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哥陪你讀外刊·25季·07課
↓↓↓
翻新華字典,看到一個詞條,感到很困惑:

看“邁”這個字,第三個含義是“英里”,用於描述車速。現在也把千米(公里)說成“邁”。突然想起羽泉的一首歌:速度七十邁,心情是自由自在~
等等?“邁”怎麼還能等於“公里”? 這其實是一個很常見但容易混淆的誤區。
首先,“邁”是速度單位,“公里”是距離單位,不能劃等號。另外,“邁”對應的英文單詞是 mile,這是個距離單位,但和“公里”也差了好多。
mile是美國法定的距離單位,1 mile = 1.609公里。
美國人說的“60mph”(60邁),是指每小時60英里,差不多等於96公里/小時。
但國內一些人說“60邁”,其實是指60公里/小時,時速直接縮水了三分之一。

這種誤用到底是怎麼來的?
“邁”作為 mile 的音譯,可能最早從港臺那邊傳入大陸的,有人覺得“邁”聽起來專業、洋氣,就這麼傳開了,60邁、100邁、120邁,張嘴就來。
更離譜的是,這種說法還出媒體上,甚至連駕校教練都在用,於是就這樣,一個“半吊子外來詞”,成了很多人誤用的代表。
那麼字典收錄這種說法,靠譜嗎?
這就牽扯到一個語言學的老問題:字典的作用,是“規定語言”,還是“記錄語言”?
從現代詞典的編纂理念來說,它更傾向於描述性,也就是記錄現實使用,而非規定性,即不強行糾正錯誤。就像“內卷”、“躺平”、“社恐”這些詞,一開始都不是“正統語言”,但因為使用廣泛,最終可能會被收錄。
所以,新華字典收錄了民間對於“邁=公里每小時”的用法,意在反映民間使用的客觀現象,這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它應該提個醒,加個“誤用”的標識會更好,否則就容易讓人誤以為:哦,既然字典都寫了,那我就這麼用吧?


牛津詞典裡,“ain’t”這種街頭俚語也照收不誤——但它們通常會加註說明:“non-standard”(非標準用語)、“humorous”“略帶幽默”。
最後提醒一句,用“邁”表示車速的用法雖然存在,但和國際單位換算是對不上的,在中國,說“公里”才是標準表述,語言可以包容多元,但標準不能模糊。
侃哥陪你讀外刊·25季·07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