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設]看看機械革命的新模具——極光Xpro20255070ti

CHH ID:黑黑

買了臺機械革命的新款極光xpro筆記本,具體型號和關鍵詞為:機械革命極光X Pro 16英寸 酷睿i9HX 遊戲本筆記型電腦(i9-14900HX 32G 1T RTX5070Ti 2.5K屏 300Hz 白)講講前因後果和體驗:2022年因為顏值買的Y9000X 2022,當時看了營銷影片覺得“西裝暴徒”很帥,號稱外出、遊戲兩不誤。實際3060卡玩個遊戲都會視訊記憶體不足,效能釋放也在同配置中較差,外出、遊戲兩耽誤。重量超過2kg,從未外帶(外帶辦公本mba m1)。個人感覺輕薄遊戲本這個定位適合的群體可能並不多。今年50系本開始推廣後再疊加國補,就動了換電腦的心思。按照N年前玩diy那會兒的習慣,先擬了個配置單,按照5070卡4800左右算,搭r5 7500f共不到8k即可落地且還不丐(不含顯示器鍵鼠等已有外設)。但最終決定升級個筆記本,幾個原因:1、年紀大了,懶得折騰拆裝。(當然,不符合chh精神,輕噴)2、筆記本升級時整機出手方便,省事。3、今年有國補,2k元稍微減少了價效比上的差距。4、靜音型的風壓式散熱器減少了效能本噪音上的劣勢。bs2馬上釋出了,坐等。5、無光黨,如果要diy也會是緊湊型無光mesh機箱。筆記本也算符合審美。釋出前聽說機械革命今年升級了模具提升了品質,才算有點興趣,希望故障率返修率也能下降,不然筆記本也不是省事的選擇了。機哥首波除了高階模具耀世,就是曠世、極光、蛟龍-5070ti三兄弟,今年移動端5070ti的定位還算合理,三兄弟差價在幾百元。上市當晚能讓我“搶到”的一般都是價效比最低的。果不其然,9955hx的蛟龍和最便宜的曠世(8499)帥先無貨,那就縮肛王14900的極光X吧,8699隔天送到家,懶得再觀望了。先拍幾張白色機身的照片:

唯一金屬的A面

背部的進風區域並不算大,只鏤空了兩個風扇部分。不像有些遊戲本大面積鏤空,包括熱管區域。當然內吹風道也是一種流行新形式,最終還是療效說話。

後部出風口、usb-c、電源介面、mini dp、hdmi

左側有線網絡卡、usb-c、usb-a、耳麥口

有側usb-a x2、防盜口

微絨表面公司的塑膠c面,觸控板不小,手感還行

可物理遮擋的攝像頭

鍵盤背光

平放觀感還不錯

機器到手後拆後蓋,把y9000x後加的那塊ssd搬家到極光x裡。

做工不如前任9000系拯救者,空間利用率還能有一定提高空間。不過也可能因為這一代內吹模具,內部留一點空隙讓風更順利得帶走各部件熱量?但效果存疑。

主盤,長江pc41-q 1TB,遮蔽罩背面有散熱貼。這兩張微距沒拍好見諒。

副盤位,決定插了塊一塊老的kioxia 500g,原因後面說。遮蔽罩背面有散熱貼。

附一張拯救者9000系的內部圖,設計做工確實美觀,價效比定位的機哥雖說是新模具,觀感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過消費降級了,勸自己效能到位就行,不必追求內部做工等等。再前任的燒烤蛇做工設計更優秀,溢價很高,但散熱不行。配置不細說了,去查商品詳情頁即可。

4點不太滿意或者擔心的點細說一下:1、原裝ssd是長江pc41q 1TB,查了下說是算是致態ti600 oem。口碑好的ti plus7100和5000是tlc,但ti600可是qlc。希望有人證明我查錯資料了……qlc作為倉儲盤,把讀取做好了存遊戲也不錯。唯一的系統盤放qlc就很難受,資料看上去挺好,但我寧願要tlc。用ti plus 5000做塊oem盤成本高不了多少吧。主打便宜大碗的機械革命在過萬元的效能本上用qlc盤作為唯一系統盤不太應該。別說8499,2000是國補不是廠補,你機革原價10699。2、二號m.2 ssd盤位在拆機時看到了散熱矽脂貼,但實際溫度仍舊偏高。寫文當天室外30度室內25度,在筆記本支架上以狂暴模式待機,主盤39°副盤50°。下載遊戲時(寫入速度40+mb/s)時97°。說好的“冰封散熱架構2025”、“內吹風道設計”呢?取消了高階模具中額外的小風扇比較可惜,需要自己動手了。看了下ssd上的遮蔽罩突出程度幾乎緊貼D殼了,內部似乎沒空間補銅片、貼矽脂貼接觸D殼了。等新款風壓式散熱器上市了,努力往裡面灌風吧。3、副盤支援容量存疑,京東官方回覆:“單條理論最大支援4T,工廠測試最大容量是可以加裝1T”。富哥想加個大盤還得掂量一下要是機器不相容咋辦。所以我只加了一塊老的鎧俠500g裝幾個遊戲。大硬碟就留在行動硬碟和nas裡。4、14代i9被人嫌棄縮肛不是空穴來風,雖說筆記本上的U,按照我的用法幾乎不會有問題,但隱患終究是隱患。有隱患還貴就不太好了,在我看來這顆i9就該賣i7價,約合再降200。所以很多人在等i7、-2代-3代iU或者AMD補貨。其它的比如網絡卡是wifi6不是6e、螢幕色域是srgb不是p3、無雷電口,只能算美中不足但也夠用吧。BCD面都是塑膠,C面的微絨表面工藝看著摸著都不錯。純白色也是心頭好,主觀上大幅加分。

跑分就不跑了,按照官方資料i9-14900hx單烤功耗135w,5070ti滿功耗140w,雙烤功耗205w。電源介面卡SiC碳化矽輕量化280w,白色小板磚。

補一句,機哥沒趕上50系首發相傳是因為私自突破顯示卡功耗牆,拔高效能以下犯上,被正義制裁。那後續可能會有”民間“大神在不動硬體的情況下再”解鎖“潛力麼?有一種說法是機哥改了電阻才突破,改回去以後就不能單靠ota了。說不定呢~希望對還在猶豫的朋友有幫助,有需求買就完事,買完再也不關注。非剛需可以再等等看看,大家都不缺貨了再貨比三家。如果是小白,我再補充一句,同樣型號(數字)的顯示卡,移動端和桌面端不是一個東西,移動端5070ti的效能落後桌面端5070ti好幾個檔次。(在chh應該是廢話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