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迷思:巧克力石頭糖,如何做到每顆都不一樣?

和小夥伴們聊起小時候懷舊零食,什麼“無花果”、“麥麗素”、華華丹(又叫仙丹或者老鼠屎)、西瓜泡泡糖……有提到巧克力石頭糖,就是下面這種糖果~有扁的有圓的,形狀各異,顏色也不同,宛如一顆顆的小石子,真的像!
🤔 那時候的我,腦子裡就留下了小小的疑問:為啥每顆巧克力塊都可以長得不一樣?明明買到的其他巧克力,大小都差不多啊(是模具啊、澆築啊啥的導致的標準化)。最近,我才找到了這種巧克力石頭糖有圖有真相的答案,還真不是一顆顆弄出來的,而是一下子出來好多顆~😝 又一個童年迷思被解決,遙遙的和童年的自己握了握手,朋友們一起來看工廠的製作流程解惑吧!
原料製作
先來個介紹圖,英文關鍵詞是 Candy Chocorocks,而中文的則是石頭型糖果(巧克力味)。一看有個“味”字,我就知道巧克力含量要有限了……果然,原料排第一名的是白砂糖。再繼續看,色素我知道,還有二氧化鈦?!這幹甚,先賣個關子。😑
我認真的思考又回憶了一番,小時候吃的石頭巧克力,口感不是很絲滑,別說巧克力含量了,沒準純是代可可脂。不過這次找到的製作影片是用可可液塊做的,巧克力含量非常高,屬於我童年回憶的高貴版本……(¯﹃¯)
先把大塊可可液塊碎成小塊。小錘,40,小錘,40,小錘,40!loop~
把巧克力液塊、奶粉等原料混合,加熱、攪拌,形成如下粘稠的棕色流體……
做成薄片
接著,控制巧克力液的流出,流延成型,形成薄片~
巧克力薄片大膽的往前走,等到攢出一定重量,就會啪嗒自斷成一小截,下有筐筐來接收~這裡我們就能發現,大小不一致,從斷面不一致開始就是源頭了……
破碎成塊
接著來到最重要的步驟,石頭形狀怎麼來~將巧克力薄片放入破碎機,直接碾碎。不要怕沒有 crush,現在你的 crush 來了~😈
巧克力就被這麼毆打成了大小不一的顆粒……
上面那個機器沒有內部結構,我找了一個賣機器的廠家,結構大同小異。先是輥輪碾壓,再被切開。橫豎各來一下,巧克力就粉身碎骨了。
切碎後,再過個篩,把過小的巧克力顆粒淘汰。哦,太小的請走開~

磨平稜角
這會兒的巧克力顆粒還稜角分明,不是我們拿到手時的圓潤模樣。那就丟進滾筒裡,結實的磨礪一番!
看看是不是圓滑了?畢竟石頭總在戶外風吹雨淋,太過於稜角分明也不合適。
裹上顏色
接著撒入白色的液體,這就是二氧化鈦!

這玩意兒抹臉上能變白。結果一查,這還是常見的著色劑,還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呢。
在打個底的情況下,繼續加入其他食用色素,上色就更容易了。
各色混合
接下來把各種顏色的巧克力倒在一處。
人工撥拉撥拉,攪合攪合,讓顏色混雜。
最後一盒買到的石頭糖,就擁有各種顏色和形狀啦~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髮,但其實我們都是巧克力啦!
等等!Cast 還有話說……
這製作過程也是一陣好找,不過付出相當有收穫!啊!相當開心!又解決了一個小時候的好奇!當小孩子時,吃到好吃的就格外快樂了,也特別能留下記憶。長大就很少有這麼單純的開心了……還是要給自己創造更多美好的時刻,加大快樂的劑量!這樣就算以後回憶起來,也更感覺幸福呀(以及更多選題……)😊。
校對:Cast + 江小喪
截圖:陽哥
文中 Gif 擷取自 YouTube 博主 Kimmie Candy | Good Day Chocolate 的 《Food Factory: Kimmie Candy Chocorocks!》、chocmachine MK 的 《stone chocolate making machine》、sand deng 的 《Stone chocolate production line / chocolate cutting machine》以及 GB 2760-2024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有趣的製造ID:MadeWithFun),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