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進入2025年的7月,日本“令和米貴”的荒誕事件,是越來越多了。
先是日本儲備米庫告急,只剩10萬噸,政府不得不將飼料用米。
當主食米投放市場,全體日本人喜迎飼料米。

然後是日本埼玉縣川越市的一家遊樂場,在抓娃娃機裡面放了袋裝大米。
結果日本人馬上蜂擁而至,爭先恐後來“抓大米”。
再然後是日本米價再創新高。
5kg大米達到4928日元(245人民幣),和大久保公園的一個女大學生“談一次戀愛”,也不過10000日元,也就是說一個女大學生只值2袋大米。
甚至就連特朗普都看不過去了,發文吐槽說:
“我對日本懷有崇高敬意,但他們竟不接受我們的大米,儘管他們自己正面臨嚴重的大米短缺。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看起來司空見慣的便宜大米,日本人為啥就吃不到呢?
答案很簡單:農協。
日本的農協已經成為日本軀體上最大的毒瘤。
1 從惠農到毒瘤
日本農協全稱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是農戶以及小規模農業法人組等農業從業者自發聯合自主經營的互助性農業經濟組織。
農協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後日本的農地改革。
那時候,日本負責農業服務的“中央農業會”被美國視為軍國主義性質的組織而加以取締。
整個國家的農業七零八落,糧食生產極不穩定。
為促進農業生產,1947年日本頒佈了《農業協同組合法》,鼓勵農民成立合作社,共同應對市場風險、提高議價能力,農協便應運而生。
農協包含全國、地方、基層三級組織架構,將原本形如散沙的農民被團結在一起,使得農協在資源統籌聚合方面具備了廣泛優勢。
實事求是地說,一開始,農協對日本農民是有好處的。
比如,農民要買種子、農機和農藥,一家一家去買,價格肯定貴。
但是讓農協去買,一次買好多,就可以享受到優惠價格,然後再由農協分發給農民。
比如,農民過去的農業耕作方法,未必科學,那麼農協就可以大量聘請農業技術員,對農民的生產進行全面指導。
包括提高生產技術、安排制定生產計劃、調整種植業結構等。
比如,農民想改造土地或者改種其他作物,但是沒錢,就可以向農協的銀行貸款,利率要比普通銀行要低。
農民的農作物遭災了,只要你買了農協的保險,農協也出錢賠你。
再比如,農協也利用自身優勢進行農產品的開發,增加種植的經濟效益。
在賣農產品時,農民也不用一個一個面對收購商,而是由農協集中收購。
或者進行零售,或者進行附加值比較高的二次加工,所贏得的利潤,再向農民返還。
所以,你與其把農協理解為一個協會,不如將其理解為一個“農業綜合服務平臺”。
農協負責從種子、化肥、保險、市場推廣到銷售一條龍服務,農家只需要專心種地就行。
也正因為農協太讓人省心了,所以1954年日本全國農協中央會成立時,90%農戶已成會員。
農民們相信這個“自己人的組織”能保護生計,社會則視其為戰後重建的功臣。
發展到現在,日本農協已經成長為一個龐然巨物。
截至2025年4月,日本全國有496個農協組織。
僱傭了大約16.7萬名員工,社員達到900萬人,覆蓋了從北海道到沖繩的每一個角落。
農協不僅從事農業,他們的觸角甚至伸進了金融業。

2023年3 月,農林中央金庫(農協銀行)系統的存款餘額超過100萬億日元 (6700 億美元),佔日本個人儲蓄總額的 10%。
農協的保險服務部門在2022年的總資產為 57萬億日元 (3800億美元)。
但是吧,哪怕一個初衷是好的組織,一旦用不好,那也會變成惡魔。
轉折點,藏在1961年《農業基本法》和《農協合並助成法》中。
這兩部法律正式確立了農協在日本農村經濟中的指導地位,幫助農協實現了對日本整個農業的渠道壟斷。
做過生意的都知道,一旦壟斷了渠道,威力會有多大。
比如,農協掌握了農產品的絕對定價權。
從生產端來說,雖然土地是農民自己的,但種子、農藥、農具、農機這些生產資料和工具,都由壟斷的農協來提供。
那麼糧食種出來之後,銷售也由農協統一負責。
如果農民不按農協的要求做,糧食就賣不出去。
如果想繞過農協,自己找渠道賣貨,也會被農協制裁。
以後就買不到種子和農藥,拿不到貸款,買不到保險。就算你已經貸款了,也會被銀行抽貸。
所以,農民的糧食,只能賣給農協。
這樣就相當於一個壟斷的企業把日本大米供應都捏在了手裡,那還不是想賣多少價就賣多少價?
