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員工,根本不敢讓老闆知道自己會用AI

提問。如果AI能讓你的團隊,兩天干完一週的活,你是什麼反應?

我猜,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可能會挺高興的。但你的員工,可能不會開心。甚至有點慌。因為,他們猜得到你的下一句話:
太好了。那剩下的三天,我們把下週的活也幹了吧。
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者多勞”,從表揚變成了詛咒。你幹得越快、任務越多。效率最高的人,反而成了“還有餘力,還能再壓一壓”的人。
於是,大家開始“裝傻”。
一份報告,明明用AI輔助,2個小時就能寫完,但一定要等到下班前再交。還時不時皺眉頭嘆口氣,表現出足足8小時的艱辛。明明會用AI做表格,但老闆問誰會的時候,卻都默不作聲。
千萬別讓老闆知道,我會用AI。要不然,我的工作量,就得翻倍了。
AI提效,就這樣成了一場“迫切推廣”和“假裝不會”的奇怪博弈。
怎麼辦?有人想出了一個特別聰明的方法。
他說,我給員工們,設定了一個“摸魚時間”。
什麼意思?
這個人,叫卡茲克,是AI媒體“數字生命卡茲克”創始人,也是我們新欄目“新物種”的嘉賓。2023年,當他在某公司做設計負責人的時候,也想要推廣AI。
他把小夥伴們召集在一起,說同志們,AI來了,效率一定會提升。所以之前4天的排期,我們縮短到3天。同事們面面相覷,氣氛一下子冷了下來。果然,又是熟悉的“提效=壓榨”那一套。
但是……卡茲克話鋒一轉。
未來半年,這個3天的排期不變。意思就是,在未來這半年裡,如果你真有本事,用AI把活1天干完,那剩下2天,就是你的摸魚時間。
真的?你是說,只要我活幹完了,就能在公司玩兩天?
對。你想幹啥都行。看抖音,刷小紅書,都行。只要你別公放看電影,因為那會打擾到大家。因為這兩天,是你憑自己本事掙來的。我絕不打擾,也不會給你派新活。
(圖片來源:劉潤影片號)
有這好事?一下子,辦公室就“炸”了。
剛剛散會,他們就一溜小跑,去研究Chat GPT,研究Mid journey……群聊訊息從零星幾個,成了99+。甚至吃著吃著飯,想到有什麼能最佳化的提示詞,就趕緊回來試試。抓緊,抓緊。活幹完,剩下的時間都是白賺的。想幹嘛就幹嘛。
既然大家怕“幹得快=幹得多”,那就讓“幹得快=玩得爽”。
不錯。可是,如果從老闆的角度琢磨一下,這麼做雖然大家開心了,但公司的整體產能似乎也沒有增加啊。圖什麼呢?
不是的。卡茲克說,當你習慣了AI這種高效的工作方式,你就回不去了。就像你有了Excel整理資料,就絕對不會用紙筆一樣。而且,雖然有了多的時間,但畢竟人還在公司。你也不太好意思全部摸魚,肯定會研究更好的工作方法,多做一些事情。
整體下來,團隊的產能肯定增加。而且,比你強行推廣,增加的多得多。
這個方法,是不是聽起來很簡單?
是的。有時候,很多管理的好方法,就是這麼簡單。他只是回答了所有員工,在接受“提效”之前,心裡都會問的那個問題: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當員工因為提效被獎勵,他就會提得更起勁。而當員工因為提效被榨乾,他就會學會“藏一手
但是,光有獎勵就夠了嗎?如果員工覺得,學習AI本身就很麻煩,怎麼啟動第一步呢?
卡茲克又給我們舉了個例子。
他曾經給一些影視和遊戲公司,提過一些如何用AI提效的建議。怎麼搞呢?直接開會說,給大家介紹AI軟體,讓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嗎?
不是。他選擇,先找痛點。
我知道你工作很忙,也知道你不喜歡被強壓著用新工具。我們先聊聊,你目前工作裡,有哪些事,讓你特別頭疼,但又不得不做。
大家立刻開始吐槽。很多人說,是建模。尤其是細節。一個怪獸的模型,80%的時間,都浪費在吭哧吭哧地,用手去搓那些鱗片、牙齒、皮膚紋理的小細節上。這根本不是創作,純純的體力活兒,把人逼瘋了。
痛點找到了。接著,才是準備推廣AI。
他選了Triple.AI和混元3D兩個軟體,開了個演示會。老師們,我們找了幾款AI工具,似乎可以快速解決一部分建模的問題。這樣,各位就能把寶貴的精力,放在創作上了。你們看看,有沒有用?要不要試試?
設計師們邊看,邊交頭接耳。好像真有點意思。很快,他們就開始在工位上研究怎麼用AI建模了。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力。
整個過程,決策權始終在員工自己手上。AI提效,不再是任務,而是遞過去的武器。
說到這裡,我發現,其實問題還是那些問題。只不過,在AI時代,它以一個新的方式,出現了而已。
很多管理者,仍然習慣用焦慮和恐懼來驅動人。
“淘汰你的,不是AI,而是會用AI的人。”這句話,相信你一定從很多地方,都看過。而且,它還經常會成為管理者激勵員工去用AI的說辭。可是,當一個人本身就很累、很焦慮的時候,你繼續強加焦慮,得到的就不會是動力,而是反感。
所以卡茲克也說,AI時代的管理者,必須要從心態上把自己當服務者。
我的客戶們,遇到了什麼問題?哦。建模的過程,太痛苦了。那就,幫助他們從痛苦裡解放出來。
不要用恐懼驅動,而是用服務,吸引。
回到最初的問題。
“提效”最大的阻力,不在員工“懶”,而可能在於老闆和員工的目標不一致。老闆想要“業績翻倍”,但員工,並不想讓“工作翻倍”。於是,“提效”,就成了“加任務,壓KPI,提前交付”。
我們總覺得,管理,就是監督。是想盡辦法,把員工的上班時間填滿。但人不是機器,會有情緒,會計較得失。提效,如果帶不來看得見的好處,員工就會用“藏拙”來反抗。
但如果你願意先退一步,先給好處,他們,也肯定願意加倍還你。
所以,一個好的負責人,不應該逼人用AI。而是設計一個制度,讓人想用AI。
因為好的管理,不逼人快。而是,讓人願意快。

觀點 / 劉潤 主筆/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69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於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PS: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2025門票已經開售。現在購買可以享受早鳥優惠價點選下圖可以瞭解詳情。
10月25日,上海。我們不見不散。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