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地下珠峰”:中國首口超萬米深井誕生

全文共2400字,圖片1張,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文章轉載於“戎評”
最近,一則訊息在科技圈和能源界炸開了鍋:中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 深地塔科 1 井成功完鑽,深度達到 10910 米 !這一成就,讓中國在深地探索領域狠狠出了一次風頭,也讓世界對 “中國製造” 的實力有了新的認知。
中國從一窮二白中崛起,以科技創新為筆,在人類文明的版圖上一次次書寫震撼世界的篇章。當深地塔科1井以10910米的壯舉穿透地球深層,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時,有人可能要問了:新中國為何總能以“後來者”的姿態驚豔全球?答案,正藏在這一項項突破極限的科技成就中。
當國際油氣勘探止步於8000米,中國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用自主研製的12000米自動化鑽機,鑿穿12套地層,直抵5億年前的岩層,首次在陸地萬米以下發現油氣顯示。這一突破,不僅創造了全球尾管固井“最深”、電纜測井“最深”等五項世界紀錄,更讓超深層油氣資源從“理論禁區”變為“開發熱土”。面對220℃高溫、145兆帕超高壓的“地獄級”環境,中國工程師以“日均前進不到3米”的毅力,攻克鑽具疲勞、井壁失穩等難題,將能源安全的命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深地塔科1井的完鑽,標誌著中國在“深空”“深海”之後,於“深地”領域再樹里程碑,為全球超深層資源開發提供了“中國方案”。
深地塔科1 井的誕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這裡的地質條件極其複雜,堪稱 “地質博物館”。從 2023 年 5 月 30 日開鑽那一刻起,它就肩負著探索地球深部奧秘、尋找油氣資源的重大使命。經過近 600 個日夜的艱苦奮戰,它終於突破重重困難,成功抵達地下 10910 米的深度,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 。這不僅是中國深地工程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人類探索地球深部的一次重大突破。
如果說深地塔科1 井的誕生是一場偉大的勝利,那麼它的鑽探過程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從地表到地下 10910 米,這並不是一段簡單的垂直距離,而是一次充滿挑戰和未知的探索之旅 。
深地塔科1 井從地表到鑽抵萬米,用時 279 天;而從萬米到最後近 1 公里,卻耗時 300 多天 。越往下鑽,難度越大,風險越高。每一米的鑽進,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充滿了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中國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並沒有退縮。他們深知,深地塔科1 井的成功鑽探,不僅關係到中國深地工程的發展,更關係到國家的能源安全和未來發展 。於是,一場集智攻關的科技攻堅戰就此打響。
中國石油聯合集團內外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共計數萬人,組成了一支強大的科研團隊。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攜手合作,共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難題。在這場攻堅戰中,他們研發了全球陸上首臺12000 米自動化鑽機,這臺鑽機堪稱深地鑽探的 “超級武器” 。它高約 82 米,相當於 24 層樓房的高度,提升能力達 900 噸,可輕鬆吊起 2 列動車組 。與普通鑽機相比,它的提升能力提高了兩倍多,能夠輕鬆應對超過載荷的挑戰。而且,它還實現了自動化作業,大大降低了人工體力勞動量,提高了作業效率 。
除了自動化鑽機,科研團隊還研發了地質工程一體化設計技術、高效破巖金剛石鑽頭、抗220 攝氏度水基鑽井液、高韌性高強度鑽桿、抗 240 攝氏度高強度成套取芯工具等十大技術利器 。這些技術利器各有千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萬米關鍵核心技術體系 。地質工程一體化設計技術,就像是深地鑽探的 “智慧大腦”,它透過對地質條件的精準分析和工程方案的最佳化設計,為鑽探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高效破巖金剛石鑽頭,是鑽探工作的 “鐵齒銅牙”,它採用了先進的材料和設計工藝,能夠在堅硬的地層中快速鑽進,大大提高了鑽探效率 。抗 220 攝氏度水基鑽井液,是鑽探工作的 “生命之液”,它能夠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保持穩定的效能,為鑽具提供良好的潤滑和冷卻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防止井壁失穩 。高韌性高強度鑽桿,是鑽探工作的 “鋼鐵脊樑”,它採用了特殊的材料和製造工藝,具有極高的強度和韌性,能夠承受巨大的拉力和扭矩,確保鑽具在井下的安全執行 。抗 240 攝氏度高強度成套取芯工具,是獲取地下巖芯的 “神器”,它能夠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成功地從萬米以下的地層中取出完整的巖芯標本,為地質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
從“東方紅一號”劃破天際,到“天問”著陸火星、“嫦娥”取回月壤,中國航天以“三步走”戰略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釐米級精度織就“天網”,量子衛星“墨子號”實現超光速通訊,中國空間站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新前哨”。這些成就背後,是無數科研工作者將“自力更生”刻入基因,用“兩彈一星”精神照亮逐夢之路。正如萬米深井突破地層束縛,中國航天亦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當西方壟斷高階晶片,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以200秒完成超算萬年任務;當高鐵技術被少數國家掌控,“復興號”以350公里時速疾馳出“中國標準”;當深海探測受制於裝備,“奮鬥者”號載人深潛器直抵馬裡亞納海溝……每一項“從0到1”的突破,都是對“卡脖子”困境的宣戰。正如深地塔科1井研發全球首套萬米測井裝備、構建地質工程一體化技術體系,中國科技始終以“自主可控”為錨點,將核心技術的命門牢牢掌握。
從青蒿素拯救數百萬瘧疾患者,到雜交水稻養活全球數億人口;從“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輸出海外,到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中國科技始終以“兼濟天下”為底色。深地塔科1井繪製的亞洲首份萬米地質剖面圖,不僅為油氣勘探提供資料支撐,更將助力研究地球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學命題。這種“探索未知、造福人類”的格局,正是中國科技精神的終極註解。
從深地到深空,從實驗室到產業場,中國科技崛起的密碼,在於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效能,將文化自信熔鑄為技術底氣,將人民需求錨定為科研方向。10910米的深井,不僅是地質勘探的刻度,更是一個民族永不言敗的精神標高。當中國以排山倒海之勢突破科技壁壘,世界終將讀懂:驚豔的背後,是百折不撓的韌勁、集智攻關的協同,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永恆追求。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