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潮玩手辦品牌“泡泡瑪特”在美國提價近30%後仍遭瘋搶的新聞刷屏,現場排隊場面堪比iPhone首發。甚至有人因購買“labubu”手辦而大打出手。消費者的熱情似乎讓人忘了,這些“Made in China”的產品因關稅問題正面臨持續漲價。

自從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各種“擦邊”商戰層出不窮。有人將“Made in China”改寫成拼音縮寫“ZGZZ”,似乎在引發大眾對“關稅還是智商稅”之間的消費思考。結果卻適得其反,更多有創意的人看到了商機,許多博主和網紅藉此機會深入探訪中國工廠實力,同時也順勢收割一波流量和紅利。
最近,美國一位妹子就在reddit上“實操”了一番。她突發奇想發帖分享自己從兩家不同中國代工廠買了兩隻“香奈兒25”款的“山寨”包包,兩個包共花了949美元,價格實惠得讓人驚喜,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稱得上“真香”。
她認真測評包包,從皮質質感到配件細節無一遺漏,還坦誠告訴大家這是“山寨貨”,並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購買。出乎意料的是,評論區並沒有責備她買山寨包,反而充滿種草和讚美。一些網友甚至直呼:“終於有人教我們怎麼買夢寐以求的包包了!”

這位妹子做了很多網友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大家似乎拋棄了之前買山寨包時的羞恥感,不管品牌方怎麼看,都迫切想加入討論,求購連結。評論區變成了包包購買心得交流的樂園,一種新的“時尚潮流”似乎正在悄然興起。


1
有一種購物體驗叫做中國代工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購物體驗,正透過TikTok席捲美國。越來越多的美國網友開始推廣中國消費者熟悉的“1688源頭好貨,工廠直購”模式。
許多博主分享自己的種草經歷,各類中國供應商和製造商不僅釋出影片教程,教外國人如何找到國貨平替和代加工廠的產品,還展示了從Gucci同源皮具到Zara代工服飾等各種大牌商品的生產過程。影片中不僅呈現了生產線的真實畫面,還貼心地附上購買連結,方便觀眾下單。

“中國奢侈品代工”和“中國供應商”已經成為TikTok上的熱門關鍵詞。一些資深代工廠老闆不僅揭秘全球奢侈品市場的真實運作模式,還直接分享自家工廠的成本資料。例如,愛馬仕售價高達3.8萬美元的Birkin包,在中國工廠的製造成本僅約1400美元。如此直觀的價格差讓消費者深受觸動。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購物類App海外下載量激增,不懂中文的美國消費者也開始主動學習相關購物詞彙。那些不太為人熟知的中國跨境B2B電商平臺,如DHgate(敦煌網),被美國使用者熱捧,甚至超越淘寶和SHEIN,登頂美國購物類應用免費榜首。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代加工廠如此強大?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代工廠,為什麼他們接不到這些“破天的富貴”訂單?
原因很簡單:長期貿易積累使中國商品不僅在普通大宗商品市場有優勢,在奢侈品代工領域同樣具備極強競爭力。雖然很多海外消費者傳統觀念中,奢侈品代表“避開Made in China”,但這並不能阻擋中國代工廠的飛速成長。看似遍佈世界各地的材料和工藝組合,最終其實都集中在中國某條街道上的工廠裡。

近年來,奢侈品牌銷售疲軟成為不少品牌的難題。出乎意料的是,當許多品牌還在努力提升業績時,消費者卻已經找到全新購買渠道。
經過數代發展,中國代工廠早已掌握了大量一線奢侈品的工藝技術。一些代工廠自主生產的產品品質甚至可以媲美奢侈品,質量不輸一線品牌,卻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出售。
對消費者而言,這無疑具有強大吸引力,尤其在當前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更加關注價效比和品質。
2
繞過品牌暴利直接向消費者銷售
“一樣的高品質,只是沒有LOGO”
“你直接聯絡我買,價格絕對讓你意想不到”
“直接從工廠購買奢侈品,可以避開高額關稅”
“這些奢侈品其實就是我們廠裡做的,現在繞開品牌暴利,直接賣給你”
……
這樣的劇本式宣傳影片最近在TikTok上層出不窮,很多自稱是中國“源頭工廠”的賬號開始向海外消費者展示自己的實力,並邀請他們直接從工廠購買。面對這樣真誠的姿態,國外使用者的下單率也相當可觀。

