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是清北里最痛苦的存在…

對於瘋狂雞娃的中產父母來說,誰不想培養出一個“高考狀元”,那才是真正的別人家孩子,然而,高考狀元並不意味著未來都能“一帆風順”,往往成績單上的高分,並不能代表著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也能如魚得水,成為高考狀元之後的人生可能並沒有想象得那般美好,比如本文的主人公就自曝尷尬現狀:北大後人生都是下坡路……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名校生的選擇,其實比普通小孩更狹窄。
很多人可能都不信。
最近看了一檔北大教育學院的林小英教授的節目《成為狀元十年後》,在裡面她和10年前的各省卷王聊了聊人生軌跡。
很感慨。
有一個2014年的江蘇省理科狀元,當年從村鎮中學考上了北大分數線最高的光華學院,但畢業之後沒搞金融、沒去投行、沒有年薪百萬,混來混去成了一名自由職業者。
他說,自己從世俗意義上就是個徹底的loser…
原本,他大學是想選新聞,喜歡。但當拿下了全省狀元之後,幾乎身邊所有的聲音都在勸他選賺錢的熱門專業,不要「浪費」自己的高分。
而那一年,中關村創業的氣氛如火如荼,隨便一家咖啡館裡,開口閉口談的都是幾個億的生意,誰都覺得,學金融年薪百萬不是夢。於是他在採訪的記者勸退下妥協了,放棄了原本的理想選擇了生活的現實…
然而,當他2018年走出校門,金融卻從朝陽變夕陽,同樣一條中關村大道,上億的故事早已煙消雲散。
他當年的高分優選就變得很滑稽,百萬年薪沒有到手不說,花了八年時間走彎路,最後還是做了記者、搞了播客。
人生,一聲嘆息。
高考統招進來的各省卷王,往往是清北最容易平庸的一群人。
原因不是因為智商不夠。我們必須相信高考篩選的能力,清北萬里挑一,篩出的尖子生必然既聰明又努力。
為什麼他們畢業後大部分都泯然眾生?有人奮鬥十年買不起北京的房,40歲失業為養家餬口發愁?
我覺得是因為:大部分卷王在進入清北之前,都沒想過自己到底要什麼。
尤其是那些埋頭刷題刷出來的尖子生,很多都是在清北招生官上門的時候,才開始有機會思考選清華還是選北大。至於專業?簽約的時候,那一欄可能都是空白的。
很多學霸的人生,都來自於「周圍的選擇」——
比如,父母的選擇。
爹媽會從就業角度考慮,讓小孩選擇一些當下熱門、好找工作、賺錢多的專業。
前兩年有一部《真實成長》教育紀錄片,跟拍的主角之一週子其,就是在教授父親的「建議」下,放棄了從小就喜歡且擅長的歷史,選擇了北大光華學院…
比如,網友的選擇。
四年前農村留守女孩兒鍾芳榮,以高考文科676分成了「全村的希望」,校長帶著50多名老師,開著9輛車進村放鞭炮。
全網90%的人建議她選賺錢的專業,學金融、學計算機,進光華學院。結果她選了北大考古,搞得網友痛心疾首、如喪考妣。
很奇妙。現在全中國家長最熱衷的事兒,就是帶小孩逛博物館,強硬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如果聽到小孩大學想報考歷史專業,能把孩子打暈…
說回兩個學霸的結果——
沒有乖乖聽網友安排,最終選擇了考古文博學院的鍾芳榮,當年就一舉成了考古界的團寵,收到了教授贈書、考古研究單位的一大堆禮物;
大學四年參與了賈湖遺址挖掘、作為文物推廣員上電視,畢業校招進了敦煌研究院…
而年少就一路高光的周子其,權衡利弊選了北大光華學院,感受了一把來自天才的暴擊後,又去哥倫比亞大學讀研深造,畢業後回國進了一所教育機構當老師——
這是學霸用履歷和聰慧,能換來的最賺錢的工作。
結果,入職還沒滿一年就遇上雙減,3000萬機構老師面臨失業,名校生所謂的最優選擇遭遇挫敗,年少的高光至此已經奄奄一息。
原本想輕鬆站上人生巔峰,沒成想到被時代的波濤洶湧瞬間淹沒。
一個聰明人太現實,很容易遭到小聰明的反噬;當尖子生都站在功利角度上做選擇,就會讓整個賽道都變得平庸。
結果大家其實早就看到了。北大畢業應聘城管,一個銀行櫃員的工作,清北和耶魯打破頭在搶…
名校學歷的過剩,抹殺了高考狀元最後一點兒光環。
對未來缺乏目標,對於目標缺乏篤定,被世俗的成功觀圍困住了理想,讓他們陷入了一種集體性平庸的狀態。
清北之下,盛名難副。
那些非高考統招進清北的競賽生、保送生,是清北之名的擔當。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天賦異稟、高智商,而是因為目標明確。從小就搞五大奧賽並且能堅持下來、成績優秀的,大多都很清楚自己的天賦所在,數理化任一條路,都走得輕而易舉…
而高考卷王意味著什麼?主要是聽話。
前兩天有一個江西的老師,因為理科前三名的學生沒有聽他的話,報考清華北大,而是選了喜歡的專業,氣得原地發小作文解散了群聊。
全網都罵,罵到學校處分了老師。
平心而論,當一個人無法確定人生方向的時候,選擇清北無疑是穩妥的方案,做網紅現在都是清北最容易變現,掛個校名就有人看…畢竟中國人對這兩所大學的崇拜,是刻在骨子裡。
但這樣的成功往往上限很低,卷王最強的能力只有刷題考試,最終選擇做自媒體,很多人只能分享學霸筆記…
前兩年北大文科生基本人人考教資,不是因為喜歡教育,而是因為當輔導老師掙錢多,有個技能傍身就有條人生後路。
他們都是中國NO1的大學,費盡心機收集來的尖子生,卻被困在了所有人都認為「對」的選擇裡。
很多高考狀元都知道,自己的人生困境,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而是起手太高端了。名校學歷是他們下不了的高臺,就像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如果沒有讀北大,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潛臺詞是,就算失敗了也不怕。
但讀了北大不一樣。
親戚朋友有多少雙眼睛盯著你,把你捧上明星般的高臺,當成激勵下一代的榜樣般的存在。外在的崇拜困住了你,讓你無法隨心所欲,必須按照他們想象中的樣子發展…
被無數雙手操控的一個乖學生,跟著所謂的「成功者經驗」後面一路吃土,想不掉入庸人的陷阱之中都很難吧…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