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今年特朗普上任騷操作不斷,英國留學的機會來了!
據“爸爸真棒”統計,今年中國學生收穫469封牛劍錄取,不僅比去年高出37封,更是重新整理了歷史新高,自2018年以來暴漲364%!英美同申已經成為大多數孩子的“必選項”。


* 本文以第一人稱呈現
但是實際上,在做出這個選擇時的我像大多數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一樣,一頭霧水,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拉著行李箱,耳機裡放著《經濟艙》,站在了英國的土地上。

但非要說的話,選擇英國留學的契機也是為了逃避高考,想選擇一條相對更簡單的路。但是世界上沒有捷徑可走。獨自求學並沒想象中那樣容易,不像廣為流傳的那樣住高階公寓,輕鬆完成課業,晚上party白天曠課睡覺。
相比之下,我對英國的第一印象是,乾燥的空氣,陌生的語言和獨立面對生活的恐懼。

一年幾十萬上英國非G5大學,值得嗎?
我本科在利茲大學讀傳媒,網際網路上常見的言論是:非G5的學校根本不值得花幾十萬去上。
沒有人能否認G5的客觀優勢,但是並非要去G5學校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留學體驗。我最初在利茲和杜倫的offer中猶豫了很久,最終選擇利茲的原因是它更城市化一些。
聽起來很兒戲,但是留學本就是體驗和學業參半,選擇一座能讓你精神不崩潰的城市也很重要。除了G5以外,英國其他排名靠前的學校也可以同時滿足學歷提升和體驗拉滿兩個要求。
當別人用QS排名衡量你的選擇時,你要用“一年後的自己是否喜歡現在的決定”來回答。

■ 利茲大學校園的傍晚

四年英本+英碩:英國留學究竟水不水?
那麼回到最老生常談的話題:英國留學到底“水”不“水”?
其實我並不位於“一年英水碩,一生英倫情”的主要攻擊範圍內,因為我是英本英碩,和一年碩在體驗上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但就英國留學而言,你要說“水”吧,其實是挺“水”的。
因為英國大學的課時少,我本科時一門主修課加上兩三門選修課,每門課一週都有一節Lecture(大課)和一節Seminar(研討課),總的算下來一週也就六七節課。和我在國內讀大學的朋友密密麻麻的課表比起來,確實看起來很輕鬆。
但你要說它課少就是因為“水”,那也有些冤枉它了。
英國大學的核心邏輯是“自主驅動式學習”,也就是自學。以我的專業為例,每週正式授課時間僅6-8小時,但學校建議的自學時間是34-50小時。教授們掛在嘴邊的話是:
課程設定上,Lecture是“拋磚”,Seminar是“引玉”,而Office Hour(一對一答疑時間)則是我們迷路時的方向牌和加油站。

■ 利茲校園內的秋景
在每節大課開始前,我們被要求讀完本週對應的文獻再來上課。我剛到英國時還在過語言關,搭配翻譯器也從來沒辦法在課前讀完。還因此感到很愧疚,在課上不敢和老師對視,害怕被發現我“沒完成作業”。
直到有一次在研討會上,老師詢問一個本地學生對某篇文獻的看法時,她直截了當地說她根本沒開始讀,而老師竟然只是笑著告訴她:“You must have had a great weekend.”(你一定度過了很愉快的週末)。全班都笑了起來。
課後我去問老師,課前沒有讀完文獻是被允許的嗎?她十分驚訝,並告訴我,沒有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重要的是學生擁有自己的節奏,並在需要時尋求她的幫助。我這才明白,原來她的角色是“幫助我的人”,而並非監督我的人。
在英國學習,重要的是掌握好自己的節奏,並向外索取學習資源。
不過這都是我英本的學習經歷,有些網友也經常強調這一點,並不說英本“水”,而是針對英國的一年制碩士。而當我讀完本科再讀碩士時,才發現“水碩”的罵名背後,是大眾對英國學制的根本誤解。
我來到倫敦讀研,坐到教室裡才發現,除了和我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之外,還有許多已經工作多年的中年人重返校園。
我好奇地去詢問他們為什麼辭職來讀碩士,是為了繼續豐富簡歷以謀求更好的生路嗎?我的同學笑著搖搖頭,她說她是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從零開始瞭解一個新的領域。這聽起來很不功利,非常隨性。這是因為英國的一年制碩士就像一件精美的教育商品,需要的人就可以申請來獲取購買它的資格。
因此這件商品也以最短的時間濃縮了精華,讓消費者能夠花費最少的時間成本來獲取知識。它的出發點本身就不是為了提升個人在求職市場上的競爭力。

