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 ✦ ✦

在和眾多家長、學生以及老師的交流中,常常會談到“教育的本質”,這裡的教育我們有機板預設的是學校教育,但我們幾乎從來沒有想過“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我覺得自己作為教師如果不能瞭解家庭教育,其實很難做好教師工作,這對於基礎教育階段尤為正確。
不久前,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Gallup)和沃頓家族基金會(Walton Family Foundation)共同釋出了2025年美國教育研究報告《Known Unknowns: Gen Z’s Limited Awareness of Non-College Pathways》。這份報告讓我產生共鳴:孩子的教育路徑往往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結果,也不僅僅是他們自主探索的結果,更是在家長有限的認知、溝通與支援中“被動形成”的現實。這不僅是美國的家庭教育的問題,也是我們中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痛點。
一個願意不斷學習、保持開放心態、與孩子同行的家長,才是最有力的教育資源。
01
你瞭解的世界,就是孩子的未來
家庭教育中間父母分工的轉變始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因為父母尤其是父親外出工作的機率增加,以及現代學校的建立,讓我們在談論孩子的成長的時候,更容易把目光投向學校、老師、課程。這也是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喪偶式育兒”的來源,雖然過於極端與誇張。如果我們認為學校可以取代父母的角色,一個好的學校就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責任,那麼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家長的認知邊界,影響了孩子的人生地圖。這是我在今年的蓋洛普研究報告中看到的關於美國家庭教育的情況之一。

2025年4月,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Gallup)與沃頓家族基金會(Walton Family Foundation)聯合釋出的一份調研報告:Known Unknowns: Gen Z’s Limited Awareness of Non-College Pathways(已知的未知:Z世代對非大學路徑的認知缺失),這份報告精準的揭示了一個我們熟悉卻不敢深挖的事實:孩子的教育選擇,並不是他們主動探索的結果,而是在家長有限認知下的被動選擇,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是一樣。
根據報告,在美國有90%的高中生將“父母”作為最信任的升學與職業建議來源,問題在於報告同時發現,真正和孩子“經常談論未來”的家長卻不到一半。這說明:孩子對未來的規劃,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長是否“願意聊”,以及“懂不懂”。這對於孩子的選擇範圍起到很大的作用,家長的認知直接影響了孩子所能預見的未來。
報告中的另外一個數據顯示,美國大部分家長雖然熟悉“大學”這條路,但對其他選擇卻幾乎一無所知:
-
只有約20%的家長了解學徒制與實習制。
-
只有15%的家長了解創業路徑。
-
超過40%的家長不知道本地高薪職業有哪些。

作為家長,我們可能覺得孩子的學校有更好的條件指導孩子,但是報告的結論是“如果父母對某種路徑有深度瞭解,孩子選擇這條路徑的機率會提高3到6倍”,是的,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仍然是父母,而不是學校。
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父母與子女溝通侷限是現實生活的常見現象,沒有溝通的家庭,會導致孩子對未來沒有足夠的選項或者就是父母代為包辦的結果。這在中國可能更常見,很多父母習慣以“為你好”的名義代替孩子做決定,卻很少真正瞭解孩子的想法。我們往往更關注成績與結果,卻忽略了傾聽與對話的價值。
我相信包括中國家長在內,很多家長其實並非不關心孩子的未來,而是不知道該如何對話、從何談起。然而,缺乏有效溝通的家庭,無法構建信任,也難以為孩子提供有力的引導。在美國與在中國的情況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那就是孩子對父母不瞭解,認為父母“說了也不懂”,或者父母認知十分有限,無法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幫助。還有一點在美國可能更普遍,那就是可能父母與子女都在焦慮,卻各自沉默。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使父母內心再焦急,孩子也只能獨自摸索,甚至“被動選擇”。這不是教育的失敗,而是家庭溝通能力的缺席。

