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劉小峰 鳳凰網《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編輯丨宋東澤 白金娜

2023年青年學生查出艾滋感染3010例,13年累積報告青年學生感染病例已達35704人
一名19歲的大二男生,因肛門出血到北方某醫院就診,一個月後複診檢測發現HIV陽性。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這名男生和同學一起到酒吧喝酒唱歌,喝醉了,第二天醒來發現就剩自己一個人,因屁股痛,一摸全是血,後到醫院就診,查出感染艾滋。這是華北某市公佈的10例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的一例,希望能用他們曾經的經歷警示大家。
12月1日,是第37個“世界艾滋病日”,國家衛健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釋出的《中國青年生殖健康藍皮書》顯示,2023年共報告15-24歲青年學生病例3010例, 佔當年新報告病例2.7%;2023年青年學生病例的男女比34.4:1,同性性傳播84.7%,異性性傳播佔14.0%。近年來,報告15-17歲的青年學生病例均在400例以上。
此時距武漢某大學學生朱力亞公開自己國內首例艾滋病感染者的身份,已過去20年。但大學生群體艾滋病感染數量仍然居高不下。

據《中國流行病學雜誌》披露的資料:2010到2019年,共報告15-24歲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23307例,男女比例為33.9比1,平均年齡19.9歲。男性以同性性傳播為主,女性以異性性傳播為主;男性主要來源於自願諮詢檢測點。這個資料看上去女生患艾滋病的機率比較低,調查原因後顯示女生多是透過醫院檢查發現。很多女大學生被感染並沒有被發現,等到發覺了大多也已進入工作崗位。

而據相關資料,2020年至2023年,新報告青年學生病例分別為:2977人、3677人、2733人、3010人,四年間共報告12397人。2010年至2023年間,報告青年學生感染病例已達35704人。

中疾控釋出的一份報告同時披露,2010年至2019年,包括年輕學生在內的15-24歲人群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141557例。而中國15至24歲年齡段新診斷的HIV病例中約80%是失學青少年。在中國,大多數青少年艾滋病毒感染者為校外青少年,而因為艾滋病感染有“滯後性”,許多失學青少年可能在失學前,已感染了艾滋病。而據調查,部分學生在檢測出艾滋病後,會選擇退學或者轉學。

清華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程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青年學生感染的快速上升勢頭已得到了遏制。特別是近5年來基本控制在每年3000出頭的水平。不過,目前的感染人數仍不可小覷。如果每年增加3000人,4年大學期間就是1.2萬人,校園艾滋病防控形勢還依然嚴峻。”

▎朱力亞,武漢某大學女學生,2004年4月被檢測出感染艾滋病毒並被勸退學,2005年,自願公開身份呼籲人們關注和預防艾滋病。

66.0%存在2個及以上多伴侶行為!南京、陝西多地公佈大學生艾滋病毒感染者資料及感染途徑分析
大學生為何會出現這樣高比例的艾滋病感染?
去年12月1日,南京市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會議上,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丁潔公佈的資料顯示,僅2023年1-10月南京新報告青年學生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53例,相隔一年後,南京市最新報告的學生病例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例,為54例,均為男性;除3例透過異性性途徑感染,其餘均透過男男同性性途徑感染。學生病例分佈在在南京30多所高(職)院校和2所外地高校。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重點人群中,今年新報告的學生病例中86.8%透過網路社交平臺交友,71.7%與社會人士發生性行為,66.0%存在2個及以上多伴侶行為,11.3%使用過新型毒品。學生透過網路社交平臺交友、多性伴侶和發生無保護“男男同性性行為”是感染和傳播艾滋病毒的主要風險因素。
丁潔認為:“學生接受艾滋病相關教育覆蓋面不足,透過網路社交平臺交友、多伴侶和與社會人士發生高危性行為,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需要教育和衛生健康部門重點關注,並採取相關措施及時干預。”
而近年來,上海、長沙、西安、南昌、南京、北京等大學聚集的城市,先後通報本地區的艾滋病感染人數,也證明了這一說法。在這些城市中,艾滋病感染學生約60%存在網路社交平臺交友這一行為。西北某地甚至還推出了當地學校的一個感染艾滋的排行榜。這些資料觸目驚心。但大、中學生的HIV檢出,仍然居高不下。深圳疾控中心曾披露,艾滋病感染出現低齡化趨勢,初中、高中段病例多次出現,最小一例尚不足13歲。