■ 街邊學生樂隊演出
我在利茲讀本科時和我的外國同學聊天,他們聽到我要繼續申請碩士時都很驚訝,甚至集體鼓掌慶祝我決定在學術上繼續深造。我也驚訝,問難道你們都不打算讀研嗎?得到的答案都是yes,他們準備直接去工作。因為以他們現在的本科學歷,已經足夠他們找到滿意的工作。
而在我的思維裡,彷彿讀完本科就應該拼盡全力再去拿到碩士學位,這樣才能夠更具備就業競爭力。英國的碩士學位之所以在本土顯得如此“不功利”,本質上的原因還是英國和國內就業市場的差異。
人們之所以認為英國碩士“水”,是因為花費了巨大的經濟成本卻好像無法得到同等的功利性回報。而英國的碩士在本土環境中只是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接觸知識和學術領域的選擇。
英國碩士的設計初衷本就不是求職跳板,但當國際學生付出幾十萬成本時,誰又能真的不期待回報?這種制度與需求的錯位,才是“水碩”罵聲的根源。
當然也會有人說,英國這一年制的碩士,一年裡也未必能學到什麼。這麼說也沒毛病。因為在任何的學業平臺中,我們都存在“學不到任何東西”的可能性。那為什麼只說英國“水”呢?
如果是因為英國只有一年, 那就很荒謬了。
-
首先,一年制的碩士並不是英國獨有,新加坡、香港都有一年制的碩士學位。
-
其次,如果一年碩士是“水”,那用三年做同樣的事就“不水”了嗎?我始終覺得,“水”的本質是人的態度,而不是制度的原罪。

■ 利茲大學校園樂隊演出

沒有來英國讀書的掙扎,
就無法形成我現在穩定自信的核心
對比英國大學和國內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我認為各有優劣,但是我在英國學習,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純粹”,也可以說自由。
在學習上,雖然語言不通,但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專注自己的進步,我可以盡情利用所有學習資源來為自己服務,我被允許自私,也被允許專注,不需要參加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或捲進複雜的校園人際關係。
在生活上,雖然自己購置生活用品,買菜做飯很累,但是佈置好自己的溫馨小窩,做出自己喜歡的飯菜也很有成就感。
在社交上,雖然獨居很孤獨,也沒有國內多人宿舍熱鬧的煙火氣,但是我學會了在寂靜中和自己相處,我可以隨時沉浸在自己喜歡的音樂裡,思考我靈魂的底色。
回到前文提到過的,去除掉功利性的想法,我在非G5的兩所母校都學到了什麼?為什麼在經歷了糟糕的天氣,經常罷工的交通和頻繁的種族歧視後,我仍然不後悔來英國學習,並時常感恩當時的自己做出了這個選擇?
英國留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提前完成了成人世界的入學禮。

■ 聖誕節和室友們一起佈置的公寓
我前文中提到剛到英國時,撲面而來的不是新鮮感,而是面對獨立生活的恐懼。有人可能會疑惑,恐懼?不應該是開心嗎?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個情節,一位在肖申克監獄服刑超過50年的老囚犯出獄後自殺了,另一個角色瑞德對此的解釋是: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它們;後來你習慣了它們;最終你依賴它們。這就是體制化。”
雖然這個例子有點誇張,但確實符合我剛到英國的心境。在熟悉的環境裡習慣了按部就班,有人督促的生活, 乍一下被扔進舉目無親的陌生世界,我幾乎和電影中的老囚犯一樣被空虛和無所適從完全淹沒。
沒有老師帶著我認識新的同學和室友,如果我不自己邁出家門,主動參與社交活動,我就會面對完全0社交的狀態。如果不自己鼓起勇氣去問教授問題,或者用英語和同學交流,我就會一直適應不了語言,然後被學習任務壓垮。
我最初和很多留子一樣天天哭著給家裡打電話,後悔自己為什麼要來這裡沒苦硬吃。但是現在我明白,這些痛苦不是無中生有的折磨,而是我成長的必修課。沒有初到英國的掙扎,就無法形成我現在穩定自信的精神核心。
這個時代最奢侈的成人禮,不是名牌包或環球旅行,而是被扔進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在語言、文化、學業的三重暴擊下,被迫長出屬於自己的生存法則——這就是英國留學給我的終極禮物。就像老友記第一集裡Monica的名言:
本期福利
新增小助手,領取英國留學資料包↓
1.英港申請寶典
2.牛劍通識讀本全套
3.英國名校申請要求

作者招募&投稿:caohuiying691065
文章轉載:yan1099361479
家長入群:zhenbang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