02
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你怎麼看?
當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獨立、更堅定、更有方向時,我們是否也敢於反問自己:我的觀念更新了嗎?我是否在主動學習?我準備好與孩子一起面對複雜現實了嗎?
許多家長都知道自己“要引導孩子走向他們自己的人生”,這是家長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自己對方向尚不明確,甚至對世界的變化一知半解,又如何真正“引導”?“忙”不應該是藉口,我們都知道孩子對“人”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對“錢”的需求,不是嗎?歸根結底,家長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就是引導孩子成長的外在表現和重要形式(就這一句話,我想開一堂課)。
我們常以為,家長的任務只有十幾年——孩子長大、升學、獨立後,我們便可以“功成身退”。但養育從來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段貫穿生命的“共同成長”之旅,我們的一生都是走在孩子前面的模版,成長是作為家長的唯一路徑。如果我們還不清楚什麼是成長型家長,那麼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願意瞭解新的教育趨勢與職業發展?我們是否把過去的經驗當作唯一標準?我們是否願意瞭解新事物?是否輕易的給孩子定方向,還是願意陪孩子一起探索、討論和調整?即使我們目前做的還不夠,也沒有關係,因為學習是所有改變的前提。只要願意開始,成長永遠不晚,這不是“先天的氣質”,而是“後天的選擇”。
家長成長不僅為了孩子教育,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整個人生。一個不斷學習和思考的成年人,不僅能改善親子關係,更能在婚姻、職場、生命後半程找到深層次的意義與秩序。這種成長,是對真理的追尋,是個體生命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03
成長型家長?我的幾條建議:
成長是一種持續且具體的實踐。我們可以從一些簡單但有意的行動開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成長體系。
首先,保持定期學習的習慣非常關鍵。 家長可以透過閱讀優質教育類公眾號、收聽家庭教育相關播客、參加學校舉辦的講座,或者選修線上課程來不斷拓展認知邊界。現代教育觀念變化極快,唯有持續輸入,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長的節奏。
其次,建立一個彼此支援的成長共同體。 尋找幾位價值觀接近的家長,組成讀書小組或教育討論圈,不僅可以彼此鼓勵,更能在對話中不斷校準方向。家長之間的學習,也是一種“平行支援系統”。
第三,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專案和成長活動。 無論是專案式學習(PBL)課程,還是興趣拓展類的社團與活動,家長不僅是支持者,更可以成為合作者。通過了解孩子所學的內容與方法,家長才能真正與孩子“對話”,而非“命令”。
第四,學會向專業人士請教,突破個人視角的侷限。 教育是一門專業,家長需要有意識地與教師、心理諮詢師、升學顧問等保持聯絡,尤其在孩子面臨選擇或困境時,不妨多聽聽不同角度的建議,以免陷入“經驗主義陷阱”。
最後,主動走出家庭的“小圈子”,適度參與你認可的教育類論壇、講座或工作坊。這不僅能讓家長第一時間接觸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有助於結識具有專業背景的教育工作者,拓寬視野,建立起與教育生態之間的聯結感。持續置身於這樣一個不斷思考與交流的環境中,本身就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成長的過程,或許緩慢、甚至有挫敗,但只要開始,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援。家庭教育不是一個“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單向輸出,而是一種雙向關係——當家長轉變、突破、更新,孩子自然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力量。
在我成長的時代,是沒有戲劇教育、PBL(專案式學習)、非大學路徑、多元能力評價……這些新名詞的 ,我想如果我不在教育的圈子裡,我也會迷茫。其實即使作為教師,我很多時候也會不知所措,世界變化太快,我們無法知道所有,但我深知保持成長,雖慢而久便是孩子給孩子最好引導。

04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我問“婚姻的本質是什麼”的時候,我想很多家長都會同意,婚姻的本質不是在於成就了什麼樣的事業,而在於成就了怎樣關係,不是這樣嗎?同樣,我覺得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了什麼”,而是“成就了怎樣的親子關係”。就是說我們與孩子之間是否建立了一種真實、信任、持續互動的關係。這與我們是否願意成為那個持續成長、不斷更新、能與孩子一起面對世界的人息息相關。一方面,這種關係不是考取任何一所高校可以替代的,另一方面,只有這種關係的建立,我們才有可能引導我們的下一代,進而培養他們的可能。
所以,家庭教育並不以“教出一個成功的孩子”為最終目的,而在於陪伴一個獨立的人,成為他人生的同行者、榜樣與支援系統。它不是一場針對孩子的管理和控制,而是一場關於父母自我更新與視野拓展的成長。
愛孩子的最高表現不是自我犧牲、不是金錢付出,而是願意成長的父母。
05
我們有一場年會,你要不要考慮:
如果你也是一位在教育路上不斷成長的家長、教師或關注者,或許我們可以有一次線下的相遇。 2025年11月28日至30日,第七屆DLC中國深度學習年會將在廣州優聯國際學校舉行。本屆年會以“AI與PBL引領課堂創新”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與專案式學習的融合,邀請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越南、以及港澳臺等國家/地區的教育專家,與全國教育實踐者共同探索未來教育的可能。 年會將設定深潛(6小時)工作坊、圓桌論壇、AI工具實操、新書籤售、教育紀錄片研討、StageX對談等豐富模組,既適合一線教師,也歡迎希望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家長參與。
我相信,一個願意不斷學習、保持開放心態、與孩子同行的家長,就是這個時代最值得尊敬的教育者。
報名方式:
繳費與報名:以下方式三選一
1)掃以下付款碼支付。


周老師:13788950188(微信同號)
吳老師:13814819204(微信同號)
重要提示:
1)付款完成後,請與我們聯絡確認報名有效。
2)若門票售罄,報名自動截止
歡迎你點選檢視年會詳情:
讓我們在這個冬天,共同遇見更好的自己。
