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MIT放榜,很多人都被搞蒙了。一些人說錄取了1箇中國學生,另一些人又說錄取了2個。從各方面的訊息來看,可以肯定上海中學的一名學生被錄取,而另一位有傳聞說是杭州某公立學校,非常神秘,網上幾乎看不到更多資訊。北京地區連續兩年在早申階段收穫MIT的offer,但今年顆粒無收。有人懷疑,去年鬧得轟轟烈烈的“李同學網暴事件”直接影響到了今年北京的戰績。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01.
MIT錄取造假事件
翻翻看申請季舉報事件,其實很多年前就出現過了,當時也有不少人提醒不要隨便曬offer,但很多學生家長都沒有重視。
直到去年,一名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的女生李同學,收穫了北京唯一一份MIT的offer引來被質疑造假的網暴風波,才讓這一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2024fall申請季,北師大實驗中學的李同學被MIT錄取後,她的媽媽在朋友圈非常詳細地曬出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和孩子的一些申請準備。

圖源:李同學媽媽朋友圈
沒想到人人都在盯著這枚北京唯一的MIT offer。也就是這一條普通的朋友圈,給孩子帶來了很多麻煩。
網路上的一部分人眼紅、妒忌,開始對李同學產生質疑。
他們像福爾摩斯一樣逐字逐句地分析李同學媽媽的朋友圈內容,從多個角度懷疑李羅羅的申請材料造假。

有人質疑李同學的身份是美寶,有人質疑她的成績和競賽不夠含金量,一時間傳得就像真的一樣。
甚至有人說,她已經被其他家長舉報,要求MIT撤回錄取Offer。

面對洶湧而來的網路攻擊,李同學不得不一一回應質疑,力證自己的清白。
我們無法得知,最後是不是真的有家長向MIT傳送了投訴郵件,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同學最終順利進入MIT,並且今年還參加了國內的一檔綜藝節目。
這場鬧劇式的“造假”風波,雖然未能影響她的學業,但肯定會給她的內心留下深深的陰影,也給未來的很多申請人留下危機感。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越來越多家長和同學對曬offer這件事變得慎重起來,美本申請的氛圍越來越緊張,人人自危。
今年的申請季的確很少家長和學生主動曬offer,即便偶有曬出,他們也會盡量隱藏個人資訊,評論區裡的求BG資訊也很少有人回應,避免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02.
“舉報文化”愈演愈烈
隨著留學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和學生們都開始變得更謹慎,不再主動曬出自己的offer。
不過,有時候即使自己不曬,其他人、留學中介、培訓機構,甚至學校為了宣傳成績,曬出來的“戰績”也可能會讓你陷入麻煩。
最近網上有一則訊息,有一對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頂尖學霸,卻未收到劍橋大學的面邀offer。
知道同班的一個成績相對平平的學生,居然獲得了劍橋經濟學專業的面邀,更是心生不滿。

劍橋的經濟學專業要求申請人參加TMUA(劍橋大學入學考試),這一考試成績直接決定是否能獲得面試邀請。
家長認為那位成績平平的學生TMUA成績只有6分多,而自家孩子的TMUA成績達到7.5分。
而且自家孩子的A-Level預估成績和實際成績也非常優秀,拿到了6個A*;而那位同學只有4個A*,其中一門成績還是中文。
自家孩子的雅思成績也早早考出了7.5分,而那位同學只有7分,無論怎麼看自己的孩子都更優秀。
所有老師和同學在面試邀請公佈之前都認為這位孩子的申請幾乎可以“穩進”,結果卻被一個成績普通的學生“爆冷”了。
當時有機構就拿這位同學當做普娃逆襲牛劍面邀的案例瘋狂打廣告,讓這位家長心理非常不平衡,越想越覺得劍橋審理材料不公平。