調查顯示,許多感染個案都存在缺乏防範意識和應對經驗不足的現象,未能明確拒絕對方不安全性行為或使用藥物的要求,導致感染風險大幅增加。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分院(同濟大學校醫院)為國內首家在高校設立的艾滋病暴露前後預防性治療門診,更加便捷、規範地提供暴露前後干預服務。

▎中國一所大學的自動售貨機出售艾滋病毒檢測試劑盒

大學生艾滋感染如何預防?應在青年學生中推廣包皮環切術預防艾滋
2019年5月,由中國疾控專家與清華大學醫學院共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關於“HIV upsurge in China's students(HIV在中國學生群體中飆升)”的評論文章稱:“導致艾滋病日益嚴重的一個因素可能是大學前性教育有限。由於中國成績最好的年輕人中只有三分之一能上大學,大學前教育主要側重於學術研究。最近的調查顯示,大約一半的大學生接受過性教育,但這些教育通常很少(不包括艾滋病毒和性傳播疾病(STD)的預防措施),而且內容保守。”

“由於性觀念的逐步開放,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發生率持續上升。約 60% 至 80% 的大學生接受婚前性行為和擁有多名性伴侶。再加上缺乏性教育,艾滋病毒和性病傳播風險增加。‘艾滋文化恥辱’也鼓勵艾滋病毒陽性者隱瞞自己的狀況,從而在人群中形成隱形疾病傳播者。另一個因素是社交媒體,它可以增加性內容的曝光率,並方便接觸各種潛在伴侶。中國最大的同性戀社交網路應用程式 (Blued) 的中國使用者中,約有 50% 年齡在 18 至 25 歲之間。”
大學生性知識的缺乏、以及對於艾滋病如何預防,發生高危性行為不知如何處理,多性伴侶以及在網上“男男約會陌生的潛在HIV感染者”,是導致大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上升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青年學生近年來逐漸成為艾滋病防治的重點監測人群。

事實上,各地一直在開始積極推進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教育部聯合衛健委推出的《艾滋病、性與健康》課程,從2016年起供全國高校免費使用。我國約有11個省份的52所高校設立了HIV檢測試劑自動售賣機,供學生購買後自行檢測。2019年教育部和衛健委要求將艾滋病綜合防治教育納入中學教育,並對課程和課時做出具體規定,但各學校執行情況並不樂觀。儘管對於青年學生的預防與宣傳,已進行了數十年,但實際成效仍需要進一步觀察。
對於大學生的艾滋病預防,《科學》雜誌曾在評論文章中建議,應當借鑑其他國家在大學生艾滋預防的成功的應對措施。比如美國性病診所會設有學生專門專案,為感染風險較高的學生或要求進行艾滋病毒檢測的人,提供暴露前匿名預防。
再就是建議在男性學生中廣泛推廣先進的包皮環切術。包皮環切術被稱為防控艾滋病毒(HIV)的“外科疫苗”。據南非最新醫學報告表明,廣泛開展成年男子包皮環切手術在未來的20年裡阻止南非140萬HIV的新感染,並使80萬人免於死於艾滋病。目前非洲多國均在進行廣泛的包皮環切手術運動。但據瞭解,目前在國內對包皮環切手術預防艾滋病傳播的認識顯著不足,有針對性的包皮環切手術開展情況並不理想。
除了物理上的包皮環切術,已有艾滋預防醫生公開呼籲,將號稱“半年一針,100%預防艾滋病”的艾滋預防新藥“Lenacapavir”(來那卡帕韋),優先供給給在校學生。這款一年兩針的藥物,在日前的最新臨床試驗中報告具有100%的療效,證明了其作為預防HIV感染重要新工具的潛力。
青年學生的艾滋感染,除了知識的普及,還需要有效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將艾滋病從學生中早日清除。



關鍵詞
感染者
艾滋病
青年學生
人群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