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528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布朗大學的學生問了一句“你整天做什麼”
為何掀起軒然大波?


普羅維登斯的春天乍暖還寒,而布朗大學的校園裡,卻早已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暴。
起因只是一封看似無害的郵件:
“你整天做什麼?”
這封簡單而直接的詢問,來自布朗大學二年級學生、20歲的亞歷克斯·謝(Alex Shieh)。
他不是在開玩笑,也沒有惡意,只是對學校近10萬美元的年度費用產生了強烈質疑。

而這封郵件,也意外揭開了美國高等教育制度中一個沉重又常被迴避的議題:學費為何年年上漲,而學生卻似乎越來越不明白,錢到底花到了哪兒?
一個年輕人的“好奇心”,打破了沉默
2025年春天,布朗大學公佈了新一學年的費用:95,984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8萬元)。相比五年前,這一數字上漲了超過22%,遠超通脹水平。這讓亞歷克斯·謝坐不住了。
他不是家族富豪子弟,也不是激進的政治活動分子。他只是一個好奇的大學生。他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坦率地說:
“這太瘋狂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麼貴。”
謝同學決定自己找答案。
他開啟學校公開的資料,發現布朗大學有3805名非教職員工,數量是1691名教授的兩倍多。
換句話說,平均每兩個本科生就對應一個行政人員。
他的直覺告訴他:這裡可能隱藏著浪費、低效,甚至……不必要的崗位。
地下室裡的“調查記者”
在宿舍的地下室,謝花了一個週末,結合AI技術,製作了一個名為“Bloat@Brown”的資料庫,意在分析這3805個崗位的作用。
他將其劃分為三類:
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相關崗位;
冗餘崗位;
他稱之為“胡扯崗位”。
為了收集資料,他給所有非教職員工群發了一封郵件,效仿特朗普時期的“政府效率部”(DOGE),自稱是校園自由派刊物《布朗觀察家》的記者,提問直白:“過去一週你做了什麼任務?”
郵件發出後,事情徹底失控了。
怒火中燒:員工反擊,校方調查
這封郵件激怒了許多學校員工。雖然只有約20人回覆,但有些內容充滿了憤怒甚至羞辱性:
“去你的。”
“把整個仙人掌塞進你的屁股裡。”
更令人震驚的是,謝的社會安全號碼被人惡意洩露,他懷疑是某位憤怒的管理員所為。
布朗大學迅速行動,向全體員工發出通知,要求不要回應謝的郵件,同時以“造成情感和心理傷害”、“虛假陳述”、“侵犯隱私”、“違規操作”等多項理由,對謝同學發起調查。
FIRE(“個人權利與表達基金會”)立即介入,認為校方的反應屬於典型的報復行為。FIRE官員科萊蒂表示:
“這些資訊本來就是學校公開的。一個學生髮郵件提問,就被說成‘製造傷害’,這簡直是濫用行政權力。”
真相背後:學費到底去了哪裡?
在一篇題為《Pirate Wire》的評論文章中,謝同學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學校有每年4600萬美元的結構性赤字,宿舍下雨就漏水,教授說工資低,餐廳的飯菜漲價快得驚人。可我們的學費已經到9萬多了,這些錢去哪兒了?”
謝特別關注DEI崗位(即“多元化、公平與包容”部門),因為近年來,這類職位在美國大學迅速擴張。
他質疑:
這些崗位是否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
它們的設立是否只是政治正確的產物?
是否反而加劇了學校的開支、推高了學費?
更令謝困惑的是:學校似乎並不打算回應他的質疑,而是用“紀律審查”的方式將他打壓下去。
學生的聲音與沉默的教育體系
在事件發酵後,許多媒體、公眾人物紛紛發聲,連特斯拉CEO馬斯克都轉發了該事件,並僅評論了一句:
“Wow。”
一時間,網路上掀起了關於美國大學學費失控、行政臃腫、言論自由邊界等問題的大討論。而謝本人,則成為了一種象徵:那個試圖問出“錢去哪了”的年輕人。
而布朗大學的回應,卻頗具諷刺意味。
他們一方面表示“嚴肅對待此事”,另一方面又以“學生沒有新聞從業資格”為由,質疑謝的調查身份。
他們說:
“《布朗觀察家》已經十多年未註冊為學生組織,謝並非正式記者。”
對此,FIRE針鋒相對地回應:
“他為一個存在的網站撰寫文章。你不會因為為《紐約時報》工作而被剝奪‘記者’身份,為什麼一個學生就不能調查本校現狀?”
“DEI”改革的希望還是資源黑洞?
DEI(多元化、公平與包容)原本是為了推動種族、性別、文化等方面的平等。然而在不少大學裡,DEI崗位正迅速擴張,甚至超過了圖書管理員、心理諮詢師等傳統學生服務崗位的數量。
這是否真的是“進步”的象徵,還是新一輪“官僚化膨脹”的藉口?謝的調查沒有明確答案,但他點出了問題所在:我們能否評估這些崗位的實際效果?
當“多元化”成為政治正確的口號時,是否有人在背後悄悄地拿走了學生的錢,卻並未提供相應的服務?
一個大學生的挑戰,一場制度的震盪
謝同學並沒有退縮。
他表示自己無意挑釁,也不是反對平等和多元。
他只是希望知道答案:
“我是一個在這裡花了幾萬美元的人,難道連問一句‘你在做什麼’的權利都沒有?”
這不是一場私人恩怨,而是一場關於教育透明度、財政責任、學生權益、言論自由與制度改革的公開對話。
在未來的幾周內,布朗大學是否會對謝作出處罰?
學生、媒體與公眾是否會繼續追問下去?
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是否會促使其他高校開始自省?
我們不得而知。
一封郵件引發的高等教育靈魂審判
亞歷克斯·謝的故事之所以觸動人心,不只是因為他的年紀輕輕就敢於挑戰制度,更在於他代表了一種沉默太久的學生聲音:我們有權知道,我們的錢被花在了哪裡。
當高等教育的成本逐年上升、當行政人員不斷擴張、當普通學生對教育失去信任,我們是否真的可以繼續掩耳盜鈴?布朗大學這起事件,也許只是冰山一角。
也許,真正的改革,正是從那封簡單又大膽的問題開始:
“你整天做什麼?”
或許,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從大學校長,到納稅人,到學生家長——都認真思考。


近期發表
在這座城市 連影子都會豔遇
把自閉症活成另一種可能的名人們
北美鏘鏘百人行
馬斯克創辦的中小學 到底教什麼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