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DeepSeek?OpenAI深夜預告新模型!但成了一個反面教材

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為什麼是個反面教材?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最近,在DeepSeek的衝擊之下,各大AI巨頭也有點進退失據了,特別是OpenAI和Anthropic等閉源平臺已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繼馬斯克公開表態,Grok3模型會比DeepSeek R1和OpenAI O3模型都要好之後,上週四,OpenAI的CEO Sam Altman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宣佈了大訊息:即將推出GPT-4.5。而且這次,他們還要統一所有的模型;當然最讓大家興奮的是,他們還將釋出GPT-5,一個集成了OpenAI許多技術、包括O3模型在內的系統;最關鍵的是,免費使用者也可以無限次使用GPT-5。
對於付費使用者、特別是掏了200美元/月的Pro使用者,Sam Altman還承諾,將讓他們在更高的智慧水平上執行GPT-5。
雖然OpenAI對DeepSeek的崛起做出了回應,甚至拿出了壓箱底的GPT-5,但說實話,我仍然對OpenAI的未來有不小擔憂,因為他們的反應證明了我的判斷,OpenAI戰略不清晰,而且不太懂市場。
作為AI領域的先行者,OpenAI本有機會透過不斷創新和拓展應用場景,鞏固其主導地位。然而,在DeepSeek異軍突起以及馬斯克“收購戰”和“法律戰”的多重打擊下,這次OpenAI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選擇了對領頭羊而言最錯誤的策略,試圖透過“價格戰”來守住現有市場。
Sam Altman宣佈將讓大家免費用GPT-5,必然是為了回應DeepSeek的開源和免費。但是,也導致OpenAI陷入了“左右手互搏”的境地。如果GPT-5的免費版本不夠強,就難以吸引到足夠多的使用者;可是,如果免費版本太強了,付費版本又可能顯得優勢不足,對使用者的吸引力降低,最終收入受損。
畢竟,Sam Altman所說的“更高的智慧水平”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說法,很難讓使用者直觀地感受到付費版本的獨特價值。而當用戶們覺得免費版本已經能夠滿足需求了,又靠什麼讓使用者花額外的錢去購買付費版本呢?
我之前就曾多次指出,儘管OpenAI確實有技術基礎,但在商業化方面,他們一直缺乏明確的戰略和思路。這次Sam Altman又把OpenAI這方面的缺點顯露無遺。
正如商業談判時要避免落入對方的話語體系之中,不斷回應對方的攻擊只會讓自己處於不利地位。OpenAI這次回應DeepSeek的低價策略無疑也是一個下策。
那麼,OpenAI應該怎麼辦呢?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始終掌握主動權才是關鍵。要進攻,就要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並充分發揮這些長處。
我們以DeepSeek的打法和意義為例,為大家分析一下。
DeepSeek充分利用了自身成本較低的優勢,採用了開源和低價的策略。其R1模型的API價格比OpenAI的o1模型約低90%,讓各大平臺趨之若鶩,紛紛爭先恐後地接入。而且DeepSeek自身的使用者數量也在快速增長。
這樣,開源生態系統將逐步侵蝕OpenAI曾經享有的競爭壁壘,使得OpenAI等依賴閉源模型的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現在,圍繞DeepSeek也已經逐漸出現了一個開源的創新生態,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再看OpenAI,面對這樣的挑戰,除了打“價格戰”,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選擇。
首先,OpenAI可以充分利用其在API呼叫和GPT Store方面的優勢,鞏固其生態系統。
OpenAI的呼叫量仍然處於全球領先的行列,但其受歡迎程度確實已經開始下降。所以OpenAI要加快整合其AI模型到各種平臺和應用程式中,以增強在市場中的存在感,並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同時,透過強化GPT Store,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使用者的信任去建立更多的合作,透過提供定製化的服務和解決方案,OpenAI有望成為重要的ToB AI工具平臺,從而構建起新的競爭壁壘。
其次,OpenAI也應該要儘快將多模態技術投入應用,推動AI在終端智慧領域的創新,尤其是加強與手機廠商的合作。
如果OpenAI將多模態模型融合於手機之中,透過攝像頭等感測器捕捉多模態資料,手機系統就實現更加豐富的互動體驗,開發智慧識別、即時翻譯等功能,甚至不再侷限於對話,而是能透過智慧助手自動呼叫工具、獨立完成多步驟操作,執行使用者交予的具體任務。
這必然能帶來更加智慧和便捷的使用者體驗,從而進一步推動AI手機、可穿戴裝置等智慧終端的發展,也無疑為OpenAI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但可惜的是,去年5月份OpenAI釋出GPT-4o時,雖然展示了影片識別的功能,但仍然沒有對外公開,不知道他們還要吊多久的胃口。
最後,OpenAI也可以為AI應用的開發提供充分的支援,帶動AI原生應用的發展,從而使自身的商業模式從模型租賃轉向垂直解決方案的提供,甚至孵化出殺手級應用,最終成為重要的ToC應用的服務平臺,用GPT Store續寫App Store的輝煌。
綜合來看,我認為,OpenAI似乎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優勢是技術領先,在Scaling Law依然有效的情況下,他們的技術領先優勢有望繼續,只要充分利用技術領先優勢建立完善的產業生態,成為生態的領導者,尤其是建立支援和孵化AI應用的平臺,未來的輝煌就指日可待。
但可惜OpenAI戰略依然模糊和混亂,經營思路也存在問題,技術重點不突出,商業化不堅決,更是沒有負擔起支援AI應用的平臺的責任。這無疑會讓他們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當然,由於OpenAI即將完成400億美元的融資,短期內他們依然還會活得很滋潤,甚至或許還會看到他們許多的技術突破。但其商業化之路註定會非常的曲折和漫長,同時也不值得大家盲目學習借鑑。
但對於個人而言,我們想強調的是,現在正是每個有執行力、有想法的人利用AI翻身的大好時機,但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抓住技術的第一波應用機會。這也正是科技特訓營一直在關注的方面。如果你也感興趣,歡迎加入特訓營,與我一起,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同時,掌握最新的AI技能無疑也非常關鍵。自2022年3月以來,Tina老師已手把手帶領3000多人掌握先進AI工具。
所以,做個活動預告,前哨AI小課第四季即將開始!從今天起到3月31號期間購買,你還可以享受399元的早鳥價,想要學習AI新技能的朋友不容錯過,請快快掃碼加入吧!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更多詳細的產業分析和底層邏輯,我會在科技特訓營裡分享,歡迎關注全球風口微訊號,報名加入。
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全球近期十大融資事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