請大家注意一點,任何壟斷組織都是貪得無厭的。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必然利用自身影響力,企圖去影響日本的農業政策。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奇葩的“減反”政策。
什麼是“減反”?簡單說,就是故意少種。
和中國鼓勵種地增產不同,日本習慣於減產。
目的很簡單,防止米價崩盤。
這個邏輯是這樣的,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良種和化肥的使用,大米產量肯定是要提升的。
但穀賤傷農啊!
農民收入降低了怎麼把?那就少種點地吧。
減少耕作面積,就是“減”,日本農協設定了個限制,種水稻的農田總量,不能超過農田總量的60%。
這樣一來,大米產量不就減少了麼?大米供給減少,不就能抬高大米價格了?
幾十年的減反政策搞下來,1960年至2005年間,日本農業對GDP的貢獻從9%下降到1%。
日本農業勞動力比例從26.6%下降到4%,農業人口從1196萬下降到252萬,農業家庭數量從606萬下降到285萬。
家庭農場數量從1985年的331萬減少到2008年的175萬,減少了48%。
搞到現在,3600萬畝的日本水田,只有2055萬畝地種大米了。
其他土地,要麼改種其他農作物,要麼乾脆棄耕。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矛盾。
日本明明大米供應很緊張,動不動就米荒,但是農田卻有大片撂荒,棄耕面積達到了42.3萬公頃。
有人可能覺得,就算大米價格抬升了,也無法挽回農民因為減少耕作面積造成的損失怎麼辦?
那是“反”了,簡單來說就是搞政府補貼,讓日本糧食廳集中採購糧食,然後再賣給批發商。
賣價價格甚至比採購價還要低,差額由政府來彌補,彌補幅度在25%-35%之間。
這樣一搞,就相當於日本政府花錢,讓農民少種糧,以提高日本糧食的市場價。

看起來,日本農民透過“減反”政策維護了利益,但事實上,最大的贏家還是農協。
農協掌握著大米的供應和銷售渠道,一方面可以從消費者手中賺高米價的錢,一方面還能從政府賺補貼。
兩邊賺錢,簡直爽翻天。
2 鉅額虧損
日本農協賺了大錢,獲得了壟斷收益,那麼,誰吃虧了?
整個日本民族。
現在日本青少年因為營養不良導致身高停滯增長近三十年了!
2022年11月,《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學校保健統計調查顯示,從1994年度創下男性170.9釐米、女性158.1釐米的紀錄以來,到2021年度這近30年來,日本人17歲階段的平均身高一直處於持平狀態。”
與日本人身高增長停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
《日經亞洲》報道,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青少年的身高增幅位居全球首位。
1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由不到168釐米,上漲到接近176釐米,女性的平均身高也從157釐米增至163釐米以上。
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中國和日本的營養攝入差距太大了。
是不是感覺很魔幻?
