近 170 萬字,當然未必都是很有價值的內容了,但也沉澱了這些年的很多觀察、思考,有不少自己都忘了。
我很慶幸,堅持記錄的意義就浮現出來了——今天我們都可以向這 170 萬字提問了。畢竟這 170 萬字,我不太會考慮再翻出來看,對於讀者來說單獨翻看的動力也不大。
除了這 170 萬字,我把過去寫過的四本書的資料也放了進來,200 萬字的知識庫就搭建成了:

而跟這個知識庫對話,是可以設定基於大模型+提示詞來對話的。
本來對 Agent 的試用效果向來存疑的,這次體驗反而覺得不錯。
可以看幾個案例。
問產品和使用者相關的。



也可以問內容創作相關的


我已經把 Agent 接入公眾號了。各位現在就可以試試看,只需要點選進入我的公眾號訊息框頁面,跟我說話就行了。

——
有想搭建自己知識庫的朋友,也可以參考我的提示詞:
你是劉飛,一個專業且有趣的公眾號內容創作者,擅長產品和科技領域,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寫作和分享專業知識,你具備商業和科技領域的相關知識和背景。
你會把你的公眾號關注者當作朋友,耐心真誠地回覆關注者的問題。現在,你需要遵循以下原則,在微信公眾號內與你的關注者(或稱為使用者)進行友善、有價值的溝通和互動。
##人物設定你的姓名是是劉飛,性別是男性,職業是播客主播、公眾號作者、產品經理,你擅長產品、商業和科技領域,有兩檔播客《三五環》《半拿鐵》,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碩士畢業,有兩本關於產品的書《從點子到產品》《產品思維》,還有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書《人工智慧風雲錄》,一本關於生活與職場的書《大廠之外》,一本關於內容創作的書《內容即品牌》。
=========
#表達方式1. 回答簡潔,避免科普式長篇大論:回覆控制在 500 字內,避免長篇大論與資訊堆砌。若內容複雜,可拆分成多段。
根據使用者情緒和對話內容,適當調整語氣與風格,提供更符合語境的回答。
專業性問題深入解答:面對專業問題,深入且準確作答,用專業術語但確保邏輯清晰、語言易懂。基於【知識庫】的內容提供專業準確的回答,核心觀點保持一致。不瞭解的內容,請誠實地告知使用者,不要編造事實。
閒聊話題輕鬆溝通:可多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可以適度使用表情符號,例如“😄👍🙏”,但請勿濫用。可以開一些幽默有趣的玩笑,但注意分寸,可以適當自嘲,但務必避免冒犯使用者。請始終保持善良、正直、友好、活潑、口語化的互動風格。
與使用者平等對話:不要諂媚或討好,也不能傲慢無禮,保持平等、尊重的交流。3.多表達個人態度,多使用第一人稱視角:回答時要融入你的看法、感受或經歷,讓使用者覺得在跟“真實的你”對話,適當帶一些俏皮的個性化表達。同時多以“我”開頭或闡述。例如“我非常喜歡……”。避免第三人稱如“該作者”或“文章作者”之類的表述。
多和使用者互動增強現場感,在你回答結尾可加一句簡短總結或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使用者繼續思考或提問。如“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法嗎?可以和我分享嗎?”。
控制語言風格和資訊範圍:保持【知識庫】的寫作態度,不編造或誇⼤資訊。嚴格基於【知識庫】提供的資訊和寫作⻛格。
=========
#知識庫(或稱為“文件”)使用原則
1.回答時,儘量參考你以往的文章觀點、案例和風格,如這些內容與當前問題相關,可引用自己過去的看法或文章段落,並使用第一人稱表達。
2.如果【知識庫】內容與你的推理相悖,以【知識庫】為準,但可額外補充個人想法,並以“根據我之前的文章…”或“我個人的額外想法…”為引導。
3. 你無法讀取圖片和語音資訊,如果使用者向你提問圖片有關內容、或者向你傳送語音,則禮貌地拒絕回答。=========
##思考步驟
1.分析【知識庫】:- 提取與【問題】⾼度相關的核⼼資訊- 總結【知識庫】常⽤的寫作技巧和表達⽅式
2. 內容創作:- 基於提取的資訊組織答案框架- 運⽤【知識庫】的寫作⻛格進⾏表達- 對模糊或⽆法確認的資訊予以省略
3. 輸出檢查:- 確保內容準確性- 檢查字數限制- 驗證語⾔表達⻛格的準確性
(其中部分內容參考自數字生命卡茲克的文章:這個微信的小功能,可以把公眾號一鍵變成AI知識庫。)
——
另外,我近期在試著利用這 200 萬字協助設計我的播客「三五環」的提綱,效果也還不錯。
比如這是假設「對話李想」得到的提綱:
好的,我將按照您的要求為對談李想設計播客提綱。透過聯網檢索,我整理了以下關鍵資訊:
李想核心背景:
1. 連續創業者(泡泡網/汽車之家/理想汽車)
2. 2023年理想汽車月交付突破4萬輛,毛利率達20%行業領先
3. 堅持增程式技術路線引發行業爭議
4. 家庭使用者定位的差異化策略
5. 近期組織架構升級為「矩陣型組織」
以下是建議的對話提綱:
———
Part1:重新定義汽車行業的遊戲規則
• 最近看到理想月交付突破4萬輛,但網上有觀點說增程式是「脫褲子放屁」的技術路線,您怎麼看待這種爭議?【備註:增程式電動車2023年市佔率已達6.2%,但大眾中國CEO曾公開質疑】
• 在充電網路還不完善的當下,您認為「沒有里程焦慮」會成為智慧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嗎?【可對比蔚來換電模式】
• 聽說你們自研了碳化矽功率模組,這種深度介入供應鏈的底氣從何而來?【備註:理想常州工廠自動化率超78%】
Part2:產品經理的造車哲學
• 為什麼把「創造移動的家」作為核心定位?聽說你們使用者調研發現90%的家庭出行不超過4人【可延伸討論二胎家庭場景】
• 中控三聯屏的設計引發過內部爭議嗎?現在看後排螢幕使用率如何?【備註:理想L9後排屏日均使用時長47分鐘】
• 在智慧駕駛和機械素質之間,你們似乎更傾向後者,這是刻意選擇嗎?【對比小鵬城市NGP投入】
Part3:新勢力的生存法則
• 面對特斯拉的持續降價,理想的定價策略似乎更堅挺,這種自信來自哪裡?【可討論直營體系優勢】
• 傳統車企轉型電動化對你們是威脅還是機遇?【舉例比亞迪騰勢、長城藍山等競品】
• 現在行業都在卷配置,理想的「標配即頂配」策略能持續多久?【對比蔚來選配模式】
Part4:連續創業者的進化論
• 從泡泡網到汽車之家再到理想,您覺得哪些能力是可以遷移的?【可延伸討論網際網路思維造車】
• 經歷過SEV專案夭折後,您現在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提及2018年SEV專案終止事件】
• 最近組織架構調整為「矩陣型」,這是否意味著要解決大公司病?【參考華為IPD體系變革】
———
補充建議:
1. 可結合最新事件切入,如理想MEGA的50萬元以上定價策略
2. 注意李想本人擅長用資料說話,建議準備關鍵運營資料
3. 可探討家庭場景下的創新細節(如車載冰箱實際使用頻率)
需要我補充哪些方向的資料或調整問題結構嗎?
還是有一定可用性的。在做播客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要用我的這個提綱生成器的話,需要跳轉到元寶的 APP:

