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韓國又出爆款戀綜!Netflix推出的新韓綜《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下文簡稱《母胎單身》),對準一群特殊的主角——從出生起就沒嘗過戀愛滋味的“母胎單身”。12名平均年齡27歲的母胎單身者,在同一屋簷下共同生活9天,並透過系列互動任務與配對約會,試圖建立人生中第一段戀愛關係。
節目中的男女嘉賓都算得上高學歷精英、行業佼佼者,不少人外形頗為出眾,卻因各種原因單身。節目既保留傳統戀綜的曖昧與心動,又因參與者的第一次戀愛而形成差異性看點。節目雖以“脫單”為目的,卻在無形中論證了——真正需要矯正的並非單身狀態,而是將婚戀視為人生必選項的單一價值觀。
文|曾於裡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韓國又出爆款戀綜!Netflix推出的新韓綜《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下文簡稱《母胎單身》),對準一群特殊的主角——從出生起就沒嘗過戀愛滋味的“母胎單身”。12名平均年齡27歲的母胎單身者,在同一屋簷下共同生活9天,並透過系列互動任務與配對約會,試圖建立人生中第一段戀愛關係。
節目中的男女嘉賓都算得上高學歷精英、行業佼佼者,不少人外形頗為出眾,卻因各種原因單身。節目既保留傳統戀綜的曖昧與心動,又因參與者的第一次戀愛而形成差異性看點。節目雖以“脫單”為目的,卻在無形中論證了——真正需要矯正的並非單身狀態,而是將婚戀視為人生必選項的單一價值觀。
文|曾於裡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韓國又出爆款戀綜!Netflix推出的新韓綜《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下文簡稱《母胎單身》),對準一群特殊的主角——從出生起就沒嘗過戀愛滋味的“母胎單身”。12名平均年齡27歲的母胎單身者,在同一屋簷下共同生活9天,並透過系列互動任務與配對約會,試圖建立人生中第一段戀愛關係。
節目中的男女嘉賓都算得上高學歷精英、行業佼佼者,不少人外形頗為出眾,卻因各種原因單身。節目既保留傳統戀綜的曖昧與心動,又因參與者的第一次戀愛而形成差異性看點。節目雖以“脫單”為目的,卻在無形中論證了——真正需要矯正的並非單身狀態,而是將婚戀視為人生必選項的單一價值觀。
文|曾於裡

這幾年,國內外的戀愛綜藝井噴,這股熱潮起源於2017年韓國戀愛綜藝《心臟訊號》。幾名素人青春男女在同一屋簷下共同生活一個月,遵循特定遊戲規則嘗試尋找真愛,演播室內的明星觀察團猜測他們的感情走向。節目一炮而紅。

之後韓國戀愛綜藝開始從不同角度切入敘述。《單身即地獄》凸顯出“大尺度”,俊男美女被困“地獄島”,逃離方法只有一個:每晚與某人成為情侶;《換乘戀愛》讓已分手的情侶重新合宿;去年討論度很高的《戀愛兄妹》引入手足關係,四對兄妹/姐弟隱藏身份共同生活,親情與愛情雙線交織;去年播出的《終於愛》則聚焦50歲以上的單身男女的戀愛……
2019年“中國版《心臟訊號》”的《心動的訊號》(購買了韓綜版權)開播後,國內戀綜扎堆湧現。有聚焦20歲群體的《怦然心動20歲》,有面向30歲以上熟男熟女戀愛的《半熟戀人》,聚焦離異人士的戀愛再出發《春日遲遲再出發》,也有離異女明星與素人男嘉賓展開約會戀愛的《怦然再心動》……