一個人均GDP超過中國3倍的國家居然青少年營養攝入遠遠不如後者。
根據國際研究結果,日本人的動物蛋白攝入變化和其平均身高的變化有著較高的相似性。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人的動物蛋白攝入量不斷上升,相應地日本人平均身高也呈上升趨勢。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日本人的動物蛋白攝入量不斷下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也在這段時間出現了增長停滯甚至倒退。
為什麼如此呢?其實還和日本農協有關係。
農協維持的高農產品價格,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可能問題不大。
畢竟大家都有錢,買得起。
但等日本進入“失去的二十年”後,農協不願意降價依然維持高價,那結果就必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日本家庭買不起農產品。
只能少買少吃,結果就是日本人身高增長停滯了。
咱們都聽說過,日本人來了中國,報復性地吃西瓜、蘋果、牛肉的新聞。
為啥?因為在國內吃不起啊!
中國的超市,西瓜都是一個一個賣的。
日本呢?西瓜都是一塊一塊,甚至一片一片賣的!
一塊西瓜差不多要780日元到1500日元,也就是摺合人民幣36元到69元不等。

還有牛肉價格,就更誇張了!
中國的牛肉也就20元一斤,日本呢?
咱們就不說動輒1000多的神戶牛肉了,就算普通牛肉,均價也在100元以上。
如果頓頓這麼吃,普通家庭是根本吃不起的。
所以,日本農協賺了錢,代價是日本用全民健康為之買單。
更奇葩的是,農協不僅利用壟斷地位對日本吸血,而且自己搞砸了事情,還要整個日本為其擦屁股。
其實,日本的米價高漲,其實從去年就開始了。
當時日本找了很多理由,比如氣候變化啊,飲食結構變化啊,中國遊客吃大米太多啊之類的。
唯獨沒敢透露一件事——日本農協金融投資失敗了。
前文提到了,農林中央金庫資金量非常大,那這些錢不能白白放著啊。
出於保值增值的考慮,這錢些被用於金融投資。
不過日本長期以來的低利率導致日本國內缺乏投資機會,所以農林中央金庫將目光投向了海外。
根據農林中央金庫財報,農林中央金庫投資組合中的82%為海外資產,其中半數以上為美債金融產品。
投資美債金融產品可以從兩個方面獲取收益:
一種是短期資金成本低於長期債券收益率,可以獲得利差;
另一種則是長期債券收益率出現下行,就會獲得資本利得。
但是,以上兩種收益都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
但是從2022年開始,美聯儲突然激進加息,一年時間加息500個基點,並且一直硬扛著不降息,
結果,這讓日本農林中央金庫的投資組合出現了罕見的鉅額損失。
2023年虧了2萬億日元(989億人民幣),2024年上半年虧損了1.5萬億日元(741億人民幣)。
最終,農林中央金庫選擇斬倉歐美債券。
但問題來了,這些虧損誰來承擔?
農協肯定是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的,所以為了彌補虧空,農協選擇了一種極端手段:
人為製造大米短缺,抬高國內米價,以此把損失轉嫁給所有日本人。
於是,2024年的日本大米的價格,一下子就漲上了天,5公斤大米漲到了3500日元。
本來吧,大家以為補一點虧空,就完事了。
但萬萬沒想到,今年5月22日,日本農林中央金庫公佈2024財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財報,又虧損了1.8078億日元(約合907億人民幣)!
那咋辦?繼續漲吧!
農協繼續壟斷,日本家庭繼續吃飼料米,大久保的姑娘繼續用身體換大米,他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3 利益聯盟
有人可能問了,農協這麼瞎搞,上到日本政府,下到日本民眾,難道就沒人質疑嗎?
農協說漲價就漲價,有沒有王法了?日本就不能取締農協嗎?
其實吧,不是不想,是不能。
雖然很多人把矛頭指向農協,但事實上,這顆毒瘤並不僅只有農協。
這是一個由“農政官”三方組成的“鐵三角”的利益聯盟!