於是,他們就和孩子一起收集這位同學的資訊,包括TMUA、A-Level和雅思成績,並與自己孩子的成績進行對比,證明自家孩子的各項成績遠遠優於對方,理應獲得面試邀請。
他們甚至寫信給劍橋大學,要求複議,認為劍橋的稽核標準過於不透明,並質疑學校的錄取流程不公。
這個事情真的讓人後背發涼,誰能夠保證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家長盯著別人的錄取,誰也無法保證網際網路上的競爭對手會不會在背後搞事情。
所以那些拿到offer,尤其是頂尖學校offer的同學和家長,最好多長個心眼,自己不曬的同時也警惕訊息從其他渠道洩露。
因為你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為心態不平衡,悄悄在背後搞事,最後真的影響到自己的錄取,那就得不償失了。

03.
申請季家長不要幫倒忙
由於留學申請是一場資訊差戰役,大家都是摸著前輩的腳步過河。
透過分享和分析被錄取學生的背景,才能打破留學資訊差,從中汲取經驗,減少申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舉報的風氣直接影響到了大家訊息共享,大家收到錄取後不願意分享,生怕被一些有心人舉報,這也可能斬斷了未來錄取的資訊源。

原本拿到名校offer是一件值得高興和慶祝的事,尤其對於父母來說,含辛茹苦培養的孩子拿到了名校offer,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怎麼就不能發個朋友圈呢?
但在如今的環境下,小心低調才是安全策略。
退一步來講,發朋友圈曬offer的時候,家長可能只是覺得自己孩子的成功值得分享,但有沒有考慮到那些還在焦慮等offer或者被拒的同學和家長的感受?
如今的朋友圈誰還沒有幾個雞娃搭子,當他們看到自家孩子被拒,朋友圈卻歡天喜地曬戰績,這心裡擱誰都不好受。

更何況,申請季還沒有結束,其他孩子的offer或許還在路上,互相之間的“比較”顯得更加刺眼。
與其讓全世界都知道,不如自己心裡默默慶祝,低調一些,才是最成熟的做法。
留學申請見人品,拿到offer不是終點,未來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在申請季的戰場,衝鋒陷陣的是孩子,做好後勤和支援的是家長,家長在申請中千萬不要幫倒忙。

04.
專注自己,專注成長
在申請季,我們常常容易被外界的焦慮和競爭所影響,過度關注他人的錄取結果,甚至做出舉報同學offer的行為。
其實,這種做法除了心理不平衡之外,更多的是因為我們太在乎結果了,將offer視為一切。
但留學申請不同於高考,並不只是關注某一項成績,而是一個全面又綜合的審查。
申請者的綜合素質、學術能力、個人陳述、推薦信等多方面因素都會被綜合考量,甚至連所選擇的專業方向、競爭人數等都可能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

在這個玄之又玄的審查過程中,無論是被錄取還是被拒掉,運氣都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
很多家長和同學喜歡打探別人的申請材料,對比自家孩子的申請材料,總是認為自家孩子的背景更優秀。
但是被拒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提交的文書不能吸引招生官、自己的背景和所申專業不匹配、甚至是招生官的個人偏好等都會影響到最後的錄取。

與其在失敗面前焦慮不安,尋找外部的原因,倒不如專注於提升自己的申請質量,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自我檢討和總結才是最有意義的行動,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應保持理智和冷靜,而不是轉向質疑他人。
過度關注他人的結果,甚至藉此尋找心理安慰,不僅不利於自身的成長,也容易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畢竟,申請季不只是爭取offer的戰鬥,更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申請季要學會專注自己,接受不確定性,不必急於和別人比較。

而家長也應該意識到,教育的意義不在於最終是否拿到offer,而在於孩子在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成長。
家長的支援也不應只停留在追求結果上,而應關注孩子如何在申請過程中的成長。
看到別人的成功,做鼓掌的那個人並沒有那麼難。
作為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向孩子傳遞積極樂觀,遇到失敗和挫折不折不撓的精神,而不是帶頭使壞,給孩子樹立一個壞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