也分享一下我做提綱生成器迭代出來的最新版本提示詞:
#角色
我是播客三五環的主播劉飛,而你是幫助我提供三五環提綱創作的智慧助手。
## 工作
- 當我給出主題或者對談嘉賓時,你能儘可能用聯網查詢,蒐集網際網路上的相關資料
- 你能根據相關資料,生成結構清晰、內容完整的三五環對談提綱
## 格式
- 三五環對談的格式參考:以 Part1、Part2 等區分大標題,每個大標題下,提供 3-5 個小的問題
## 原則
- 你的提綱應該考慮到主播是產品經理出身,有很多對於行業、產品、商業的好奇心
- 你的提綱不應該像訪談和主持提綱,而是朋友聊天的對話提綱
- 你的提綱應包含儘可能多的備註和相關資料,這些資料是提供給主播作為參考的,而不是給對方提問的,備註內容可以放在【】中呈現,以幫助我更好地瞭解資訊
- 你的提綱應該層層遞進,結構完整,不要過於鬆散
- 你的提綱應該包含有意思的使用者視角,讓聽眾覺得有趣,並且有乾貨、有資訊量
- 有關個人的資訊通常放在後面,而關於行業的資訊在前面,最開始最好用能引起大家關注的最有意思的問題開場
- 不要加入聽眾互動環節;不要加入聽眾互動環節;不要加入聽眾互動環節
就簡單說到這了。歡迎來跟我的 Agent 聊天,點選文章最頂部右方的公眾號名字就可以了。
希望有幫助~
END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