——“政”:日本政壇有個特殊群體,叫“族議員”。
那些深耕農業領域的,就是“農水族”。
他們的政治生命線,緊緊攥在農民手裡的選票上。
想當選?就得靠農民。
日本選舉有個叫“票差格局”的制度,靠選區劃分加重了農村選票權重。
有的農村一票最高頂城市五票,所以日本農村能影響的議會席位數佔到了國會的30%左右。
當選後呢?
自然要“投桃報李”,為農村利益說話。
——“農”:就是農協。
為了讓自己支援的“農水族”議員上位,農協往往威逼利誘向特定的議員投票。
農協掌握著農民的種子、收購和化肥等等命脈,所以也就沒有哪個農民能忤逆農協的選票傾向。
基本上是農協讓投給誰,農民就不敢不投。
——“官”,就是主管農業的農林水產省官員們。
他們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爭取更多部門預算。
怎麼爭取?
那就得乖乖聽命於能影響預算分配的“農水族”大佬們,和勢力龐大的農協“緊密配合”,大家一起“分蛋糕”。
就這樣,議員和官員為了自身利益,往往與農協“互助合作”,共同謀利。
根據媒體透露,2021-2023年,日本農協向自民黨議員提供1.4億日元政治獻金,遊說了幾乎所有關於農業政策的議題。
這個寄生在糧食體系上的毒瘤,已經慢慢與國家血脈交融,無法切割。
有這樣一個利益共同體在,很多時候連政府都要聽農協的,怎麼可能去取締農協?
比如2013年安倍政府推進“農協改革”,試圖削弱其金融功能和對農業的指導職能,結果遭遇系統抵抗——
基層農協拖延報表提交,全國聯合會鼓動議員質詢,最終安倍也沒辦法,只能將方案縮水為“鼓勵自主改革”。
有了政治上的保護傘,農協自然也就可以肆行無忌了。
舉個例子,恐怕很多人都奇怪,既然日本米價這麼貴,為啥不進口大米呢?
其實吧,也不是不進口,但是在農協的操作下,提出了一個口號:
日本人要吃好米!
為了讓日本人吃到好米,農林水產省設定了一系列非常繁雜的指標。
比如微量元素啊,營養價值啊,化肥殘留啊,重金屬含量啊,甚至顆粒均勻度啊,都要達標。
否則就是毒害日本人!政府不能進口!
這樣一來,能符合日本標準的大米,寥寥無幾。
最後只有越南和泰國少數農田,才能生產符合日本標準的米。

而且,就算達標,這些進口米,也要繳納788%的進口關稅。
等進入日本國內的時候,已經和日本大米一樣變成天價米了。
這就是日本農協的商業營銷策略,透過政府政策抬高進口大米門檻,藉此來維持國內大米的高價。
也正因為如此,農協對國際貿易中的農產品政策十分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開始鬧事。
2013年3月15日,安倍晉三宣佈日本將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但這一決定引發了農協的激烈反對。
農協認為,加入TPP之後,外國生產的廉價大米和乳製品將大量湧入日本市場,將導致日本農產品的生產減少約4萬億日元(當時約合2150億元人民幣),並且將失去約340萬個就業崗位。
為此,日本農協強烈反對加入TPP談判,並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力量,舉行百萬級的反TPP抗議活動。
最後,安倍也沒辦法,不得不把農林水產業五種重要產品作為TPP“禁區”。
在談判中確保日本農民的利益,農協才算消停。
甚至就連日本都爆發米荒了,也沒法影響鐵三角牟利的決心。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新上任的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想平抑米價,出了個招:
向市場投放21萬噸政府儲備米。
結果呢?
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95%的儲備米,直接被農協一口吞下!
零售市場只可憐巴巴地分到5%,根本沒起到平抑米價的作用。
至於這些儲備米是怎麼被農協競標拿下的?這中間有沒有什麼內幕?你猜?