國產戀愛綜藝
《心動的訊號》劇照從戀綜的扎堆程度,可見市場對這一型別的強勁需求,愛情是永恆的話題。戀綜介於真實與夢幻之間,素人嘉賓的身份賦予節目真實感,但規則設定又構建了超現實的戀愛沙盒。節目像一個安全的港灣,讓觀眾不用承擔現實風險,就能重新感受心跳加速的滋味。
優質的戀綜甚至比偶像劇更好看。偶像劇裡,主角的感情線往往循著大眾期待的軌跡發展,男女主角終究是一對;戀綜裡,每個嘉賓都可能是故事的主角,有多種配對可能。觀眾不僅能觀察單向心動,還能見證競爭、猶豫、轉移等複雜心理變化,觀眾時而因嘉賓的默契而雀躍,時而為嘉賓的錯過而惋惜,情緒的跌宕起伏比偶像劇還抓人。2018年《心臟訊號2》就因此火遍中文網際網路。
戀綜多了以後,各種問題很快出現。比如形式的雷同,模式幾乎都是幾男幾女被拉到豪華別墅或度假村,在限定時間裡共同生活;嘉賓人設的套路化同樣明顯,觀眾剛記住這檔節目裡的“溫柔男”“鄰家女”,下一檔節目裡就會出現一個幾乎一樣的角色。此外,嘉賓的塌房問題頻現。一些素人嘉賓想借著節目熱度轉型網紅,還沒播完,就被前任“錘死”。比如國內2022年就出現母胎單身戀綜《沒談過戀愛的我》,創意很好,但男嘉賓接連塌房,在節目上演“母胎單身”,節目外卻是“海王”,觀眾怎麼投入?還有很關鍵的,就像都是偶像劇,好的與壞的有云泥之別,好看的戀綜與難看的戀綜天差地別。國內不少戀綜就像國內低劣偶像劇:嘉賓沒魅力,策劃爛,沒張力。所以節目一個又一個,播了一季又一季,討論度還不如韓國戀綜高。
韓國戀綜也面臨審美疲勞問題,製作方力求“5%的創新”(在傳統的模式與套路上,進行適當的創新,以保持觀眾的吸引力),主要從戀綜的參與者入手。這一次聚焦母胎單身群體的第一次戀愛,嗑糖仍是節目的首要看點。
雖然都是戀愛,但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第一次的戀愛。所有舉動都源於內心的直接衝動,而非經驗積累的策略。想靠近又怕唐突,想付出又怕多餘,說錯話時的窘迫,做錯事時的慌亂……每個笨拙的瞬間都在洩露真實的自我,讓觀看者輕易就能代入自己曾經的青澀。

綜藝《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截圖
比如節目中,女五號(以嘉賓出場順序稱呼)因為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一直對親密關係有恐懼,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向男一號表達了好感。男一號極度的社恐,一直有一種沒由來的羞恥感,他的心儀物件是女二號,他不懂得如何拒絕女五號,一再選擇逃避。之後就發生了尷尬的一幕:在一個選人約會環節時,女二號已經被選擇,男一號完全不懂得掩蓋失落的情緒,他直接問剩下的女嘉賓“誰還沒收到”,其中就有女五號。於是他向她發出邀約,女五號覺得非常丟臉和受傷。失敗的約會結束後,男一號回到房間躺在床上痛哭了很長時間。
他因讓對方陷入難堪而哭,因自己笨拙的逃避與敷衍造成的傷害而哭,這是初涉愛戀時的特質:對“不喜歡”的坦誠到不會偽裝,對“傷害人”的鈍感與敏感同時存在。喜歡一個人與傷害一個人,都會讓心這麼痛。後來經歷得多了,多數人慢慢就變得冷靜甚至冷漠,不會因為無心傷害一個人而痛哭,甚至連愧疚或難過都不會有了。在那些充斥情場高手的戀綜裡,是看不到這一幕的,這是《母胎單身》的一個獨特性。
第一次笨拙戀愛的看點之外,《母胎單身》能夠引發廣泛共鳴的,還有“母胎單身”本身。
製作方從4000多名報名者中精心挑選出12位母胎單身者。女嘉賓們外形條件都很優越,男嘉賓男一號顏值稍高(女嘉賓們第一印象最好的就是男一號),其他的就是都有五官而已。但參與者普遍高學歷,並且職業不錯。比如男嘉賓裡有外科醫生,有3D特效設計師,有國防企業的職員,有會四國語言的國際行銷人員……在傳統認知裡,條件不差的一般是不愁找物件的,他們怎麼就單身了?