不過,也有網友看穿了這類營銷套路,除了被安利了好渠道,也開始懷疑這些所謂“源頭工廠”是否真的可信,還是像開頭提到的那位美國妹子買到的“山寨”貨一樣。儘管商標和網頁上都未標明中國產地,但這些TikTok上的“源頭工廠”自信地表示,像路易威登這樣的品牌有一半的包包都來自中國廣州和東莞。
倫敦藝術大學教授Regina Fr則指出,部分奢侈品牌確實在中國生產零部件(如金屬配件、包裝等),但最終的組裝和質量控制依然集中在法國、義大利等品牌總部所在國。
實際上,許多大品牌的供應鏈極不透明。即使產品標註為“義大利製造”,其早期的配件和打樣階段也常常涉及中國工廠。因此,即便不寫明“中國製造”,也不能說明中國廠商未參與其中。
3
智商稅?2萬美元的奢侈品包,成本只要1000刀
當你發現買的東西其實貴得離譜,那一瞬間,手裡的商品是不是突然就“不香”了?這正是很多美國網友在看到中國出廠價後共同的感受。有人在TikTok上瘋狂曬單:“原價1000美元的包,這裡40美元拿下!”這種“撿了便宜”的購物體驗令人興奮,即使心裡知道這可能是商家的營銷套路,也不願再為所謂的“智商稅”買單。
隨著TikTok上中國工廠宣傳影片的走紅和海外消費者的實際體驗,過去那種“中國製造 = 廉價劣質”的刻板印象正逐漸被打破。消費者不再盲目崇拜奢侈品,反而開始質疑這些天價商品是否真的值那個價。

2024年,義大利檢察機關調查發現,迪奧和阿瑪尼兩家奢侈品牌涉嫌透過代工廠壓榨勞動力。突擊檢查發現,許多售價高達數千美元的包包,其實際成本卻低得驚人。例如,一隻市價2800美元的Dior包,成本僅為57美元;阿瑪尼一款售價1900美元的包包,成本也不過99美元。這意味著,幾十美元的生產成本足以撐起一個看似“高貴”的奢侈品牌。
令人諷刺的是,這些代加工廠大多由華人經營,工人也主要是中國人,工作環境惡劣,工時漫長,工資低廉。而這些在義大利貼上“Made in Italy”標籤的奢侈品,實際上幾乎是由中國工人制造,最後還賣給中國消費者。

當奢侈品背後的殘酷壓榨與暴利被揭露,很多美國消費者開始反思:他們為所謂的“品牌溢價”支付的那部分差價,是否真的是“心甘情願”?也有網友表示,價格是市場自由的體現,願意花高價購買服務和品牌價值的人自然會存在,不能單純用成本價來衡量消費行為。
寫在最後:
在中美關稅戰的大背景下,中國代工廠正藉助社交媒體“出圈”,實現從“幕後代工”到“前臺賣貨”的轉型。從“代工廠”到“品牌爸爸”的逆襲路徑,讓“Made in China”不再只是隱藏在標籤背後,而是以“無標同款”、“源頭直供”的姿態重新走入大眾視野。
很多人稱之為中國製造商的一場“自救”,而這種“自救”的本質依然是銷售,只不過是更符合當前經濟形勢下的一種妥協與順應。
對大眾消費者而言,物美價廉始終是主流訴求;而有能力消費奢侈品的人群,也自然會追求服務和身份象徵。“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奢侈品時代不會成為主流趨勢,它只是某種特定人群和場景下的嚐鮮行為。真正決定未來格局的,是那些中國工廠能否從“代工”走向“品牌化”,用自己的產品實力書寫屬於中國製造的下一個篇章。
END

reddit、知乎、TikTok、CNN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