就這一件事,就能看出來“農政官”鐵三角的捆綁有多緊。
不過呢,現在這個利益集團,正在面臨特朗普的衝擊。
2025年4月,當特朗普在佛羅里達莊園召見日本談判代表時,丟擲了一個條件:
“要麼開放大米市場,要麼對美汽車關稅翻倍。”
糧食關係日本命脈,問題是汽車業也關係日本命脈啊。
現在日本車已經丟了中國和東南亞市場了,不能再丟美國市場了!
但農協的回應是啥呢?
組織農民跑去國會抗議,高喊“守不住稻田就守不住日本”。
估計現在的石破茂,聽了也十分頭疼吧。
不過話說回來,特朗普現在各種威逼利誘,要求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
如果特朗普訴求得到滿足,雖然農協大機率賺不到錢了,但其實對日本人民反而是好事,不是麼?
4 毒瘤啟示錄
人類社會一直有一個BUG,也是大多數國家無解的難題——
權力與資本天生就有巨大的相互吸引力。
一旦權力與資本緊密結合在一起,結成利益同盟,便會滋生出盤踞社會肌體、侵蝕公共福祉的巨大毒瘤。
縱觀全球,此痼疾屢見不鮮,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難以逾越的障礙。
日本的農協,是如此。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是如此。
美國的政商旋轉門和軍工複合體,也是如此。
甚至嚷嚷著消滅深層政府的特朗普,也逃不過這一關。
無論是利用權力安排親信,還是公開搞虛擬幣,或是操縱股市,都越來越向那顆毒瘤發展了。
但問題在於,誰將為這些怪現象承擔代價?
日本的農協成為凌駕於農民與國民之上的龐然大物,它的“成功”,是以犧牲國家整體利益和國民福祉為代價的。
伊朗革命衛隊掌控著龐大的商業帝國,其行為邏輯與國家長遠利益日益脫。
形成了難以撼動的利益藩籬,深刻影響甚至綁架著國家的前途抉擇。
美國血條厚,腐敗雖然暫時還不能動搖其根基,但權錢交易的日益公開化、常態化,正在持續腐蝕其制度的公信力。
其長遠國運必然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這道“權力-資本”結合的bug,已經成為許多國家難以根治的頑疾。
破解之道何在?
中國以其獨特的政治實踐,提供了一套具有全球參照意義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的核心,在於兩個不可動搖的基石: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這一基石確保了一個強大、穩定的政治核心,構築起抵禦資本無序擴張和滲透侵蝕的堅實屏障,使資本難以動搖國家發展的根本方向。
——持續高壓的反腐敗鬥爭。
這一基石以雷霆手段,以“零容忍”的態度,以刮骨療毒的決心,透過制度化、常態化的反腐,持續清除體制內的腐敗分子與利益集團。
相較於深陷農協泥潭的日本、受困於革命衛隊經濟體的伊朗,以及政商旋轉門和腐敗日益失控的美國;
中國已經透過制度性約束和常態化高壓反腐,有效地遏制了權力與資本結合形成壟斷性毒瘤的現象。

這個方案並非完美,但確是目前人類社會應對這一古老“bug”最為系統、最具成效的實踐之一。
歷史的經驗反覆證明,不受約束的權力與貪婪的資本結合,終將導致系統性腐敗與社會不公,動搖國本。
中國方案的價值,在於它直面這一核心矛盾。
以強大的政治意志和制度化的剛性約束,努力讓權力歸於制度,資本歸於市場,公共利益才能真正得以守護。
國家的發展才能突破特殊利益集團的桎梏,行穩致遠。
只有這樣,中國的文明機體才能有效抵禦那如影隨形的腐蝕性組合。
真正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迴圈。
由於微信改版,關注後請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與“置頂”,以獲得最及時的文章更新。
王毅對歐盟外長直接放出讓其震驚的狠話,為啥我判斷這個訊息屬實?
突然對著歐盟一巴掌掄過去,教育一下傲慢的歐洲,又釋放了哪些資訊?
歡迎閱讀今天星球文章“敲打歐盟正是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