綜藝《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片段
節目契合了時代單身社會的潮流——選擇單身或不處於穩定戀愛關係的人越來越多。譬如2024年,韓國家庭戶數2391.4851萬戶,一人戶家庭佔比達到驚人的41.5%,為993.56萬戶。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年輕一代更加強調自我實現和個人空間,他們更願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學習、興趣愛好等方面;而隨著性別平等意識增強,兩性對伴侶的期待值同步上升,匹配難度增加,不少人寧願保持單身也不願降低標準……節目至少是幫助單身者澄清了一點:單身的人並非不優秀,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主動選擇單身。
也有一些年輕人因為其他原因(並非不優秀)而主動或被動單身,節目中12名母胎單身者基本上都涵蓋了。
有的是社交恐懼型,獨處時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一旦進入社交情境,生理層面的應激反應干擾正常的社會功能。比如男一號,“硬體還行,軟體還是win98”,他透露自己曾和喜歡的女生牽過手,原來是大家在教會禱告時的手牽手。

有人是完美主義者,在擇偶時會設定一系列具體且嚴苛的標準,對方稍不符合立即PASS,他們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完全契合的人選。比如有“戀愛HR”之稱的女三號,講話直言不諱,討厭對方的喝水姿勢就是拒絕他的理由。
有人遭遇過心理創傷。女一號因為曾經經歷跟蹤、騷擾和惡意謠言等創傷事件,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性產生懷疑,選擇成為一名“宅女”;女五號將對父親的失望投射到其他男性身上,認為男性不可靠、缺乏責任感,進而對與男性建立親密關係產生抗拒。
還有一種很普遍的型別,因為環境、工作等原因,缺乏與異性接觸的機會。比如節目中好幾個單身學霸,因為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專注於學習,社交圈層單一化;男三號從小就移民巴西,大學畢業後回到韓國後因語言不通和文化差異,而無法馬上融入群體……
節目對於母胎單身的性格成因不流於梗概式介紹,而是在之後的場景中得到詳細體現。原本戀綜中設定的常規戀愛環節,在這些嘉賓變成了“錯誤示範大全”,以至於觀眾調侃嘉賓是“憑實力單身的”。
比如團體活動是展現魅力的舞臺,節目組安排首次集體去滑冰,為了製造一些肢體接觸的機會。《母胎單身》卻演變成社交隔離。男生問男生要不要幫忙系冰鞋,女生則幫女生系,男生湊一塊滑,女生湊一塊滑,面對女生滑得跌跌撞撞時,男生們也“不為所動”……彷彿這是體育綜藝,而不是戀綜,觀察室嘉賓哭笑不得。

綜藝《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片段
又比如我們經常聽人解釋,母胎單身的原因是社恐。旁人並不見得真的理解,因為“社恐”標籤濫用了,很多自稱社恐的人也戀愛了,怎麼就你還單著?《母胎單身》揭示了極端社恐的狀態。男一號一開始完全不敢和人眼神交流,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差。女生問他對自己的第一印象時,他想表達對方英氣,卻說她“盛氣凌人”;獨自躲在房間裡反覆聯絡,如何溫柔地稱呼女方的名字;與喜歡女生的第一次約會,隨身攜帶著筆記本,上面寫著要提問女生的問題,不然他會腦子短路,不知道該問些什麼……
有些嘉賓人並不壞,但腦回路很“奇特”。女一號最初的理想型是男二號,第一次單獨約會時,她向男二號表達自己投票給了他,男二號的反應是沉默,一邊開車一邊說“有點讓人混亂”,女方問他是否有想問她的問題,他的回答是“畢竟我們沒聊太多”;兩個人的這次約會,女生的感覺不太好,但男二號的後採說,“對方可以很聊得來,一來一往”,觀察室的嘉賓都無語了“哪裡聊得來了”。女一號有了其他心儀物件,委婉告知男二號不要投票給她,以免浪費了機會,男二號還是投給她並赴約。女一號感到很意外,後採時擔心自己沒有拒絕清楚,但男二號的後採又完全誤讀了女生的意思,“雖然她沒有直說,但我很高興,她表現出感謝我去找她的樣子”……就很難評,您單著真不意外。
很多觀眾看戀綜,是為了學習“戀愛技巧”,《母胎單身》沒有多少正面技巧可言,但它的“戀愛錯題集”,倒也為觀眾提供了反向學習素材。觀眾審視這些互動陷阱,間接積累情感經驗,避免重蹈覆轍,正所謂“在錯中學”。

