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這次活動由貝克研究所科學技術專案、萊斯大學創新辦公室和德克薩斯州多元文化倡導聯盟共同贊助,並得到萊斯大學研究辦公室的支援,主要的組織者則是亞太裔美國人司法工作組(Asian Pacific American Justice Task Force)。
包括萊斯大學創新副校長保羅·切魯庫裡(Paul Cherukuri)在內的多名學界人士出席,以及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高階律師大衛·多納蒂(David Donatti )等多位律師代表。而他們邀請來的對話者則是聯邦調查局(FBI)負責反間諜的副助理主任吉爾·墨菲(Jill Murphy)和聯邦調查局休斯頓外地辦事處的監督特工凱莉崔(Kelly Choi)等執法人員。
對話中,學者代表和律師認為,雖然2022年2月,美國司法部終止了“中國行動計劃”,但該計劃已經在全美範圍內的大學和實驗室中製造了一種恐懼和混亂的氣氛。許多外國研究人員和學生、綠卡持有者,甚至美國公民都在入境美國時面臨考驗。一些人被拘留了數小時,或被迫分享密碼或交出他們的電子裝置。一些剛畢業和返校的中國研究生甚至在長時間審查後被拒絕進入美國。4月,中國駐華盛頓特區大使館表示,自2021年7月以來,至少有70名持有有效證件的中國學生在美國機場被拒之門外。其中一些學生是五年級博士生,準備回到美國進行論文答辯,卻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被拒絕入境,導致學業中斷。

圖源:TZAHIV/GETTY IMAGES
非營利組織亞裔美國學者論壇(Asian-American Scholar Forum)執行主任吉塞拉·佩雷斯·草川(Gisela Perez Kusakawa)在會上表示,結束“中國行動計劃”是緩和緊張局勢的重要一步,也是對“亞裔是潛在罪犯”觀點的有力回擊,但是這遠不能彌補政府行動帶來的深遠影響。她的團隊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間,對1300多名美國華裔教職員工進行了一項調查顯示:89% 的人表示他們希望在美國工作並且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但 42% 的人害怕進行研究,大約一半的人表示為了避嫌根本不敢申請聯邦資助。大約61%的人,尤其是年輕的研究人員,感到有壓力,不排除離開這個國家。
同時代表們也指出,“中國行動計劃”雖然終止了,但是類似的執法行動並沒有停止。2023年2月,美國司法部和商務部啟動了“顛覆性技術打擊力量”( Disruptive Technology Strike Force),並召集了包括聯邦調查局和國土安全調查局 (HSI) 在內的整個政府的專家,以防止外國對手非法獲取先進技術。去年12月,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指示不到一年前成立的國土安全學術合作委員會(Homeland Security Academic Partnership Council)評估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外國惡意影響”並提出建議。

美國司法部助理部長Matthew Olsen
圖源:WIN MCNAMEE/GETTY IMAGES
對此FBI的代表表示,他們的職責包括保護美國免受技術間諜等外國威脅,但也包括保護該國每個人的公民權利,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公民。FBI休斯頓辦事處的特工道格拉斯·威廉姆斯(Douglas Williams)的說法是:“我們希望您感到舒適。這就是我們來這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你信任我們,這樣當這個社群發生一些事情時,我相信它確實發生了,你願意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可以調查它。”
對於嚴苛的入境審查,他們表示那屬於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的職權範圍,上級部門則是國土安全部。而本次對話會也曾邀請CBP的代表出席,但是被拒絕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對話會的組委會成員中就有“中國行動計劃”的標誌性人物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前主任陳剛,而另一位華人學者耶魯大學亞洲教師協會主席、病理學家秦彥(Qin Yan)也本次對話會出力甚多,他一直關注中國學生入境被拒問題,呼籲與CBP展開對話,但是他也表示:“我們距離修復中國倡議造成的損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寒蟬效應將持續很長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