綜藝《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片段
戀綜能夠吸引觀眾看下去,還在於它的巨大懸念:誰和誰配對成功?在《母胎單身》裡,觀眾也會好奇:誰能成功脫單?觀眾看得內心悲觀——嘉賓特別是女性嘉賓,根本就很難在如此有限的選擇裡,完成脫單。
這是戀綜普遍存在的配對困境。節目組透過封閉環境、限定人選、預設環節等手段,讓嘉賓們完成配對任務。但嘉賓的接觸物件僅限於節目組篩選的幾位候選人,嘉賓面臨的不是是否要戀愛,而是必須選擇與人配對,有點類似在缺貨的自動售貨機前,只能從剩餘商品中挑出相對不討厭的那一個,與真實婚戀中的主動篩選存在本質區別。一旦脫離鏡頭和劇本,這種速配愛情如同溫室花朵,經不起真實世界的風雨。所以,一眾戀綜裡成的情侶那麼多對,但走到最後的,寥寥無幾。

綜藝《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片段
在其他戀綜裡,這種配對矛盾不會得到顯性體現,因為節目裡的男女嘉賓大多勢均力敵,也是“戀愛高手”,嘉賓會在節目中“表演甜蜜”,觀眾心甘情願“被騙”,嗑糖要緊。
《母胎單身》的配對矛盾很刺眼。一方面,戀愛新手更多是“自曝其短”,還沒有“表演甜蜜”的演技。另一方面,節目中的女性嘉賓,總體比男性嘉賓優秀很多,直白點說,他們配不上女嘉賓。女嘉賓們不僅僅顏值更高,她們對於愛情更加勇敢、坦率。比如女二號喜歡男三號,就直接表達,努力爭取,失敗了也不會覺得可惜。女一號和女五號對於親密關係都有過陰影,但有好感的物件,她們也會“打直球”……相形之下,男嘉賓要麼是笨拙與被動,要麼表現得衝動和魯莽,比如男三號和男二號為了爭取女一號的關注而拼酒,男六號甚至因為男五號和女一號聊天太久而發火。誠然,第一次戀愛的笨拙是能讓人聯想到初戀的美好,但如果男嘉賓長時間的“幼稚”,也讓觀眾替女嘉賓感到心累。
究竟是節目組沒有選擇好男性嘉賓,還是節目中的男女嘉賓反映了韓國兩性的現狀?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恰恰是男女雙方的不平衡、不匹配,這檔幫助母胎單身“脫單”的節目反而是在為單身做辯護——如果只能在不合適中的人做選擇,那還是單著吧。就像女三號與女一號在夜談中時說的:“你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孩子,那都是上天決定的,只有男人,是可以自己選擇的……我希望你別隻因為想談戀愛,就失去自我,強迫自己變成另一個樣子。”

綜藝《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片段
雖然單身的人越來越多,但不必諱言,社會對於單身人士還是存在偏見,一些單身者一邊選擇單身也一邊焦慮,背後是一種刻板的時間表思維——彷彿人生必須按部就班完成戀愛、結婚、生育的標準化流程。這種社會時鐘的壓迫性催促,容易讓人將“脫單”異化為目標本身,而忽略了親密關係的本質是雙向選擇的情感共鳴。在性別發展不均衡的環境下,當潛在伴侶的成熟度、價值觀或生活能力存在明顯落差時,勉強適配帶來的消耗感遠超單身時期的孤獨感,就像穿不合腳的鞋,每一步都是疼痛,還不如赤足行走來得輕鬆。
高質量的單身,遠勝於低質量的湊合。所以,脫單與否並不重要,捍衛自我價值、捍衛讓自己快樂自在的生活方式,才是重要的。

排版:球球 / 稽核:小風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